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玄奘途經重要城市及主要與唐、佛教相關遺址國內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5日 13:53 來源:CCTV.com

  長安(西安)——涼州(武威)——瓜州(安西)——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阿耆尼國(焉耆)——屈支國(庫車、拜城)——跋祿迦國(阿克蘇境)——朅盤陀(塔什庫爾幹)——瞿薩旦那國(和田)——大流沙(塔克拉瑪幹沙漠)——敦煌

  

一) 長安:

  今西安,唐都。貞觀元年(627)年,玄觀從長安出發往西,踏上著名的絲綢之路。西安及陜西省至今保留有許多與唐文化相關的歷史遺址。與玄奘最為相關的有大慈恩寺、興教寺玄奘塔、銅川玉華宮薦福寺和《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此外,玄奘西行取經,體現了僧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影響千古的作用。在他之前,有龜茲僧人鳩摩羅什、在他之後,有唐代僧人義凈,他們的活動都為陜西留下了一處重要遺跡,即西安薦福寺小雁塔和鳩摩羅什舍利塔。

  1.大慈恩寺大雁塔

  大慈恩寺曾是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位於古城西安南郊,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迄今已有1350餘年的歷史。大慈恩寺寺院新建落成時,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庭聖命,為首任上座住持,並在此翻譯佛經十餘年。

  2. 玉華宮

  玉華寺遺址,位於陜西省銅川市五華鄉玉華村北2公里的玉華山。原名仁智宮。為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營造、貞觀二十六年(公元646年)擴建改名為玉華宮,成為唐大宗李世民的行官。據資料記載,唐玉華宮由9座巍峨的宮殿組成。正殿名玉華殿,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曾在此召見三藏法師玄奘。另外,李世民禦制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及皇太子李治制的《述三藏聖記》皆在此作成。

  為了讓高僧玄奘有一個更加清靜的道場,唐高宗李治水徽二年(公元651年),廢宮改名五華寺,唐高宗敕玄奘在此翻譯佛經。玄奘一生翻譯佛經74部。公元660—662年,他在玉華寺翻譯完成了其舍化前的最後一本佛徑《大般苦經》、高宗檁德元年664年2月5日夜半圓寂,享年62歲。不幸消息傳到京師長安後,朝野為之悲痛萬分。據史料記載,當玄奘遺骨從玉華緩緩南下,歸葬于長安東郊沙河東岸的白鹿垣上時,仕女送葬者達數萬人之多。

  3. 興教寺玄奘塔

  興教寺即護國興教寺,位於西安市東南長安縣少陵原上,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于白鹿原,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改葬于樊川風棲垣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4. 大唐三藏聖教

  最傑出的高僧,最英明的帝王,最優秀的書法家,成就了這樣一件佳作。唐太宗在648年親自為玄奘法師所譯諸經作總序,全稱《大唐三葳聖教序》,太子李治為《聖教序》作《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書法家褚遂良書。刻作二石,存于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又稱為《慈恩寺聖教序》、《雁塔聖教序》。該碑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是書法家褚遂良上乘之作。同時,西安碑林還保存有一塊集晉代王羲之字體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因僧人懷仁出千金求王羲之字集成,又稱《千金貼》。

  

二) 河西走廓

  河西走廊東起烏峭嶺,西至玉門關,長約900公里,為西北一塊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這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條路上,傳遞的不僅僅是華美的絲綢,矯健的馬匹,閃光的珠寶玉石;還有貝葉的經書,高髻長裙的佛像。是佛教興盛、文化互通、商旅往來之地。

  《史記》、《漢書》中記載,河西走廊最初的居民是塞種人、烏孫人和月氏人。漢武帝開通西域,置河西四郡,河西遂成為漢文化西傳的重要據點。西晉惠帝時,張軌經略河西,大力提倡中原文化,涼州大治,永嘉喪亂,洛陽淪于戰火,不少中原士族和文人學士來涼州避難,中原文化在河西繁榮起來。

