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嘉賓:徐海(《故宮日曆·2025年》責任編輯、故宮出版社非遺編輯室主任)
採訪整理:劉迪琛
編輯:孫怡
自2009年《故宮日曆》以1937年版為藍本復刻出版為始,《故宮日曆》已經走過了16年的歷程。對於很多不能經常參觀故宮的讀者來説,購買和收藏《故宮日曆》也構成了過年儀式的一部分,是親近故宮所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
2025年是乙巳蛇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物現文明》邀請到《故宮日曆·2025年》的責任編輯、故宮出版社非遺編輯室主任徐海老師,為我們介紹登上封面的靈蛇故事以及製作日曆背後的文化內涵與匠心深意。
央博:説到與蛇有關的文物,人們可能會好奇,這類主題的文物會不會比較少?《故宮日曆》的作者團隊在挑選蛇主題文物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您是如何看待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寓意呢?
徐海:關於《故宮日曆》的文物選擇,每年作者團隊會先在故宮的藏品裏邊篩選。確實蛇在藏品系統裏比較少,題材相對單一,較多見於十二生肖主題相關的文物裏,但如果仔細研究,其實蛇在我們傳統文化中綿延幾千年,其地位和寓意也在不斷演化之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經過梳理,我們精心擇選了31件蛇主題文物,涉及多個門類,時間上的跨度從春秋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
清·佚名《戲出畫冊之斷橋頁》,故宮博物院藏
其實研究下來會發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蛇的寓意是逐漸變化的。在上古時代人們是崇蛇的,比如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就寫到,龍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當我們翻看《説文解字》,裏面提到古人見面時就會問候“無它乎?”就是有沒有遇到蛇啊?這句問候也體現了古人對蛇的懼怕,但正因如此,很多圖騰才會有出現蛇的身影。
從蛇的生理特性來看,蛇是會冬眠的,象徵長壽;蛇可以蛻皮,象徵著死而復生。這些寓意就引發了上古之人的想象。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去傷害蛇,因為蛇死了還會復活,會找人報仇。從這種民間對小孩子的教育裏,體現了國人從古至今對蛇敬畏的情感是相一致的。
隨著歷史發展,龍的地位上升了,蛇的地位也就隨之下降了,而且蛇的文化寓意也發生著改變。比如我們梳理民間有關白蛇的傳説,可以發現其形象的流變。在唐代的傳説裏,講的是一條巨蟒要淹洛陽城,蛇作為負面的形象出現,逐漸演變到清代《白蛇傳》,白蛇的形象則變成了一個知恩圖報、敢於反抗的正面形象。再比如此次選擇的“海上畫派”代表人物虛谷的作品,他畫蛇很有名,這次收錄了他畫的兩張赤蛇。赤蛇代表祥瑞,有辟邪之意,其作品風靡一時,訂單也較多,也説明了蛇這一形象還是具備“群眾基礎”的。
虛谷《木石雙蛇》軸,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蛇的形象也經常與其他動物一同出現,比如龜。此次《故宮日曆》中就收錄了一枚漢代的瓦當,上面玄武的形象,就是一條蛇纏繞著一隻龜。古人通過觀測天象,逐漸確定了方位神,即東為青龍,南為朱雀,西為白虎,北為玄武。當“玄武”的形象出現在瓦當上,便增加了守護家宅平安的“守護神”的寓意。到了宋代,玄武的形象演變成人格化的神。明成祖朱棣則將“玄武大帝”視為保祐他奪取皇位成功的神明。朱棣當初發動靖難之役,披發仗劍,把自己打扮成真武大帝的形象以壯聲勢。靖難成功之後,他大修武當以謝真武翊讚之恩,同時專門在紫禁城修建欽安殿,殿內供奉真武大帝。
