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吳為山:一台電視機就是一個黨史美術館

來源:來源:央視網 | 2021年07月22日 15:22
來源:央視網 | 2021年07月22日 15:22
正在加載

一台電視機就是一個黨史美術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並播出的《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把億萬家庭的電視機變成了一個個黨史美術館,黨史專家、美術理論家、美術家、電視製作專家充分合作,借助電視藝術的傳播特點和手段講黨史,是跨界融合的成功典範。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吳為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作為主流媒體第一檔開播的反映黨的百年征程的專題節目,將我們黨的偉大歷史征程凝聚于壯闊恢弘的丹青畫卷,通過具有史詩品格、震撼心靈的美術經典,塑造人物、再現歷史、描繪現實,成為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的生動注腳。在建黨一百週年之際推出《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正逢其時,十分必要。節目藝術化表現建黨 100 年來偉大征程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偉大事跡,這 100 年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讓全體人民更多了解黨史,堅定“四個自信”。節目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水乳融合,不僅僅是一部美的歷史,更是一部精神的歷史,還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文藝所呈現的審美史。節目最突出的亮點是,通過整體、系統地把這些經典作品在極具傳播力、權威性的平臺展現,弘揚了黨史題材美術作品的精神和藝術價值,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丹青寫春秋,百年正風華。”在各種文藝形式中,美術作品因直觀性而成為能直接打動人情感的一種藝術,也是與人民群眾聯絡最廣泛、與時代聯絡最密切的藝術形式之一。紅色美術經典以美為體,以史為魂,生動直觀地再現中國共産黨一個世紀的光輝歷程,通過將黨史內容和美術經典巧妙結合,融黨史題材和藝術之美于一體,創新拓展重大主題表達空間。紅色美術經典匯聚成時代長卷,以獨具匠心的表現手法,于歷史細節探尋初心使命,為觀眾講述作品背後感人肺腑的黨史故事,帶領觀眾從中領略信仰之美。禮讚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奮鬥,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人類發展史上奇跡的光輝歷程。 

吳為山 馬克思 4.6 米高 青銅 2018 年,現立於德國特裏爾 

顏文樑 南湖 布面油彩 35cmx69cm 1964 年 中國美術館藏

沈堯伊 而今邁步從頭越 180x338cm 油畫 1976 年 中國美術館

劉開渠 勝利渡江雕塑 50.5×161.5cm×8.5cm 1949-1958 年 中國美術館藏 

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在反映建黨百年來的四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力作,1921-1949 年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自強不息,前仆後繼,書寫了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如雕塑《馬克思》、唐一禾 《七七的號角》,李樺《怒吼吧,中國!》、潘鶴 《艱苦歲月》、王迎春、楊力舟 《太行鐵壁》、何孔德的油畫《出擊之前》等 。特別是延安時期的版畫,誕生於烽火年代,以鮮明而深刻的藝術形象鼓舞了民族鬥志;王式廓的《血衣》,以典型環境和眾多人物的塑造,將矛盾的衝突集中于一個焦點,揭示了“血衣”的主題;石魯的《轉戰陜北》,以高山仰止的恢弘構圖,將革命領袖運籌帷幄的生動形象表現得準確、厚重、生動;《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是現代雕塑的里程碑,是中國雕塑家為歷史所塑造的豐碑,其中中國美術館第一任館長劉開渠創作的雕塑《勝利渡江》,是中國美術史上用雕塑表現宏大場景的里程碑之作;沈堯伊的《而今邁步從頭越》取毛主席詩意,從叉腰執煙的姿態刻畫出他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堅定的信念。 

吳為山 共商國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局部) 2019 年,陳列于香山革命紀念館 

董希文 千年土地翻了身 布面油彩 油畫 77×143.5cm 1963 年 中國美術館藏

吳為山 雷鋒 雕塑 190×90×88cm 2012 年 (該雕塑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 