  同時,河西作為絲綢之路的通道,來往僧侶多在此駐足,西域的佛經、圖像隨著僧人東來而落足河西,加之河西地區的統治者大都崇信佛教,佛事在河西盛行起來。歷史的變遷,將河西繁榮的佛教文化傳播到了平城(大同)和高昌。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舉兵滅涼,掠涼州僧徒三千人及宗族吏民三萬戶遷平城,涼州的佛教經這次大遷徙而對北方及中原地區的佛教藝術産生很大影響。同時,涼州的佛教樣式也因沮渠安周西遷高昌而回溯到西域,帶來了高昌佛教藝術的繁榮。

  天水、涼州都是佛教興盛的地區。玄奘時期,寺廟林立,這些地區至今還有大量的石窟和佛教遺存。可以想見,當時香火裊繞,晨鐘暮鼓縈繞大街小巷,善男信女們虔心奉佛的壯觀景象。

  河西走廊上的玄奘沒有任何的經濟後盾。要取得食宿的便利,莫過於投宿寺廟,學識淵博的玄奘不難在河西地區找到熱情歡迎他的寺院和信徒。往來頻繁的西域商人也一定能夠向玄奘提供他需要的西域信息。在河西走廊上玄奘停留時間最長的一站是涼州(今武威)。王之渙《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玄奘在涼州停留了一個多月。應邀開講《涅槃》、《般若》諸經。聽者為之傾倒,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商客都奔走相告:中國有個講法非常好的高僧要去西域了。

  涼州就是今天的武威,這座今日以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而揚名的城市有悠久的歷史。戰國以前,這裡是羌戎所居之地,秦漢之際,匈奴人在此建立了姑臧城。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平定了河西匈奴,取漢武帝神威到達河西之意,建立武威郡。前105年,這裡又改稱涼州。十六國時期及唐初,先後有五個政權以涼為名(前、後、北、西、南)建都於此,故有“五涼古都”之稱。

  唐代的涼州是河西地區的著名都會,“涼州七里十萬家”“人煙撲地桑柘稠”。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天梯山石窟:中國最早的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位於武威市城高約40公里處。始創于北涼王沮渠蒙遜時期(401-432),在北魏、隋、唐和西夏時期均有擴建。

  鳩摩羅什寺:武威北大街西側。公元前385年,前秦大將呂光征西域,迎鳩摩羅什到涼州。在這裡講經達16年之久。後秦姚興弘始十五年(413年),鳩摩羅什圓寂于長安,遺言葬舌頭于武威,即鳩摩羅什寺塔下。鳩摩羅什是玄奘之前最有名的譯經家。玄奘所讀的許多經書便是鳩摩羅什所譯。玄奘到達涼州,一定曾參拜過此處。

  涼州古城:為清代遺址,但以更早時期的古城為基礎。

  

三)瓜州

  涼州都督李大亮得知玄奘欲出國西行,便據太宗“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塞”的敕令,逼令玄奘返回長安。河西地區的佛教大師惠威法師,派名叫惠琳和道整的兩個弟子將玄奘送出涼州。此後玄奘晝伏夜行,到達瓜州。玄奘在瓜州受佛教徒刺史豐厚接待,停留一月有餘。涼州都督李大亮追捕令到涼州,但瓜州州吏李昌撕毀追捕文牒。隨後,玄奘跟前西域僧人石槃陀、帶著胡人的老馬出玉門關。

  1. 唐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詩這樣寫道。儘管春風吹不度,唐代的玉門關依然是古代中國西北疆域的著名重鎮,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和交通要塞。隨著時代的變遷,唐玉門關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消失在西北荒原中。從晚清時起,歷史學家和學者們開始尋找盛唐名句中的玉門關。晚清時期的史學家陶保廉最早將唐“玉門關”的大致範圍定在甘肅省安西縣雙塔堡遺址(清朝建造,內有廟宇、城樓等建築)以西、兔葫蘆河以東。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夏鼎、向達率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在河西走廊進行考古調查,認為唐“玉門關”在雙塔堡附近。但唐玉門的具體位置,學術界一直沒有定論。

  這次的“玄奘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將致力於解決這一考古學上的謎題。有專家相信,唐玉門關關城的具體位置極有可能在安西縣雙塔水庫以下。隨著當代攝影技術的發展,中央電視臺將出動水下攝影,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協助專家們解決學術界關於這一問題的紛爭。

