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華夏主脈”二里頭遺址十件核心文物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5月16日 11:13
央視網 | 2024年05月16日 11:13
正在加載

距今約3800-3500年的二里頭遺址,是夏代晚期的重要都邑遺址,被譽為“華夏第一王都”。它若一部厚重的史書,記述華夏文明肇始階段的輝煌序言,也為後世探索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演進歷程提供了珍貴史料。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主辦的“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正式上線“華夏主脈”二里頭遺址。最早的銅鼎銅爵於此出土,卜骨的前塵往事令人著迷,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的獸面紋又蘊藏著怎樣的故事?

讓我們即刻進入“最早的中國”,于指尖方寸觸摸二里頭遺址十大核心文物,對話中華文明之源!

綠松石龍形器與銅鈴

長64.5、中部最寬處4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T15M3,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長64.5、中部最寬處4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T15M3,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綠松石龍由2000余片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龍身略呈波狀曲伏,中部出脊。由綠松石片組成的菱形主紋象徵鱗紋。龍身近尾部漸變為圓弧隆起,尾尖內蜷,若游動狀。綠松石龍形器的龍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梁,綠松石質蒜頭狀鼻端碩大醒目。兩側弧切出對稱的眼眶輪廓,梭形眼,輪廓線富於動感,以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為睛。

乳釘紋青銅爵

高26.5、長31.5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IIKM7,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高26.5、長31.5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IIKM7,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乳釘紋青銅爵束腰平底,三錐足細長,槽狀長流,流折處有釘形短柱,腹部凸線列乳釘紋。其長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誇張,形態修長,極富美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

七孔玉刀    

長60.4-65、寬9.5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IIKM7,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長60.4-65、寬9.5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IIKM7,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七孔玉刀玉料呈墨綠色,局部有黃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寬的寬長梯形,兩側各有兩組對稱的扉牙;玉刀兩面紋飾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線陰紋組成網狀和幾何圖形;刀背處有等距且排成一條直線的七個圓孔。這是迄今為止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

龍形牙璋    

長48.1、寬11.4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M3,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長48.1、寬11.4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M3,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龍形牙璋由器身、柄、闌組成,造型精美,器形碩大,氣勢恢宏。闌部扉牙或表現張嘴的龍頭及龍身。牙璋作為二里頭文化典型的玉禮器之一,僅為高級貴族專用。牙璋隨著二里頭文化的擴張,將王權禮制的影響輻射到南中國和更廣大的區域。二里頭牙璋傳播的模式,反映出廣域王權制度在東亞數千公里範圍內的輻射和影響,也印證出二里頭政權成為此廣域政治核心的代表。

網格紋青銅鼎

高20、口徑15.3、底徑10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M1,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高20、口徑15.3、底徑10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M1,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網格紋青銅鼎的造型和紋飾風格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脈相承,但材質卻是當時罕見的貴金屬——青銅。這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青銅鼎,是王權禮制萌生的象徵。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長16.5、寬8-11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IM11,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長16.5、寬8-11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IM11,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以青銅鑄出主體框架,呈四角鈍圓,略呈亞腰形,兩側各有對稱環紐。其上以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加工精巧,絲絲入扣,雖歷經三千多年也沒有鬆動脫落。出土時安放在墓主人胸部,從兩側有對稱的穿孔鈕可見,穿綴繫於主人胸前,應作為溝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載體。

骨猴

高2.2、寬0.75-0.95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T26M6,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高2.2、寬0.75-0.95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VT26M6,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骨猴使用動物骨骼雕刻製作,通體拋光,製作精巧,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陶象鼻盉

高21.4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高21.4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陶象鼻盉泥質灰陶,頂部象鼻、眼、口皆形象齊備,長鼻子用作器流。長頸廣肩,腹部急收,假圈足較高。肩腹部飾有凹、凸弦紋和指甲線紋。這件象鼻盉製作精緻,與觚、爵、斝等器類共同組成“酒器全家福”。

卜骨

出土于二里頭遺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出土于二里頭遺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塊卜骨為一塊羊肩胛骨,其用途是為卜問吉兇。在羊骨被鑽鑿和燒灼後,反面會出現一些裂紋,貞人便根據這些紋路來判斷禍福。

陶水管

長66.3、寬23.8、高13.2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長66.3、寬23.8、高13.2厘米,出土于二里頭遺址Ⅴ,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二里頭遺址出土了數件體型龐大的陶制水管,圓柱形,一端收縮,可套合使用。此件為半圓筒形,與另一半上下配合使用。陶水管在燒造時,為防止使用時滲水,往往會採用燒成後較為緻密的原料,且燒成溫度高,基本已達1000℃,這些工藝既顯示出陶水管製作的特殊性,也體現出二里頭文化時期城市排水系統的先進性。

二里頭遺址以宏大的規模和嚴謹的規格展現了夏王朝都城的莊嚴景象,豐富的遺存更是以無聲的語言訴説著中華文明的偉大恢弘。歷經歲月洗禮,這顆掩藏在黃土深處的璀璨明珠重現世間,用歷史的璀璨光輝照耀著探尋文明足跡的道路。

編輯:劉夢迪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