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宋鈞折沿盤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4日 16:2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北宋鈞窯天青色釉于1987年出土于中國林業科學院院內。盤高2.4厘米,口徑18.6厘米,足徑12.1厘米。盤口呈平折沿,邊緣起凸棱一週,淺腹,矮圈足,器形規整簡潔。天青色釉,素面無紋飾,在沿邊的凸棱和沿、腹折角處因釉薄而呈褐黃色。赭褐色胎,胎質較粗松,足底有五枚分佈均勻的支釘痕。現藏于北京市海淀區博物館。

       鈞瓷屬於北方青瓷系列,其含銅的藍色乳濁釉被後來的許多窯口所倣燒,並於金、元時期形成鈞窯係,影響範圍遍及今河南、河北、山西、廣西等地。考古資料顯示,鈞窯中心窯址大致位於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因禹州在宋代時稱為“鈞州”,窯以地名,遂稱鈞窯。禹州鈞窯遺址發現的器物種類包括陳設器和生活用器,其中以陳設器為主,器形有花盆、盞托、洗、爐、缽等。鈞瓷所用原料為當地瓷土,胎質一般比較疏鬆,且顏色較深。為了掩蓋瓷胎的瑕疵,一般在器物裏外滿施以銅為著色劑的乳濁釉,這種釉後來則被通稱為鈞釉。有時在施釉晾坯時因乾燥不當,會使釉層産生裂痕,燒制過程中融化的釉滲入裂痕,形成彎曲的蚯蚓走泥紋。一般來説,宋代鈞釉的基本顏色是以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為主,較深的稱為天藍,較淡的稱為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古代文獻在總結鈞釉的顏色區別時,根據釉色的不同變化和絢麗色彩,將其分為硃砂紅、玫瑰紫、蔥翠青、天青色、月白等多種。鈞窯瓷器表面一般素面無裝飾,以規矩的器形和變化莫測的釉色取勝。事實上,同屬宋代青瓷系列的汝窯、官窯等窯口,也都是利用胎釉的結合和變化來裝飾器物的,這種工藝風格的流行也反映了當時以皇室和士大夫階層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

       這件天青色釉折沿盤,盤心底部有輕微塌底現象,係因器物胎體較軟所致。盤口外沿處的一圈凸棱,在增加了器物節奏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器物的強度,體現了實用性與裝飾美的巧妙結合。在古代瓷器作坊中,圓器拉坯時,如果器物要折出平沿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若在器物折沿邊上折出一道棱線,則更容易把握器物的成型。這種做法大約在北宋後期就已經流行了,元代時應用更加普遍,甚至成了元代同類瓷器的典型風格之一。該盤內外滿施天青色乳濁釉,釉層厚薄稍欠均勻,在棱角處因釉薄露出赭褐色胎骨,形成一道道有節奏的弦紋,在素凈的釉面上利用胎釉的變化使器物在崇尚自然的樸素風格中彰顯出創作的靈感和韻味。器物底部圈足內有五個明顯支釘痕,支釘較大,分佈均勻,這是因為採用裹足支燒工藝的緣故。裹足支燒是在器物底部支以細小的用瓷土製成的支釘來入窯燒制,其優點是可以保證器物圈足的釉不被破壞,保證器物在釉彩裝飾上的完整性。北宋時期的汝窯、磁州窯以及南宋初的官窯都盛行這種支燒工藝,此後隨著燒造工藝的多樣化,這種裹足支燒工藝在元、明、清時期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一般僅在仿製宋代瓷器時採用。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