  2. 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安西縣中南部。鎖陽城始建於漢,興于隋唐,其它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重修和利用。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玄奘當在此城內居住。

  3. 榆林窟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至今創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于隋唐以前。29窟還有一幅與玄奘相關的西夏壁畫《玄奘取經圖》,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稀世珍寶。

  

四)伊吾(哈密)

  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便是西域。對西域的定義各有不同。狹義的西域包括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崑崙山脈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地區;廣義的西域擴大到中亞、西亞和南亞的廣大地區,這片廣闊的區域裏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國家。不過,玄奘出行時,玉門關、陽關以西是西域。當玄奘回國時,唐王朝的疆域大大擴展,高昌王國被滅,在其舊地設立西州,因此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中西域的第一個國家是阿耆尼國(焉耆)。

  玄奘到達的第一個西域國家是伊吾,這裡是胡人的土地。伊吾佛寺裏的老漢僧抱住玄奘痛哭,因為在暮年還能看到來自中原故土的人。哈密古稱昆莫,漢時稱伊吾或伊吾盧,唐稱伊州,元稱哈密力,明以後稱哈密。哈密地區是西域與中原的交通要衝,被稱為“西域襟喉”。

  白楊溝佛寺遺址:位於哈密市柳樹泉農場白楊溝村東1公里處的白楊河上遊。白楊河水自中部流過,將其分成東西兩部分,當地維吾爾族人稱為“臺藏”。此係唐代佛教興盛時期的大型佛教遺址,是哈密地區年代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五) 高昌

  出莫賀延磧,途經仞吾河,玄奘歷經九死一生,到達高昌。高昌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商會,政治、軍事、文化、宗教中心,在元代以前14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經繁盛一時。高昌之地,漢代屬於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涼時成為前涼的一個郡——高昌郡時代。460年,北涼殘余勢力在這裡繼續維持大涼王朝——高昌國時代。502年起金城(蘭州)人麴嘉建立新的王朝——麴氏高昌時代。玄奘路過高昌時,高昌王麴文泰在位。貞觀十四年(640)唐太宗派兵平定高昌,開始了唐朝經營西域的歷程。麴文泰在戰爭之前病遜。唐朝在高昌之地設西州——西州時期。唐設立西州的同時,在高昌的交河城也設立安西都護府,是經營西域的具體機構。

  高昌故城:吐魯番市東偏南約46公里火焰鄉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每面大體有兩座城門,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甕城。宮城為長方形,居城北部,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臺,當時為回鶻高昌宮廷所在。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由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玄奘滯留高昌講經月余,當在此寺內。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大寺完美。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吐魯番以東略偏北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中,距市區約48公里,唐代名為“寧戎窟”。石窟77個,殘余壁畫40余幅。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約為麴氏高昌時所建,後歷唐至元,一直為吐魯番地區的佛教聖地。西州回鶻時期,為回鶻國王的王家寺院。

  火焰山:主峰位於吐魯番市區以東約40公里處,《西遊記》故事中火焰山的原型。

  高昌樂:唐代十部樂之一。南北朝時,代表高昌樂舞體系的《高昌樂》就已形成。公元609,隋煬帝西巡河西走廊時,高昌國王麴伯雅就率王子麴文泰到甘肅張掖一帶晉見皇帝,並跟隨隋煬帝征討高麗。其間,隨行的藝人將《高昌樂》傳人中原地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大業六年(610),西域各國派使前來長安,向凱旋的隋煬帝朝貢。這時,高昌國正式派了一個高昌樂舞團到京城獻演《聖明樂曲》。著名的高昌樂舞轟動朝野,傾倒京華。為了保留來自異域的歌舞藝術,隋煬帝還命宮廷樂隊學習排練高昌樂《聖明樂曲》,在仁壽宮演出。這兩次別開生面的演出,在都城掀起一陣高昌樂舞熱潮,演出盛況被載入歷史文獻。