玄武紋瓦當,故宮博物院藏
央博:這次登上封面的靈蛇就是來自欽安殿裏的壁畫,它背後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
徐海:沒錯!由於欽安殿沒有對外開放,所以觀眾沒有機會看到其室內的景象,也就很少有人知道封面上的這條小蛇。
欽安殿坐落在故宮中軸線的最末端,儘管禦花園裏來往的遊人很多,但幾乎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座殿宇。從落成至今,欽安殿沒有遭受過火災,這也為它賦予了一種神秘氣息——因為北方屬水,玄武又掌管北方,也就天然具備防火的寓意。欽安殿裏主要供奉的就是玄武大帝,另外東西次間和東西梢間的北壁還設有十二雷將畫像。這次登上日曆封面的文物就來自十二雷將中的馬天君。馬天君右手持槍,槍上有一個靈蛇形象在盤旋,特別充滿生命力。靈蛇在傳統文化裏的寓意,包含著辟邪、祈福、轉運等這些民間的情感要素,所以它有吉祥的寓意。
故宮日曆改版之後,每年我們都會選擇一個生肖文物形象,以期具象地表達人們對於當值生肖形象的感知。比如2022年改版做的飛虎,那種活力張揚,包括它的辟邪、平安各種寓意都是一脈相承的。這次的蛇也一樣,它來自欽安殿——在清代每年新年和重要的節慶皇帝也都會去欽安殿拈香行禮,也是祈求平安順遂之意。
央博:除了生肖部分,今年的《故宮日曆》似乎內容格外豐富,您可以具體介紹一下2025年日曆的特別之處嗎?
徐海:《故宮日曆》每年會有一個貫穿的主題,梳理一些相對系統性的知識。比如我們之前做過大婚主題,除了生肖知識之外,還有關於宮廷婚俗文化的知識介紹;再比如傳統節慶主題,選取了與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有關的文物。2025年適逢故宮博物院一百週年,所以此番日曆主題主要圍繞故宮建院一百週年展開。
生肖蛇文物出現在1月份,從2月份到9月份則主要介紹了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精品文物。這部分著重介紹了這些文物的來龍去脈,除了清宮舊藏,還有各種渠道新入藏的藏品,包括1949年之後相關機構的撥交、收購與捐獻等。從10月份到12月份,則主要圍繞著故宮博物院建院歷史,涉及文物南遷以及故宮現有文物的展覽、保管、修復、常設展館以及出版交流等內容,希望能讓讀者對故宮博物院的建院歷史有更加系統的了解。所以從主題的角度上來講,可以説2025年的《故宮日曆》相當於一期“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週年”的特別奉獻。
清人畫胤禛行樂圖像冊,故宮博物院藏
央博:對於很多《故宮日曆》的“粉絲”而言,它不僅具備使用價值,也有很多附加價值,對此您肯定深有感觸!
徐海:《故宮日曆》出版至今,我們結識了很多忠實用戶,他們一方面重視日曆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其獲取知識以及欣賞文物的附加價值。為了增強其紀念屬性,故宮出版社的官方旗艦店還推出了《故宮日曆》蓋章版。很多遊客來故宮參觀,會專程去書店買上一本日曆,再蓋上故宮專屬的印章,非常具有紀念意義。
為了增加與受眾的互動性,自2022年開始,我們還在日曆中增加了AR增強現實數字互動環節,手機輕輕一掃就可以讓文物“活起來”,立體化欣賞文物的全貌,架起博物館和大眾之間溝通的情感橋梁。
《故宮日曆》雖然是一本文創書,但其背後卻凝結了眾多工作人員、研究人員的心力。來自器物部、書畫部、宮廷部等部門的作者團隊,每年10月份就開始著手下一年的主題擇選。主題確認後,先要摸底相應的館藏文物的數量,優中選優,確定後還要開展查閱資料以及文字撰寫工作。整個過程至少歷時半年。
一本《故宮日曆》,蘊含著一年365天,最終呈現出來的卻是768頁的內容。總而言之,《故宮日曆》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張文化名片,為很多無法經常參觀和走進故宮的讀者朋友提供了每天“接觸”故宮的契機,正因為我們深知其價值所在,才會年復一年地用心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