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舞指數|戰地記者:越接近現場越接近真實

——總臺在巴以衝突中短視頻報道的七大亮點

來源:央視網 | 2023年11月23日 14:27
央視網 | 2023年11月23日 14:2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剛才我們正在上的時,聽到了爆的聲音。”

總臺記者陳慧慧在趕往巴以衝突前線路過一個加油站時,突然防空警報響起,大家一起尋找庇護所。視頻中陳慧慧極力掩飾住自己的驚慌害怕,一邊捂住自己的頭,一邊簇擁著人群向前擠,試圖找到一個安全的棲身地。

“‘鐵穹’系統正在我們的頭頂上空攔截加沙地帶發來的火箭彈”

當地時間10月9日,總臺記者趙兵在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凱隆採訪時親歷火箭彈襲擊,“鐵穹”系統發射數枚攔截彈在他頭頂掠過。趙兵在視頻中的表情稍有些驚悚,但是,他一邊穩定自己的情緒,一邊鎮定自若地介紹周邊情況。

“總臺記者王寅正匆忙地跑向避難所”

10月8日,總臺記者王寅剛下飛機便在機場經歷空襲,視頻中的她跟隨一群人迅速跑向地下的避難所。路人的驚恐、慌亂沒有打亂她的節奏,她一邊跑一邊不斷回頭向觀眾們介紹避難所的情況。

自當地時間10月7日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經調派10名記者、12名報道員、5名拍客共計18組報道力量深入巴以衝突地區,另有共21名記者、8名報道員、3名拍客在巴以周邊地區協助報道。他們製作的大量視頻被美國福克斯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法國24臺、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德國電視一台、加拿大廣播公司等112個國家和地區的2164個電視臺和新媒體平臺採用播出14萬次。大量總台獨家原創視頻成為全球信源,被國際主流媒體廣泛採用。

這些冒著槍林彈雨和滾滾濃煙製作出來的視頻為全球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讓我們隔著屏幕體驗到遠方中東戰火的炙熱和焦灼。總臺在巴以衝突中的原創短視頻表現尤其亮眼,體現出七大亮點:

一、發佈速度快。10月8日,總臺記者趙兵親耳聽到耶路撒冷連續拉響了兩輪防空警報,於是就在自己陽臺上,伴隨著防空警報的聲音,用手機錄製了簡單報道《總臺記者直擊耶路撒冷拉響防空警報》,成為主流媒體發佈巴以衝突的第一條短視頻。視頻中呼嘯的警報聲不絕於耳,為觀眾帶來戰爭即將拉開帷幕的震撼感覺。10日,趙兵前往以色列南部戰區,又帶來一條有關“鐵穹”系統火箭彈來襲的視頻,這又成了主流媒體中第一條發佈戰區現場的短視頻。截至10月10日,總臺就已經發佈了央視新聞總臺直擊、連線類稿件13篇,大量稿件成為全網信源。

二、發佈數量多。截至11月10日9時,總臺共製作了348條多語種新聞素材,被外媒轉引超14萬次。其中,348條多語種新聞素材被112個國家和地區的2164個電視臺及新媒體平臺採用,累計播出總時長超486小時。發稿數量在中國主流媒體中也位列第一。戰地記者製作的原創短視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彰顯出了總臺記者深入前線報道的速度和能力。《以軍在巴以衝突邊界集結裝甲推土機》《加沙南部民眾生活現狀》《以黎邊界持續交火,以北部局勢緊張》《約旦河西岸緊張局勢升級》《火箭彈從頭頂飛過,周圍爆炸聲不斷》《記者加沙直播時遇空襲主持人緊急打斷》《空襲與包圍下 總臺報道員記錄加沙城現狀》《拍客獨家 巴以衝突特輯 加沙特寫:探訪加沙醫院》等,一條條短視頻都是戰地記者們幾乎每天自前線發佈的,持續為觀眾帶來最新鮮最有熱度的資訊。