  至唐太宗時,侯君集率唐朝大軍揮師西進,征討叛逆,平滅高昌,從高昌帶回《高昌樂》及其表演藝人。原先在隋代宮廷音樂七部樂和隋及唐初宮廷音樂九部樂中,都沒有列入《高昌樂》。這次從高昌帶回的高昌樂舞,又一次在京都引起熱烈反響,所以唐太宗在貞觀年間決定廢除原九部樂中的《文康樂》(又稱《禮畢樂》,即結束時演奏的樂部),除增加燕樂外,又補充《高昌樂》,使唐朝宮廷音樂成為十部,即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

  

六) 阿耆尼國

  焉耆國位於從高昌國到屈支國的必經之路上,但與高昌國有宿仇,玄奘只在其國都內住了一晚。

  阿傅師泉:“泉在道南沙崖。崖高數丈。水自半而出。相傳雲。舊有商侶數百在涂水盡。至此困乏不知所為。時眾中有一僧。不裹行資依眾乞活。眾議曰。是僧事佛。是故我曹供養。雖涉萬里無所赍攜。今我等熬然竟不憂念。宜共白之。僧曰。汝等欲得水者。宜各禮佛受三歸五戒。我為汝等登崖作水。眾既危困鹹從其命。受戒訖。僧教曰。吾上崖後汝等當喚阿父師為我下水。任須多少言之。其去少時眾人如教而請。須臾水下充足。大眾無不歡荷。師竟不來。眾人上觀已寂滅矣。大小悲號。依西域法焚之。于坐處聚甎石為塔。塔今猶在。水亦不絕。行旅往來隨眾多少。下有細粗。若無人時津液而已。”玄奘一行人留宿于阿傅師泉旁。至今仍能找到這處泉水,即阿格布拉克泉水。

  銀山道(天山南麓的狹長隘口,今甘溝)。玄奘説“山甚高廣。皆是銀礦。西國銀錢所從出也。”事實上銀山並沒有銀礦,而雲母很多,日光下銀光四射,故得名銀山。銀山道是唐朝與西域各國交往的重要道路。新疆考古人員對托克遜縣南的蘇巴什溝進行了考古挖掘,確認這條荒廢已久的通道為“絲綢之路”中從車師國通向焉耆國的主要通道,也即唐代的“銀山道”。

  七個星佛寺:地處絲綢之路北道,始建於晉代,是印度佛教東傳和中原佛教西漸過程中的重要遺存,也是當時作為西域36國之一的焉耆國中最大的一處佛教寺院和佛教中心,晉唐時期最為繁榮。據法顯《佛國記》中記載,“東晉弘始年間,焉耆僧徒四千余人,皆小乘學,法制齊整。”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也記錄其在唐貞觀年間“內有伽藍(即寺廟)11所,僧仆兩千余,習學小乘教説一切有部,經教律儀,皆尊印度……”。宋元之後,由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和佛教的衰落,此處也逐漸廢棄。建築遺址散佈在沙梁和坡地上,現在遺址上還留有壁畫、石窟等古代遺跡。佛洞與克孜爾石窟第一期洞窟相似,據考古專家推測,這裡曾有殿堂、廟宇、僧房、佛塔等大小土坯建築93處,佛像造型豐滿祥和,具有犍陀羅和中原風格。1970年代,那裏出土了一批罕見文物,其中包括紙質古文書44頁,經專家鑒定為用婆羅迷字母書寫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寫成于6~8世紀,是研究我國民族史、戲劇史、宗教史以及吐火羅文的珍貴資料。

  

七)屈支國(今庫車、拜城)

  玄奘屈支國,即龜茲國時,受到國王、高僧、數千僧眾的熱烈歡迎。屈支國有寺院百餘所,僧徒五千余人,信小乘佛教。因淩山雪未消融,玄奘在此停留60多天。記錄了包括昭怙厘大寺許多庫車景物。除了佛教以外,玄奘還對這裡的樂舞印象深刻。

  大龍池:“國東境城北天祠有大龍池。諸龍易形交合牝馬。……此國多出善馬。……龍變以為與諸婦會。生子驍勇走及奔馬。如是漸染,人皆龍種。城今荒蕪,人煙斷絕。”獨庫公路路旁當地人稱澇壩的湖泊。人們根據其地理方位,比附為《大唐西域記》中的大小龍池。

