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22:35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李麗、徐徵、汪涌
隨著五星紅旗在倫敦奧運村的冉冉升起,中國軍團正式開始了又一屆奧運征程。
在這屆體壇最高盛會上,即便對世界來説,中國隊能否繼北京奧運會之後蟬聯金牌榜第一也是最大懸念之一。
因此金牌無疑還是最受關注的,看奧運當然要看金牌,它代表著競技體育的最高榮譽,這道理中外皆同。
從1988年漢城兵敗到2008年北京登頂,中國人憑藉“奧運爭光計劃”,以舉國之力,在20年的短暫時間裏實現了奧運史上的奇跡。但如今,日益富強、眼界開闊的中國人早已不再把奧運金牌作為“強國夢”的唯一齣口,體育也得以拋下重擔,回歸本質。
對中國人來説,一説起體育就是奧運,一説起奧運就是金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尤其是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人日益放下金牌。相較于金牌的數量,金牌的質量更受關注。劉翔能否在田徑跑道上再次衝在世界前頭,孫楊能否成為中國男泳奧運第一人,李娜能否再現法網輝煌,三大球的男女籃和女排能否帶來驚喜……這些遠比“小快靈”的優勢項目能否實現包攬更牽動人心。
國人的目光也不會僅限于中國隊,“飛人”博爾特、“菲魚”菲爾普斯、夢十隊,甚至於北京奧運會丟金成名的埃蒙斯是否再次“杯具”,這些都將成為網絡熱搜詞。
甚至對於最鐵桿的粉絲來説,奧運會也不再是不可或缺和唯一選擇。畢竟,奧運會只是4年一次兩周左右的狂歡,在它前後漫長的時間裏,大眾既需要身體力行地進行“草根”運動,也需要更多的CBA和中超來豐富文化精神生活。
因此在倫敦奧運週期絕大部分時間裏,體壇折騰的那些事兒與奧運金牌無關。更多的是如何在中小學貫徹“每天一小時”,競技體育的兩極姚明和張尚武,體教結合的典範林書豪,李娜説“打球不是為了國家”,以及足壇反腐、北京男籃首次登頂CBA、阿內爾卡和德羅巴等國際大腕登陸中超。
中國人對體育的理解和需求在發生變化:在奧運會所代表的競技體育之外,群眾體育和職業體育越來越受歡迎。體育觀從金牌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體育的本質從爭金奪銀回歸到培養優秀的公民,體育的職能也從滿足“振興中華”的國民普遍心理需求過渡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倫敦奧運會的口號是“激勵一代人”,同樣凸現了體育的教育功能和社會意義。
奧運會只是體育的一部分,奧運為小,體育為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