1949-1978 國家建設時期,新中國幾代美術家的優秀創作,反映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時代風采和改天換地的英勇氣概,如徐匡、阿鴿的版畫《主人》以強烈的黑白對比展現勞動者的大美,董希文 《千年土地翻了身》,李可染 《勞動模範遊園大會》 ,李琦《 主席走遍全國》、周思聰《人民的總理》、楊之光 《礦山新兵》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趙志田《大慶工人無冬天》、2019 年落成于香山革命紀念館的《共商國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聚焦重大歷史節點的群像,史詩般的瞬間凝固在浮雕中……的確,這些美術作品,依託豐富的歷史素材和研究史料,運用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再現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來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傑出人物和優秀共産黨人,藝術化地展現中國共産黨的光榮歷史和建立的不朽功勳,抒發藝術家和全社會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詹建俊 潮 布面油彩 177cm×196cm 1984 年 中國美術館藏 

1978-2012 改革開放時期,藝術家們涌動著青春的氣息、生命的力量和向上的激情,飽含著藝術家真摯的情懷與主動的擔當,彰顯了他們關注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發展、表現時代精神的藝術取向,如王少倫 《1978 年 11 月 24日·小崗》,廣廷渤 《鋼水·汗水》,詹建俊 《潮》,徐啟雄 《決戰之前》,田金鐸 《走向世界》,雕塑《孔繁森》等。 

張義波 初春-總書記重返梁家河 180x138cm 布面油畫  2018 年 中國美術館藏 

常青 未名湖畔 260×200cm 油畫 2014年 中國美術館藏 

2012-2021 民族復興時期,新時代的藝術家們著力表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展示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走向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決心與實踐,如張義波的油畫《初春——習近平總書記重訪梁家河》,用寫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了習總書記重返梁家河時欣欣向榮的歡快場面,表現出總書記濃濃的愛民之心,親民之情,還有蔡超等創作的 《高鐵進山啦》,張見等創作的《助夢》,商亞東 《最美太湖水》,劉元捷 《牧民巴桑》,任艷明 《風雨無阻》等。《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這檔節目信息量豐富,真正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時空美術館,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黨史學習的渴求和對優秀文藝作品欣賞、認知的文化新需求,推動了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實現了黨史專家的權威性和美術專家的專業性的珠聯璧合。黨史故事的歷史大細節和美術經典作品的小細節相得益彰,既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也浸透著畫家的匠心,借助大量紅色經典影視作品的豐厚積累,極大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為營造建黨 100 年的輿論氛圍開了一個好頭。 

第一好,描繪了百年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節目通過創新形成了強烈的感染力。節目策劃做足功課,所選作品除了考慮題材之外,還考慮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體現出中國美術發展的脈絡。節目跨界的創新表現方法,將黨史與藝術有機融合。決勝千里的戰場畫面、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日新月異的時代華章……一幅幅美術經典匯聚成偉大的時代畫卷,不論是美術工作者還是普通觀眾都能找到共鳴,被深深打動。藝術之美和歷史細節在節目中“跨界”融合,生動闡述了一個事實——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節目沒有説教,而是與觀眾平等交流,娓娓道來。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心與心的交流,這種心與心的交流,會獲得情感上的認同、獲得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理解。擁抱時代、關注現實、紮根人民,是新中國美術的重要創作傳統,也是現當代中國美術鮮明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品格,節目主創人員深諳這一點。我多年來主題性作品的創作經驗,對於將藝術作品與黨史故事聯絡在一起的創作方式特別有體會,選取最感人的情節,著力刻畫細節,對於回顧黨的光輝歷程、緬懷先烈偉績、弘揚老一輩的革命精神、激發報效祖國的愛國熱情、團結凝聚各方力量實現中國夢,都具有十分深遠與現實的意義。做到這一點,講好故事是最重要的,《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用心講好了一個個故事,話百年黨史,謀民族復興。 