  照怙厘大寺:“荒城北四十余裏。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照怙厘。而東西隨稱。”位於庫車縣東北23公里的確爾達格山南麓,庫車河流入平原的出口處,維語稱之為蘇巴什大寺(蘇巴什是水源的意思)。寺分東西兩部分。寺內有房捨得塔廟遺址。

  克孜爾尕哈千佛洞:位於庫車縣城西北13公里處。唐代遺存。壁畫有濃厚的龜茲風格。

  克孜爾尕哈烽遂:漢唐之際用於防禦的軍事設施。建於漢,是目前古絲綢之路北道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個烽遂遺址。

  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是維語“紅色”的意思,得名于當地紅褐的山色。位於庫車和拜城縣之間的克孜爾鄉東南7公里的木札爾特河北岸的山麓上。石窟開于公元三四世紀,興盛于六七世紀。其壁畫對研究龜茲社會歷史、佛教、文化藝術及中西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洞窟有供僧徒禮佛和講經用的支提窟,也有居住和坐禪用的毗訶羅窟。這種窟室結構和佈局,在我國較少見。

  庫木吐拉千佛洞:開于兩晉,經隋唐,至宋代。壁畫以大乘佛教為主。唐風較濃。

  龜茲古城:位於庫車新城西1公里,庫車河東岸,烏洽河流經城中。其歷史上的稱謂,尚末有定論。

  龜茲樂舞:“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在隋朝設置的九部樂和唐朝設置的十部樂中都有龜茲樂。唐玄宗李隆基時將十部樂改為立部伎和坐部伎。龜茲樂的地位就更高了,在八種立部伎中有五種採用龜茲樂,在六種坐部伎中有三種採用龜茲樂。

  《撥頭舞》是表現一位年輕人與老虎搏鬥的舞蹈。他的父親被老虎咬死,青年踏遍山野,尋找父親屍體,終於打死猛虎,報了殺父之仇。關於《撥頭舞》,《通典》和《舊唐書》中都記載説;“撥頭出自西域。”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史》中考證説,《撥頭》是從西域龜茲傳入中原的。在拜城克孜爾幹佛洞163窟中畫有《撥頭》故事的壁畫,這為《撥頭舞》出自龜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現在日本的樂舞蹈中仍保留《撥頭舞》,此舞由西域傳入中原,又經中原傳入日本。

  《秦王破陣》是一種武舞,用來摹擬戰陣的動作,歌頌唐太宗李世民的武功的。它的音樂曲調受西域影響很深,故《舊唐書音樂志》雲:“秦王破陣樂舞雜以龜茲之聲,聲震百里,動蕩山谷”。

  

八) 跋祿迦國(姑墨國,今阿克蘇境內)

  在冰雪甫融的春季,玄奘到達跋祿迦國,在這裡住了一晚,繼而翻越淩山,出今中國國境。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記錄道:“此則蔥嶺北原。水多東流矣。山谷積雪春夏合凍。雖時消泮尋復結冰。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多暴龍難淩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聲叫喚。微有違犯災禍目睹。暴風奮發飛沙雨石。遇者喪沒難以全生。”

  “玄奘之路”考察隊將考察玄奘可能翻越天山的地方,並希望能夠確認哪一處是玄奘真正翻越天山處:

  A.淩山是跋達嶺,出境的具體地點是烏什縣西別迭裏山口。

  B.淩山是木素爾嶺(冰達坂),出境的具體地點是在昭蘇縣木札爾特達坂。此地如今已是一條國道。

  

九)朅盤陀國(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因為與高昌王的約定,玄奘從印度不走海陸而走陸路返國。“玄奘從支那來,至國西界,有國名高昌,其王明睿樂法,見玄奘來此訪道,深生隨喜,資給豐厚,願法師還日相過,情不能違。今者還須北路而去。”

