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散淡中的詩意——范存剛的花鳥畫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6月11日 17:34
央視網 | 2024年06月11日 17:34
正在加載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

中國畫的意境往往伴隨著詩意,這種詩意承載于由畫家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轉化成藝術作品後所傳達出來的美感中,或濃郁,或散淡,或靜氣,或清雅。繪畫中的詩意性美感不是興之所致信手拈來可以得到的,而是藝術家經過觀察、體悟、想象的再創造,是主觀情思的表達,包含了由客觀自然引發的聯想和啟示。這種美感是以對事物高度概括和抽象為要務的一種自我內心的主觀表現,是對視覺經驗的昇華和對心靈世界的開拓,它表達的是一種哲思的人生態度,也是中國繪畫推崇的理想境界。

范存剛的花鳥畫傳承了先賢的章法和筆墨,遠學陳淳、徐渭、八大、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近師王鑄九、吳悅石先生。他們個性有別、風格迥異,但是都對傳統文人畫原理有深刻的理解並具有鮮明的個性面貌,從而也深深影響著范存剛的人格與畫風。范存剛頗受吳悅石先生大寫意繪畫的影響。吳悅石所畫題材頗為廣泛,在花鳥、山水、人物等諸多領域皆有自己的創見與發想,道釋、儒流、仕女無不涉獵,尤喜畫鍾馗、俠隱之高士,特別是在畫作中所映現出的氤氳超逸之氣與曠遠高尚之趣,正大和平與清微淡遠的人生氣象與襟懷,正契合了中國文化精神深層的氣質。吳悅石認為,靜氣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不單單是畫,書、詩,做人也一樣。八大的筆墨雖以放任恣縱見長,但畫中仍有一股靜氣。通過長期體悟和實踐,范存剛決心用清新的靜氣溫養著自己和藝術,努力企求這種境界,並在他的作品中有鮮明的反映。

文人畫傳統講究詩情畫意,提倡詩、書、畫的全面修養。把詩放在第一位,一定有其原因和合理性。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中主張“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推崇王維“畫中有詩”、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是文人畫審美取向的標準,一直對後世水墨畫影響極深。宗白華先生説,詩意的境界要“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即不是停留在技藝的層面,而要上升到表現思想情感的境界。“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一方面是指畫作的含蘊深刻,意象悠遠,令人遐思,把詩文直接書寫在畫幅上,寄情于畫,點醒作品的主題、意境,記錄作者的感受,畫中不單單是物象的客觀再現,而是畫家主觀感情的揮寫。 另一方面,畫上題詩,以書入畫,闡述畫意,抒發情感,畫龍點睛,使詩情增添畫意,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進一步加強了繪畫用筆用線的表現力,正所謂筆精墨妙之極。書法式的用筆為畫家重視,只有在高度重視筆墨技法的同時,更加重視詩的意境、詩畫一律、以詩入畫,才能從根本上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文脈。現代中國畫大師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陸儼少等人無不飽讀詩書,詩畫兼工,在繪畫中注重詩的意境的營造。

范存剛是一位重視在作品中表現詩意的畫家,他的作品含蓄,內斂,耐人尋味,蘊含的詩意是“綠艷閒且靜,紅衣淺復深”,是“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是“無主荷花處處開”……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詩性的流失,在商品拜物教盛行的社會中詩的精神價值一再貶值,這也就從內裏抽空了中國畫傳統文脈的底蘊。在這種情境下,范存剛作為詩畫寫意的才情更顯難能可貴。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説,現在社會,現代人愈來愈被物化,詩意漸行漸遠,不再用哲理的眼光審視自己、觀察事物和對待生活。因此,如何在享有物質生活的同時,能夠在精神的家園中“詩意地棲居”,這也是應該提倡的一種態度。

清唐岱認為“氣韻由筆墨而生”,明陳繼儒則在《盛京故宮書畫錄》説,“文人之畫,不在蹊徑,而在筆墨”,鄭板橋解釋文人畫時講“不在畫裏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談的都是繪畫中的形質關係。范存剛的花鳥畫散淡放鬆,沒有任何刻意造作,略帶“悠然見南山”的氣息,這些淺淡、空靈的大寫意花鳥,真可謂“淡墨寫出無聲詩”。他的作品,不是那種鋪天蓋地的巨幅,而是恰到好處的尺寸,亦體現了他一種觀察和品味生活的方法和態度。在他的畫作前,迎面撲來的是一種清新柔和色調,一種生動而和諧的大自然氣息,引人進入本身便具有詩意美的紫藤、水仙、牡丹、芭蕉、荷花、絲瓜、梅花、八哥等,這些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生靈,又有一種意味深長的內涵。想象一下“江邊聊一醉”的情景,看看絲瓜晃悠的“三思圖”,還有裝在簍裏的“紫袍加身”的茄子,筆法率意自由,氣象散淡、平和,微妙體現了自然世界與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機聯絡,又含蓄地表示了禪機處處有的意味。所以,他描繪出的一花一鳥,濃淡隱顯,紅艷綠翠,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意境之美。

范存剛植根于傳統,關注繪畫與當代人們生存狀態的關係,潛心研習大寫意花鳥畫二十余載,作品既有傳統文化精神,又有現代氣息;既多方取法,又獨抒己見,融會貫通,純凈的筆墨不媚俗,避免了時代的浮華,散淡中帶著詩意。祝願這位作畫和做人皆從善如流的藝術家在大寫意花鳥畫領域的探索與開拓中,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

編輯:劉夢迪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