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焦家遺址,一篇攻略全知曉!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6月11日 16:59
央視網 | 2024年06月11日 16:59
正在加載

焦家遺址主要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年代距今約5000多年,考古發現夯土城墻、護城壕溝、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內的諸多高等級設施,出土玉器、白陶等禮儀用具,為黃河下游地區重要古國遺存。

這個數千年前的黃河古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一起走進“何以文明”焦家遺址,體驗中華之禮誕生的地方!

城墻與環壕

焦家遺址發現有夯土城墻以及環繞城墻的壕溝。環壕所圈範圍平面近橢圓形,東北部有寬約80米的缺口,總面積約12.25萬平方米。夯土城墻位於環壕內側,分兩期建造而成。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

城墻與環壕的建設反映了焦家遺址已經具備較強的聚落規劃能力和動員組織能力,説明焦家遺址已經擁有了一定規模的早期城市形態,具備了高等級文明的特徵。

小遊戲:築造焦家城墻

焦家遺址發現有夯土城墻以及環繞城墻的壕溝。城墻和環壕是一對配套設施,環壕在使用過程中會産生淤泥,於是焦家先民會進行清淤,並利用淤土對城墻進行增築。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小遊戲之築造焦家城墻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小遊戲之築造焦家城墻

城墻與環壕的建設反映了焦家遺址已經具備較強的聚落規劃能力和動員組織能力,呈現出一定規模的早期城市形態。

居住區

焦家遺址共發掘出116座大汶口文化房址,早期房址多為半地穴式,晚期房址多為地面式,建築形式由早期單間房向後期聯排房子的形式轉變。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

房址面積、空間格局等信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社會關係。大汶口時期的焦家人定居生活,經營農業和採集漁獵活動,並且掌握了製作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等加工技術,生産生活已經處於同時代的相對發達的水平。

小遊戲:焦家先民吃什麼?

焦家遺址發現的這些植物種子,都是通過“浮選法”從土壤中提取出來的。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小遊戲之焦家先民吃什麼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小遊戲之焦家先民吃什麼

浮選法是田野考古中對植物遺存的主要提取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炭化物質比土壤顆粒輕、密度略小于水的特點,將浮選土樣放入水中,使炭化植物遺骸脫離土壤浮出水面,進而提取。

小遊戲:彩陶施彩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受到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在大汶口文化中期達到巔峰,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小遊戲之彩陶施彩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小遊戲之彩陶施彩

焦家遺址的彩陶更有自己的特色,常以簡單的圓點、線條、彩帶、菱格、三角、平行線等構成組合圖案。

墓葬區

焦家遺址共計發掘215座墓葬,墓葬集中分佈,成排、成列分佈的特點明顯,葬具使用率已超過60%,在全國同時期其他墓地中極為少見。墓葬體量、棺槨葬具的形制、隨葬品高低多寡等現象,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分化和等級差別,並且形成了很嚴格的禮儀制度。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

“何以文明”大展復原焦家遺址

以大型墓為代表,禮儀制度初見端倪,大墓棺槨齊全,隨葬品陶器和玉器並重,用重槨一棺、一棺一槨等形式來彰顯墓主人的身份等級。

焦家遺址以其豐富的文化層疊見證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輝煌。從宏偉的夯土城墻至神秘的護城壕溝,每一處遺跡都是古人智慧的印記。祭祀坑和大型墓葬中發掘的玉器、白陶等珍貴文物,不僅揭示了彼時社會的等級制度與宗教信仰,更是早期華夏禮儀文明璀璨奪目的證明。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將焦家遺址在數字平臺進行復原,通過復原的焦家遺址,我們攜手步入連接中華禮儀之源的時空隧道,一同感受那古老而莊嚴的文明脈搏。

編輯:李唯嘉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