第二好,節目精心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深入研究、製作嚴謹、言之有據,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每期節目都精心準備,黨史專家和美術理論家做客演播室,通過經典的美術作品來回顧黨的輝煌歷史,同時展現每一部經典作品的創作風格、創作背景以及黨史故事,將黨史知識與藝術審美融為一體,帶領觀眾從美術經典中領略了信仰之美,非常具有感染力。節目引領觀眾在歷史細節中探尋初心使命,在每一集15 分鐘時長裏盡可能深挖鮮活于畫面、雕塑中的黨史,仔細研究了每一部經典作品背後的黨史故事和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總結歸納怎樣用美術作品講好黨史,從思想性、時代性、藝術性等角度對經典之作進行梳理,圍繞重大黨史事件、重要黨史場景、優秀共産黨人等主題,提煉其時代內涵,感染電視機前觀眾的同時啟發美術家的創作靈感,以期推動新經典的不斷涌現。 

第三好,黨史專家、美術理論家、電視製作專家充分合作,借助電視藝術的傳播特點和手段,是跨界融合的成功典範。電視是綜合藝術,不僅可以在演播方式上運用各種最新的技術手段,對美術作品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詳細展示。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實現黨史、美術與電視觀眾之間的融合互動。觀眾在觀看節目時,仿佛置身多個時空,與畫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與藝術家創作時的心境産生共情,從而實現黨史、美術與電視觀眾之間的交融。充分利用電視手段去傳播美術作品,宣傳黨的歷史,《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創新。通過美術評論家對每幅美術作品的創作立意、技法表現等方面的點評,觀眾可以準確地了解作品所要表現的思想內涵,通過畫家本人的敘述,觀眾更能了解畫家本人在創作中的心路歷程。而黨史專家所講述的作品背後的故事,則把觀眾帶回到那一段段催人淚下的艱難歲月,增強美術作品的可信度和感染力。節目創新了電視表達手段,融合新技術展現藝術之美,打造出科教節目精品範本。故事短片、作品展示、動畫示意、歷史背景介紹等多種電視手段,生動、立體、直觀地展示了美術經典作品的獨具匠心和藝術魅力。多手段,全方位、多維度創新了黨史與藝術融合的表達和傳播。節目看點、話題快速形成短視頻或熱點在全媒體平臺傳播。節目組充分開發本片視頻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展現,豐富多彩,長短結合,強化了新媒體傳播效應,非常接地氣,讓節目具有“網紅”氣質。 

總臺推出的這一系列節目現在越來越火,口碑越來越好,方方面面美譽度高,説明了一個問題:黨史這一重大題材是藝術家出經典、出震撼人心力作的主陣地,文藝工作者要備加珍惜,研究好、創作好、展示好、傳播好彰顯中國精神、催人奮進的佳構,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我認為,《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對於當下重大主題美術作品研究、創作、展示以及傳播有以下三點啟發: 

首先,加強對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研究和評論,扎紮實實學習好黨史,胸中有大義、心裏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才能有乾坤。《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的成功,是因其藝術性、思想性與時代性的完美結合,具有獨特而又重大的正面宣傳意義。這值得美術工作者好好借鑒,以百年黨史學習宣傳為契機,組織專家學者就 20 世紀以來主題性美術作品創作,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和積累的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對其基本形態、思維方式、表現手法、造型原則等基礎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為我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做好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研究與闡釋,對於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更好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著重要意義,如重大理論成果如何表現、重要歷史事件主要人物和內容的表現角度如何選取、重要歷史節點的場景如何選定、比較抽象的選題如何破題等等。理論和評論相結合,研究黨史上的經典作品在新時代如何更好的評價和傳播推廣,要用當代人能夠接受的藝術方式錶現。不但要深入研究近現代所有有關黨史的創作,還要研究黨員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創作心態。黨的文藝路線下,不但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還培養出一大批優秀文藝工作者。如第一個黨員美術家韓樂然同志為代表的老一代美術工作者緊扣歷史脈動,懷著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投入創作,以豐沛飽滿的情感投入創作,去表現人民群眾火熱的生活。他們的精神和作品,激勵著一代代美術家的創作。國家美術館等有條件的機構可以組織黨史美術創作研討會,深入研究美術中的黨史、新時代如何表現黨史。如中國美術館計劃主辦的“首屆全國黨史美術創作研討會”,就是以研究促進創作的一種新嘗試。 

