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3月31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根據投票結果,20個項目入圍終評。
近日,“央博數字文化館”在成都正式揭牌。該館的落成是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又一創新實踐,為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化和傳播提供了新平臺,為公眾提供了沉浸式感知中華文明魅力的“雲端窗口”。
中國當代中青年藝術家群體作為藝術界的中堅力量,以蓬勃的創造力推動着藝術生態的多元發展。他們生於二十世紀70-90年代,成長於社會快速變革與文化交融的浪潮中,其創作既紮根於本土文化基因,又敏銳回應全球藝術語境,作品風格多樣、觀念前沿,兼具學術探索性與市場活力。
3月27日,恭王府博物館攜手中國高端香水香氛品牌聞獻DOCUMENTS,推出聯名家居香氛系列“福棠”。該系列以恭王府獨具象徵意義的“福文化”與“西府海棠”為靈感,融合東方美學與當代設計語言,以“氣味”這一超越地域與時代的感官媒介,演繹清代王府的典雅風華,向世界傳遞中式生活美學的細膩與深遠。
2025年3月30日,為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印見榮光”全國職工篆刻作品展組委會工作會議在北京職工之家隆重召開。會議由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會長李守鎮主持,來自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歌華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等單位的數十位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2025年3月17日,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會長李守鎮,全總宣教部副部長劉小琴,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副會長、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主席鄭曉華,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秘書長李宏,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瑞田等,到北京會議中心拜訪了正在北京出席中國書法大會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
3月28日,在中國網絡視聽大會“AI+創作者經濟論壇”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聯合中科趨勢(北京)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宣佈首個全國性AI數字資産平臺“央藝數”啟動建設,並將於4月一期上線。
3月21日下午,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會長李守鎮帶隊慰問101歲的著名詩人賀敬之先生,並就賀先生的詩歌藝術以及協會為慶祝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正在編輯的《我們的詩篇》詩集請教交流。
為迎接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在其指導下,精心籌備了“百年榮光”系列活動。活動包括舉辦“印見榮光”篆刻展、“書寫榮光”書法系列活動,出版發行《我們的歌聲》《我們的詩篇》作為職工大思政課的推薦書目,激勵廣大職工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再創輝煌。
3月25日下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聚焦貫徹施行文物保護法、加強文物行政執法和安全監管、提升考古研究水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等介紹有關情況。
位於江西吉安的吉州窯是目前世界上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包遺址群之一,創燒於晚唐,興盛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3月23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將帶您走進吉州窯,感受千年制瓷技藝活態傳承煥新之路。
連日來,全國多家博物館多措並舉創新展陳方式,靈活調整開放時間,更好滿足公眾參觀需求。國家文物局建議各地博物館進一步創新展陳方式、提升服務質量,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同時,結合自身規模、客流量、維護能力等因素,靈活調整閉館時間,讓公眾每天都能有展可看。
2月27日,紀念阿根廷國父聖馬丁誕辰247周年活動在北京金臺藝術館隆重舉行。
3月1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中國書法大會》(第二季)啟播活動在京舉行。節目聚焦18組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書法作品,通過知名專家講解、穿越式情景演繹、現場互動和VR、AR、AI等科技手段,打造一場別開生面的書法文化盛宴,探尋中華文化的深厚根脈,在筆墨渲染間感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共同發展繁榮,提供中國方案,不斷注入文明力量。
在中國傳統手工紙龐大的體系中,宣紙是最傑出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有着“紙壽千年,墨韻萬變”的美譽。2009年,宣紙製作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隨着博物館展覽內容與形式的不斷創新,文創産品正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將歷史元素轉化為觀眾喜愛的消費品,成為文化遺産和現代消費者之間的重要橋梁。
唐三彩是一種風格獨特的陶器,盛行於唐代,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2008年,唐三彩燒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走進河南洛陽,領略唐三彩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
北京時間3月4日凌晨,國家文物局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檢察官辦公室接收其向我國返還的41件文物藝術品。包括銅搖錢樹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帶蓋銅鈁、陶説唱俑等,種類涵蓋陶器、玉器、青銅器、佛造像、畫像磚及藏傳佛教文物等。
2025年3月1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全國美術論壇·廣州”在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開幕。論壇旨在進一步構建完善中國美術話語體系,充分發揮美術理論、評論在引領創作方向、催生藝術精品、提升全民審美素養、塑造時代風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