三、離現場更近。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經説過,“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總臺記者在巴以衝突報道中深刻體會到這句話背後意味著怎樣的勇氣和堅毅,記者陳慧慧曾説:我的工作就是要想辦法離現場更近一些,觀察到更多的細節,呈現更全面的真相。一個月來,記者和通訊員們深入加沙南部、以黎邊界、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等地,足跡遍及避難所、加油站、停車場、防空洞、超市大樓、廢墟地、加沙醫院等各個炮火轟炸的最前沿,火箭彈從他們頭頂飛過、防空警報就在他們上空響起,到處可見轟炸産生的濃煙和四散逃離的民眾。記者們把前線帶來的最真切的現場帶到觀眾面前,把衝突的真相呈現在觀眾面前,震撼的畫面充滿沉浸感和代入感,抵達人心。

四、畫面更真實。總臺記者發佈了多個由手機臨時拍攝的視頻,未經剪輯的畫面,搖搖晃晃的鏡頭,無法雕琢的形式,記者真實的表情,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體驗感。在《記者加沙直播遇空襲主持人緊急打斷》中,我們看到CGTN記者一邊報道一邊因空中飛過流彈而不時低頭,主持人為保證記者安全強行終止記者播報。記者王寅剛下飛機就遇到轟炸,她一邊跑一邊回身找鏡頭。同行攝影師也是一邊跑一邊掏出手機開始記錄。這些本能的反應、真實的經歷、寶貴的畫面,在現場獲得的大量一手珍貴素材迅速成為國際主流媒體爭相使用的內容,作為全球信源在世界範圍廣泛傳播。

五、引入拍客、報道形式多元。除了駐站記者和本地通訊員之外,總臺還依託全球拍客網絡,調動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拍客跟進事態進展,拍攝回傳多條獨家素材,內容涵蓋火箭彈發射實拍,探訪被炸毀的媒體大樓、採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民眾以及學校避難所等。獨家拍客視頻被法國、德國、俄羅斯、西班牙、加拿大、意大利、巴西、卡塔爾等至少107個國家和地區,超364個電視臺及新媒體平臺播發超1600次。

六、更權威、更專業。在衝突中,炮火和鮮血無疑最引人注目。但總臺的報道並不止步於此,並不滿足於復刻一時一地的表象,而是致力於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在軍事、政治、外交、經濟等多個領域發掘事件的原因和影響。記者們除了在以色列進行報道,還與總臺在加沙地帶的報道員密切聯絡、共同策劃、互相補充,真實呈現巴以衝突的全貌和給普通人民帶來的苦難,抽絲剝繭、觸及根源地去記錄。雖然他們的視頻製作並不是最完善和最精美的,但是從視頻中透露出來的專業精神是最可貴的。

七、客觀呈現中國立場。這些短視頻的立場就是“客觀”:高度關注衝突對當地民眾生活的破壞,關注以色列軍隊在基地的駐紮情況,關注醫院和廢墟的人道主義災難情況,關注救援工作的曲折和艱辛。通過這些真實的還原,向外界展示了加沙無辜民眾的苦難和悲劇,替弱者發出求救的聲音,喚起國際社會的共情和團結,展現了各方力量在聯合國的爭論和博弈。在此基礎上,也放大了要求和平的正義主張。這些視頻與中國一直以來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高度契合,站在了公平、公道和人類良知的一邊。

在巴以衝突中,總臺記者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在一線搶佔時效、迅速報道,讓這些視頻走進觀眾內心。但他們並不是簡單的拍攝記錄,而是完成了中國始終堅持客觀公正立場的記錄,為這段歷史留下了中國視角的影像。若干年後人們再度談起巴以衝突時,希望這些記錄仍然能夠深入人心,具有跨越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牛新春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所長

編輯:劉登亮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精彩推薦
正在閱讀:象舞指數|戰地記者:越接近現場越接近真實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