  經考證,玄奘經帕米爾高原的瓦罕通道,由位於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明鐵蓋達坂進入今中國國境。這裡,在玄奘筆下就是朅盤陀國。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朅盤陀國方圓二千多裏,都城以石嶺為城基,背靠徒多河,方圓二十多裏,山嶺相連,平原地帶狹小。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許多相關朅盤陀國的遺跡和傳説。在塔什庫爾幹自治縣裏,這些遺跡都保存得非常完整,甚至有些傳説也有具體的遺跡。

  塔什庫爾幹石頭城

  玄奘説,朅盤陀國“國大都城基大石嶺,背徒多河”。該大石嶺就是位於塔吉克自治縣東北角的塔什庫爾幹石頭城,是朅盤陀國都城遺址。從漢朝的“蒲犁國”,三國時期至唐開元年間的朅盤陀國和受唐朝安西都護管轄的“蔥嶺守護”,及清的“色勒庫回莊”和“蒲犁廳”,石頭城一直是這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樞紐。石頭城大至可分為內外兩部,內城保存完整。至今可以見到一些露出地面的城墻和宮府、住宅和佛廟遺址。塔什庫爾幹與南京石頭城和遼寧石頭城並稱中國三大石頭城。

  徒多河

  徒多河是葉爾羌河的河源之一,在塔什庫爾干城下流過。葉爾羌河、和田河與阿克蘇河匯流而成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裏木河。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序論》裏説,鐵輪王所統治的瞻部洲中心的阿那婆答多池北面流出徒多河……有人説徒多河潛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又從積石山復出城為黃河的源頭。

  公主堡

  玄奘還記錄道:傳説該國的祖先的母親為漢土之人,父親為日天之神,因此他們自稱為“漢日天種”。這與塔什庫爾幹塔吉爾人“太陽部落”的稱謂非常符合。民間傳説其先祖的母親是漢土來的公主,因此這也帶來了另一個著名遺址克孜庫爾幹,意為“公主堡”。

  克孜庫爾幹位位於塔什庫爾干城南古絲綢之路咽喉地段卡拉其古峽谷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北側可通皮斯嶺大坂,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要樞紐。儘管傳説中這就是傳説中的公主居住的地方,但這處遺址經考證,實際上是南北朝時期保衛絲綢之路交通安全的一處軍事設施,也是我國目前所知的最高的古代城堡之一。

  唐王城:位於喀什地區巴楚縣城東北60多公里處的代熱瓦孜塔格山(大門山)南端山口的北山東側。唐代尉頭州城遺址,為唐代龜茲國遺跡。當地少數民族稱之為“托庫孜薩熱依” 古城,建於公元前206年,距今約有2200年的歷史。

  

十)瞿薩旦那國(和田)

  玄奘所稱之瞿薩旦那國(于闐),就是今日的和田地區。和田地區古代有皮山、于闐、渠勒、精絕、戎盧諸國。到魏晉時期,皮山、渠勒、戎盧、精絕等城邦國被于闐兼併,這時的于闐就相當於現在和田地區的範圍,唐代時亦是如此。同玄奘經歷的時代一樣,今天,和田地區仍然以織毯、玉石、絲綢聞名。

  白玉河:《大唐西域記》“城東南百餘裏有河西北流”:河指的是當今玉龍喀什河(突厥語意為“白玉”)。

  《大唐西域記》記載傳説玉龍喀什河突然斷流,河神夫亡,國內選一貴臣配為夫,則水流如舊。大臣入河後有白馬負著一大鼓和一封書信浮出河面。玄奘記錄“歲月浸遠龍鼓久無。舊懸之處今仍有鼓池側伽藍,荒圮無僧”。據斯坦因在《古代和闐》一書中説,在姚頭岡東南有一湖,突厥語中的意思為“明亮之湖”,約四分之三平方英里。在此湖之東南有一當地稱為“鼓室”的大土堆,當為此“鼓池側伽藍”。

