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納格拉 新疆打擊樂中的靈魂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7:4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新疆,那種在歡快的舞蹈中使用的冬巴克(手鼓),人們已耳熟能詳,但對面容古樸、造型簡陋的納格拉鼓,卻知之者不多。這個看上去貌不驚人甚至有些簡陋的傢伙,恰恰是新疆打擊樂中的靈魂。

       納格拉鼓,在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鐵鑄成,故稱鐵鼓,又有冬巴之稱,據説在古代人們把它係在馬鞍上當做戰鼓。大約在9世紀以後,它才成為維吾爾族的打擊樂器。

       納格拉鼓的形狀看起來像一個花盆,鼓面蒙有駱駝皮,製作納格拉鼓用的駱駝皮要在水裏泡十幾天,把毛拔乾淨後,再蒙在鑄鐵做的鼓身上,用繩子繫緊,直到駱駝皮變幹。6個納格拉鼓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3組,每組兩個,由一大一小兩隻鼓組成一對,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用木棒敲擊。納格拉鼓用火烤或者經太陽曬,可以使它的音質變得尖細,也可在鼓面上噴上水或用水濕潤後,讓它的音質變得粗壯、低沉。每逢喜慶的節日,鼓手們便會敲起歡快的納格拉鼓,這鼓聲不僅為節日增加了熱烈的氣氛,而且極富民族風味。

       納格拉鼓誕生在西亞的阿拉伯民族中,後來從阿拉伯傳到哈薩克斯坦,大約在18世紀傳入新疆伊犁。清政府曾設立伊犁將軍府管轄全疆各地,大量維吾爾族人從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蘇和哈密、吐魯番等地遷徙進入伊犁河谷,他們也把在這些地區流行的納格拉鼓樂帶到了伊犁,經過不斷的發展,並與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融合,形成了伊犁現在12套納格拉鼓樂演奏方法。

       77歲的玉素甫江亞庫布是納格拉鼓樂在新疆伊犁的第三代傳人,他從12歲時開始跟隨他的師傅伊明伊不拉音學習納格拉鼓樂,如今他是伊犁唯一能夠演奏12套完整納格拉鼓樂的老藝人。玉素甫江亞庫布説,他從小就喜歡樂器,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納格拉鼓民間藝人。伊犁納格拉鼓樂的演奏法與南疆的演奏法相比,手法更為豐富。過去在伊犁,有很多藝人能夠演奏全套的納格拉鼓樂,現在除了他外,沒有第二個人了。

       據伊寧市文化館副館長亞力坤蘇裏坦介紹,2006年伊犁、吐魯番、哈密等地的納格拉鼓樂被聯合申報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了將這一“非遺”項目傳承下去,2007年10月,伊犁文化館舉辦了一個培訓班,邀請亞庫布老人來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後,學員們都學會了幾套演奏方法,但讓他們繼承全部演奏法還存在很多困難。

       雖然納格拉鼓樂在傳承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是現在在新疆,納格拉鼓樂仍然是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論是在慶祝古爾邦節的麥西來甫(維吾爾族人民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歌舞表演中,還是在開齋節的慶祝活動上,抑或是年輕人的婚禮上,依舊少不了納格拉鼓的身影。現在每年在慶祝古爾邦節的第一天,在喀什艾提尕大清真寺前,晨光中納格拉鼓樂手們穿著節日的服裝已坐好,高亢激越的嗩吶聲引出了納格拉的鼓點。咚——吧吧,咚——吧!隨之,熱烈的薩瑪舞開場了。在維吾爾族年輕人的婚禮上也會響起納格拉鼓聲,黃昏時分,敲著納格拉鼓的迎親車隊一路從身邊駛過,成為新疆很多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