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現文明·旋律》:5000年前的陶聲迴響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12月19日 16:22
央視網 | 2024年12月19日 16:22
正在加載

撰稿:劉迪琛

編輯:孫怡

11月8日,國家文物局宣佈,意大利返還的5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其中數量最多、年代最古老的一批當屬來自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彩陶。

來源於央視新聞

來源於央視新聞

伴隨著這批珍貴文物“回家”的熱度,馬家窯文化再度受到海內外關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馬家窯文化發現一百週年。樸拙的器型,精巧的紋飾,離奇的身世……人們紛紛感嘆:“馬家窯,還有多少驚喜是我們不知道的!”

本期《物現文明》,就讓我們跟隨一件馬家窯文化代表性文物,帶著探索之心,溯黃河而上,追尋人類文明史上凝結出的這一抹多彩的智慧之光。 

百年前的一次重大發現

時間回到一百年前。

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為了尋找仰韶文化的源頭,溯黃河而上,在甘肅、青海一帶進行考察,先後發掘出了史前遺址13處,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馬家窯文化遺址。馬家窯的發現令“見多識廣”的安特生讚嘆不已,稱其為“甘肅仰韶文化”。在安特生看來,馬家窯彩陶與中歐、東歐彩陶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因此做出了“仰韶文化西來説”的推斷,這一論斷一度為世界所公認。

然而經過我國考古學家不懈地研究和努力,通過地層考察終於證明了這一論斷的錯誤。因此,馬家窯的發現,不僅是震驚中外的史前文明遺跡,也成為我國考古學發展歷程上的里程碑事件。時至今日,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之間的關係,仍舊是學者們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

水之律動 文明之演進

無論如何,馬家窯文化都是震動世界的!

究其原因,馬家窯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為璀璨的考古文明之一。約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50年,馬家窯的制陶業便已十分發達。在社會分工上,制陶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有單獨的窯口遺址;在制陶技術上,已經發展出了慢輪修胚的技術;在彩陶繪製上,馬家窯彩陶的紋飾別具一格。

仰韶前中期的陶罐彩繪更多是具象直觀地描繪自然之物,如植物、動物、人物、景物等;但馬家窯的圖案更抽象,多為幾何圖形,如線條、三角形、圓形、網格、鋸齒等等。專家認為幾何紋樣也同樣來自於先民對自然的觀察,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更多地體現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抽象思維。

馬家窯類型水波紋彩陶盆,臨夏回族自治州彩陶館(州博物館)藏

馬家窯類型水波紋彩陶盆,臨夏回族自治州彩陶館(州博物館)藏

本期《物現文明》的主角——“水波紋彩陶盆”,就是一件典型的馬家窯陶器,現存于臨夏回族自治州彩陶館(州博物館)。陶盆高10.5厘米、直徑約28厘米,通體光滑,橙黃陶質,內外均有黑色彩繪。陶盆外壁繪有變體鳥紋,邊緣繪有13個眼睛狀的圓點,兩側分佈著規則的斜線。現在我們來仔細欣賞一下陶盆內精美的內彩:在盆底中心,有一個三角形佈局的神秘圖案,猶如星斗圍繞著中心在運轉;其外圈是層層嵌套的同心圓,宛若星軌,緊貼其外的波浪線,既像河水的波濤,又似宇宙間回蕩著的一曲永恒旋律。

水波紋作為這件陶器上的主要紋飾,留給觀者很深的印象。事實上,很多馬家窯紋飾都與水的意向相關,盛行漩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幾乎每一件彩陶上都繪有旋轉翻滾的渦流,這與先民們依水而居的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馬家窯類型水波紋彩陶盆,臨夏回族自治州彩陶館(州博物館)藏

馬家窯類型水波紋彩陶盆,臨夏回族自治州彩陶館(州博物館)藏

洮河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由西向東奔流不息。其上遊坡降很大,被冰川塑造成“U形”河谷地貌,流經黃土高原時流速變緩,在永靖縣匯入黃河,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洮河孕育了辛店文化、齊家文化、寺洼文化,也是馬家窯文化的核心分佈區域。馬家窯先民們的聚落依河而建,以農耕為主,河水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

古老歌謠的迴響

自古以來,水與文明的關繫緊緊相依,愛恨交織。馬家窯彩陶上的渦紋形狀,綿延旋轉,讓筆者不僅聯想到最為常見的“回”字。

在《説文解字》中,許慎對於“回”字的注解為“轉也。從囗,中象回轉形。”從商代的甲骨文來看,其形狀便如同回轉的水流。回,是經過變化後重返起點,開始新一個週期。正如日月東升西落,河水枯漲,春種秋收,四季更迭,在看似無盡的變化之中,事物歷經著一場又一場的輪迴。

在馬家窯的彩陶上,水如同一首永恒的旋律,在螺旋紋路中吟唱著宇宙的節奏。渦紋如同河流的韻律,旋轉的線條宛如水的意識在陶器表面流淌,每一道曲線都是對生命週期的詩意吟咏。這些抽象的渦紋不僅僅是裝飾,更是馬家窯先民對自然深層律動的敏銳捕捉——水的流動、生命的輪迴、宇宙的脈動在此交織。

當你凝視這些古老的彩陶,仿佛能聽見遠古河流低吟的旋律,那是一首生生不息的浩歌,穿越數千年,依然清晰悠揚。渦紋就像水的記憶,記錄著生命最原始的律動,訴説著存在的本質:不斷地旋轉、流動、更新,卻永遠遵循著那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的節奏。

編輯:劉夢迪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