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9日 05:20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新華社記者黃傑 單磊
四年前的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了。在那屆家門口舉行的奧運會上,中國男籃再次進入八強、女籃獲得第四名,中國籃球一時風光無兩。四年之後,昔時的輝煌掩蓋了中國籃球背後深藏的問題。我們不禁要問:中國籃球,該往何處走?
不需要糾結于中國男籃從北京奧運會時的八強到倫敦的0勝5負。這不僅僅是有沒有姚明的差距,而是中國男籃與世界的差距。事實上,在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男籃就已經在各項大賽上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包括2009年天津亞錦賽的決賽、2010年世錦賽的“被出線”、廣州亞運會半決賽苦戰擊敗伊朗,以及2011年亞錦賽決賽險勝約旦。即使是在亞洲,中國男籃也已經不再佔據統治地位,更遑論世界?當世界第10的中國隊被世界排名第43位的英國隊在倫敦奧運會最後一場小組賽“榮譽之戰”上大勝32分時,誰都應該明白:其實這徒有其表的高排名,更多是因為在亞洲日漸式微的“統治地位”而形成的假象。
本屆奧運會上,中國男籃僅僅打了一場好球,那就是首場負於西班牙隊的比賽。西班牙隊在比賽中看起來更像是在“玩”,實力上佔據絕對優勢的他們並沒有對中國隊施加太多的防守壓力,而是和中國隊聯手奉獻了一場觀眾“喜聞樂見”的對攻戰。但從第二場比賽開始,先是俄羅斯隊、澳大利亞隊和巴西隊用幾乎蠻不講理的身體優勢在攻防兩端將中國男籃壓制得喘不過氣,然後闊別奧運會64年之久的東道主英國隊用神準的三分和同樣強硬的防守在中國隊身上創造屬於他們的歷史,以至於中國男籃最終平了奧運會最差戰績的0勝5負。
問題出在哪兒?
主教練鄧華德在多場比賽都説到了同一句話:“對方的防守讓我們在進攻端不流暢,進而影響到防守端的效果。”進攻上,對手用貼身緊逼打斷中國隊的傳接球,而缺少無球掩護和跑動的進攻方式使得球停滯在球員的手中,最終的結果就是勉強出手甚至是24秒違例;而在防守上,對手衝擊我們的內線,衝搶籃板打二次進攻,也使得中國隊減少了不少快速反擊的機會。這種攻防兩端的停滯,根本原因就是對於高強度對抗的不適應。
無獨有偶,女籃球員陳曉麗在輸給澳大利亞隊的四分之一決賽後也提到了對抗強度的問題。她認為,球隊熱身賽的質量不高,導致長時間與世界強隊的水平脫軌。只有真正體會到強隊是如何打比賽,才能去做出改變。
要想提高國家隊層面的對抗強度,多與強手交手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那樣只能提高國家隊球員的身體對抗能力,短時間內提高一兩屆大賽的成績。而當老隊員離開、年輕隊員加入時,又會再次面臨對抗的問題。真正的方法應該是提高聯賽的對抗強度,讓所有的球員都能感受高水平的對抗,才能進一步提高國家隊的水平。
倫敦奧運會基本上就是王治郅、劉煒、朱芳雨和苗立傑、陳楠、陳曉麗等一批老將的最後一屆奧運會,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誰能接上這些老隊員的班?男女籃在小組賽中暴露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老隊員下場休息以後,板凳球員抵擋不住對手替補陣容的衝擊,導致分差被拉大,老球員不得不提前結束休息回到場上,進一步的結果就是關鍵的追分時刻,老隊員因休息不夠、體力不足,導致命中率下降,最終被對手擊潰。
這不是替補球員實力差距的體現,更多是不同的培養機製造成的差異。從2006年世錦賽開始,中國男籃的主力陣容除了姚明退役以外,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而相對應的是,CBA聯賽中涌現出來的有實力的新人也是屈指可數;而女籃方面,苗立傑在北京奧運會之後就宣佈退出國家隊,卻依然出現在倫敦的賽場上,每年的WCBA全明星賽上也依然是那麼幾張老面孔。
聯賽是國家隊實力的基礎,當聯賽無法為國家提供“新鮮血液”時,肯定會出現年齡斷層這樣“青黃不接”的局面。女籃主教練孫鳳武就表示,和北京奧運會時女籃老、中、青三代結合的情況相比,這屆國家隊就是典型的“老帶新”。這其中儘管有劉丹等中生代球員因傷缺陣的客觀原因,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隊在挑選球員上的捉襟見肘。
正如姚明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提出的疑問一樣:“我們有13億的人口,有那麼龐大的人口基數,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培養出世界最一流的運動員?用統計學的話,這麼大的基數這是不太可能的。”
由於脫離了教育體系,中國籃球青少年培養的機制變得非常狹窄。雖然優秀的苗子依然能夠進入其中,但這些天才所能提高的只是一時的成績,長時間的積累將導致你最終還是處在了下風。球隊與球隊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看起來是球員之間的對抗,但從深層次來説就是兩者背後培養機制在發揮作用,而這種培養體系上的優勢,帶來的將是影響三屆、四屆,甚至更多屆奧運會的效果。
而更深一步的考慮是,中國籃球需要的究竟是一兩屆奧運會、世錦賽上的好成績,還是整個中國籃球事業的可持續、長遠性的發展?鄧華德在最後一場比賽後發佈會上提出了一個建議——將王哲林送到歐洲賽場磨煉兩年,必然在未來給中國男籃帶來好處。但就算是把整支國家隊送到歐洲和NBA去歷練,也無法改變中國籃球的基石——聯賽薄弱的現狀。
從發現一個好的苗子,到將其培養成可用之才,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但提高一個國家的籃球水平,需要的時間將絕對超過十年。如果能夠制訂一個長遠的計劃——比如説從2024年奧運會開始打出好的結果——然後按照這個計劃去執行,相信就算是到那一刻沒有立即達成,我們距離目標也不會太遠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