其次,深入生活找靈感,把新時代的嶄新風貌和巨大進步納入視野,才能創作出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當代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美術作品想要真正走進當代人的心靈,唯有以新的審美創造,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表現樣式,用新的內容、新的形式,為人民塑像、為時代立碑。要發掘發展中的創作方式,用緊貼新時代的藝術語言表現黨史內容。如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精心策劃選題,聚焦現實題材,以美術作品反映改革開放 40 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以及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不懈奮鬥。同時通過舉辦“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班”,以創作帶動教學,以教學推動創作,在出精品出人才、帶動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教學和理論研究、加強主題性美術創作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美術創作應以建黨百年曆程為線索,以革命精神為突出點,兼顧區域特點,做好紅色資源調研。在調研過程中,要找準節點,提煉精神,編寫腳本,對重要歷史事件進行經典解讀。要避免概念化、公式化,視野要寬廣,表現手法要新穎,可以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成功經驗,如中國美術館精心組織創作的《長征組雕》,是雕塑形式的《長征組歌》;如融匯具象與抽象的大型雕塑《旗幟》,以新的表現形式、表現手法,推動紅色經典的創新,即將落成並迎接無數黨員在這面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言。美術家要和黨史專家合作,認真聽取專家對黨史事實、政治內涵、重大意義及相關政策理論的解讀,對歷史場景、事件人物、關鍵細節等的描述,幫助美術家以正確的歷史、民族、國家、文化觀,更加準確深刻地了解掌握黨的輝煌歷史,以實現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的高度統一,達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高度統一。在豐富多彩的畫面中,在多樣的形式錶現中,講述一個個富於理想、充滿情感、生動鮮活的故事,一刀一痕,一筆一觸,用筆墨和線條,用真情、真心、真藝,表現歷史與當代,以滿足新的審美需求。題材的延伸與拓展,成為黨史題材主題美術創作的當代課題。時代不斷地向前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涌現出許多時代英雄,他們雖不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但在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工農業等各個領域盡顯神威。因此,要在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上有新意,這個新不僅在思想上,還要在審美境界上。在吸收借鑒前輩美術家成功創作經驗和創作手法基礎上勇於突破、勇於創新、精雕細琢,用具有當代視野、民族特色、中國風格的藝術語言創作出一批具有厚重歷史感,能夠體現藝術的時代特徵,具有持久藝術魅力的佳作、力作,並以此引領和推動當代美術創作。經典作品既要做到嚴謹準確又不失生動,用細節來展現歷史,領袖和英雄人物全是普通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創造了歷史。當代經典作品要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展現了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涌現出的一個又一個先進典型。 

