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關軍:呼喚奧林匹克精神 建設體育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8日 09:04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channelId 1 1 1

關軍:呼喚奧林匹克精神 建設體育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8日 09:04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奧林匹克有一句格言,意思是一旦你成為奧運城市,你就永遠地作為奧運城市存在。但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世界,只能是兩周左右時間裏的使命。又一屆奧運開始了,中國人適應重新回到觀眾席嗎?

    北京奧運剛剛落幕那陣子,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曾經離奧運非常非常近的人,有一種視覺、聽覺的全面疲勞,比如前國際奧委會(微博)駐北京奧運首席代表李紅(微博)就告訴我,在歷時一年半的“逃避奧運”的狀態下,她見到奧運字眼會繞著走,唱卡拉OK一聽奧運歌曲就頭疼。

    北京舉辦的顯然是一屆非典型的奧運會,因其難以被人複製和模倣而顯得特殊,而倫敦是唯一一個三次承辦夏季奧運會的城市,英國又堪稱現代體育的發源地,他們對體育文化的秉持,甚至一直帶有些許原教旨主義的固執。奧林匹克在這樣兩個地點之間切換頻道,實在是饒有趣味的一件事情。

    李紅對我説:“你看吧,倫敦奧運完全會是另一種理念和特色。”CCTV知名主持人張斌也對我表達過相似的期待。過去幾年,英國體育一直是他的關注點,他欣賞當地的體育功能多元化,以及體育生活對城市社區、對文化起到的無可替代的促進。奧運期間,張斌將負責一檔叫做《倫敦行動》的欄目,他提醒自己的同事,多關注體育在當地的多樣性。他認為體育是一種教育,希望倫敦奧運會引起國人思考和反省,或許之後有新的轉機。

    我們的體育文化,確乎與英國人不同。

    點燃北京奧運火炬的李寧曾有這樣的反思:“中國人歷史上缺少(把體育融入生活)這種傳統,中國人還是比較關注誰贏了誰輸了,不太在意自己是否參與了。有很多人不喜歡運動,但是到了那一天他會問誰贏了,這樣的運動一點都沒有意思。”

    請相信,改變還是在悄然進行。一方面,中國人漸漸不需要以某個人的競技成績來增強自豪感,另一方面,中國人尤其年輕一代與世界潮流的進一步融合,自然也包括接受更豐富的體育觀念。

    日前,我指導的實習生搞了一次小規模的民意調查,問卷顯示,不同身份的幾個普通人,對待奧運的態度都在悄然改變。

    50歲的珠海市高中教師肖更生,從1984年就開始隨著中國的重返而關注奧運,中國選手的表現總是容易讓他或激動、或沮喪。不過,北京奧運會的輝煌之後,肖更生更注重比賽的觀賞性了,對成績倒不是那麼重視。

    25歲的邱焱目前在北京一家公關公司工作,他認為奧運會最大的魅力就是體育本身的魅力,“在體育世界裏很容易讓人看到奇跡,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2008年在中國政法大學就讀期間,小賈曾做了一回奧林匹克公園志願者,卻遠不如多數志願者“入戲”,他只想看看“他們怎麼辦奧運”。

    如今小賈在英國北部某工業城市讀碩士,他知道倫敦奧運的門票銷售不錯,民眾觀賽熱情很高,但看不到北京奧運舉國歡騰的激昂與浩蕩。“我6月底去倫敦,絲毫感覺不到奧運會的氣氛,如果別人不告訴你,你根本不知道這地方要開奧運會了,只有遇到零星的紀念品商店才能感覺到奧運氣氛。”

    如果我是小賈,願意利用近距離的機會帶著如下問題去觀察:組委會是否會為安保損害觀賽者的體驗?是否當地媒體和公眾的最大話題就是金牌的榮耀?奧運會的精英競技與公眾日常的體育生活有沒有關聯?

    無論如何,歡迎回到奧林匹克。

32項
  • 5+奧運下午茶 奧運日記 奧運風雲會 全景風雲會 倫敦行動 張斌話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