第三,紅色經典節目、經典美術作品,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跨界合作、服務黨史學習,並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為國家、為人民而作,創作和展覽都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未來,中國美術館新館建立後,將對近現代美術史進行整體梳理並形成長期陳列,載入藝術史冊。全國有條件的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要組織圍繞黨史宣傳有特色的展覽活動,反對大而空泛,提倡精心策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表現手法多樣、符合時代精神和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的特展、專題展。另外,一些革命老區的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缺乏高質量的藝術精品,甚至還出現了品質低劣、與史實不符的作品。相關機構應認真梳理當地革命歷史、典型人物,結合自身定位,做好規劃、提煉精神,最大程度利用好場館空間,創作出一批具有區域特點、體現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經典作品,講好紅色故事。此外,全國各大美術館也可將本館的經典藏品進行高倣複製,雕塑可以 3D 打印,贈送給相應題材的革命紀念館,如中國美術館多次從藏品中選出142 件延安時期版畫佳作,精心複製後,無償贈送給延安魯藝文化園區展覽並永久保存,使人們從珍貴的圖像中觸摸歷史細節,感受到昂揚向上的延安精神。藝術作品不僅要存在於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紀念館,還應該存在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於美術展覽和公共藝術教育的傳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充分發揮社區、機場、地鐵等廣告覆蓋面廣,受眾多,傳播性強的優勢,讓經典美術作品延伸觸角,這類廣告可以有多條渠道贊助,並運用多種形式,多種創意,多種載體,多個區域來宣傳,結合不同場景類型受眾的特點,針對性地投放並根據需要及時更新。要借鑒先進展覽方式和傳播方法,適應當代人的審美和欣賞習慣。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化信息手段和先進理念,增強經典美術作品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雲展覽,不只是把線下的展覽簡單地搬到線上去,要研究線上的特點,進行更為有效的傳播。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和流行文化元素,以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方式,吸引青年人關注黨史、敬仰英雄。《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邀請了權威黨史專家、美術專家和電視編導、製作專家群策群力、合作推出,當代紅色經典美術創作也要通過黨史專家和全國美術家、理論家、評論家的共同努力,把百年來的紅色美術經典研究好、展示好、傳播好,並以此為契機,脫穎而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用能夠體現黨的輝煌歷史、偉大民族精神、鮮明時代特徵的經典美術作品,展現中國共産黨百年來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昂首闊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豐功偉績。用具有史詩品格、震撼心靈的精品力作描繪新時代,抒寫新征程,推動中國美術事業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中國美術館可以為《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的未來製作提供大量的各個時期特別是新時期的經典之作,可以在美術館開通“現場演播室”。希望繼續通過這種跨界合作,增強藝術渲染力,多種角度、多種形式再現中國共産黨 100 年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和感人事跡,謳歌中國共産黨 100 年來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成就。另外我建議,《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除了在各級各類媒體展播外,還應在各地美術展館展出相關藝術作品,定期組織創作主題性作品和全國性巡展。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編選入中小學美術教材中,真正成為青少年學生美術學習的經典。 我們要把建黨以來所有的創作黨史的這些優秀作品匯集在一起舉辦展覽,探索傳播新方式、新手段。今年 6月份,將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型的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100 週年的展覽。本次展覽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主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中國美術館承辦,擬以 480 件美術作品呈現我黨百年曆程,展覽主要以時間為敘事線索,分為人民解放、國家建設、改革開放、民族復興四個篇章。展覽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水粉、宣傳畫、年畫等美術種類,包括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以及重要題材委託創作作品。展覽作品將在中國美術館所有室內外空間進行展示。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和一系列研究、宣傳、推廣活動,以紅色經典美術作品表現了文藝工作者們對黨的真摯情感、對革命歷史的緬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自豪與自信。並倡導創作者不斷深入生活,努力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現實相結合,在藝術風格與精神文化的創新上不斷達到新的高度。 

今年全國兩會上,我從提案到書面發言,均聚焦于“以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助力黨史學習”。我在兩會提案中呼籲黨史專家和全國美術家、理論家、評論家共同努力,把紅色美術經典研究好、創作好、展示好、傳播好,並以此為契機,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能夠體現黨的輝煌歷史、偉大民族精神、鮮明時代特徵的經典美術作品,推動中國美術事業從“高原”向“高峰”邁進,助力黨史學習深入人心。

作者簡介:

吳為山,國際著名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文科二級教授,美術學、設計藝術學、中國哲學三個方向的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美術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首席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由於其卓越的成就與影響力被意大利、俄羅斯、烏克蘭等多國授予院士。2018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成為繼吳冠中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中國藝術家。並獲頒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金質獎章、米開朗基羅勳章、“中華之光”年度人物等多項國際國內大獎。他是寫意雕塑理論與創作的首創者和踐行者,出版十多部專著並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出版,創作近600件作品,陳列於世界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廣場。他的雕塑個展曾在意大利國家博物館等多國博物館、美術館巡展。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