  中國歷史上長期使用的上等和田玉主要來自和田的兩條河,即以出産白玉而著稱的玉龍喀什河(白玉河),和以出産青玉聞名的喀拉喀什河(墨玉河)。這兩條億萬年的古河流都發源於崑崙山主脈的北坡,在崑崙山北部的深山峽谷中奔流一段距離後,又向北切過崑崙山最北部的一道山脊進入塔裏木盆地,在盆地中,兩條河並行向北流過約一百六十公里後,在科什拉什附近匯集成和田河。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洛浦縣吉亞鄉西北70公里處的沙漠中,是和田地區保存較好的惟一具有犍陀羅風格的佛寺遺址。興衰年代為公元2--10世紀。維吾爾語的意思為"樓閣"、"亭臺", 它是一組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群。佛塔由院墻、院外院落包圍。院墻內外有大量壁畫、泥塑佛像。壁畫中的故事都是佛教故事,有輪迴圖之類。泥塑佛像靠貼在院墻內外兩壁。佛塔外還散佈著大量紅、灰色陶片、佛像殘片等。這座佛寺突出的犍陀羅風格正是絲綢之路上佛教由印度東傳至中原的明證。也是研究犍陀羅藝術的寶庫。

  特約幹遺址:和田縣城西約10公里處,面積約10平方公里。文化層被掩蓋在厚3-6米的洪積層下。屬於3-8世紀時古于闐國的一處重要遺址。

  

十一)羅布泊

  塔克拉瑪幹被稱為死亡之海,僅次於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玄奘稱之為“大流沙”。羅布泊就位於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東部的中心。

  樓蘭,扼絲綢之路南道咽喉,是亞洲腹地交通樞紐城鎮。《漢書西域傳》:“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關三百餘裏,廣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曾減。”

  然而,這曾被稱為“海”、“澤”的羅布泊,在玄奘的時代,便已是恐怖迷離的荒漠。“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

  玄奘記錄了一個被黃沙掩埋的曷勞落迦國的傳説:有一位裝束怪異、相貌醜陋的雲遊僧人到此國禮佛,國王聽到當地居民的稟報時居然下令讓大家對僧人揚沙驅逐,僧人滿身塵沙,沒有食物。有一位心地仁厚的人於心不忍,私下向他提供食物。僧人離開之前對此人説,因為城中居民的惡行,七日後將有沙雨把城市掩埋。僧人隨即消失。七天后,沙雨果然從天而降,城市變成了巨大的沙包,曷勞落迦消失了。

  羅布泊中許許多多的古城就像曷勞落迦一樣,在玄奘之前或之後的時代被塵沙掩埋,消失在歷史中。

  米蘭:漢文明、希臘文化、吐蕃文化在佛教造像與建築藝術中的交匯。

  米蘭遺址位於若羌縣東80余公里處,內城堡、周圍古建築群及漢代屯田水利設施組成。漢代屯田區的中心有座古戍堡遺址,叫突布提城堡,戍堡東南沿著一條寬10—20米、長37公里的引水幹渠,分豐16個屯田座居住的群落和一個煉鐵爐的遺址。幹渠引水于米蘭河,沿線有七條支渠,採用雙向灌溉集中分水的方式,灌區面積約45000畝,渠道佈局嚴整,水頭控制得法;在迄今發現的古灌區中少見。如今灌國土地上敷有10厘米的沙礫,下面是肥沃的黃土層,其上還保留有當年犁耕的痕跡。戍堡東北有一處佛寺殘址,寺西南角有佛座,座周浮雕神像具魏晉浮雕風格。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地區發掘出一座唐代吐蕃的古戍堡遺址,南臨米蘭河道,正中是甘敦煌通崑崙北麓的要道,西距若羌縣40余公里。戍堡呈不規則正方形,南北寬56米,東西長70米,四角有望樓,西有城門。戍保低凹,北部是階梯大坡底至坡頂依次蓋屋,屋門門洞,下半截控在土中,上半截土坯砌成,屋皆平頂,構造方法類似拉薩的布達拉宮。堡東是間大屋。堡南旗臺。戍堡東西兩側有佛塔和規模龐大的寺院遺址。東邊大寺是一座高約6米的兩層建築物,外面圍以較高的院墻,第一層有一龕,內尚存半浮塑的菩薩和天王像。西邊大寺院有一長方形須彌式基座的圓形建築,殘存的佛塑殘體,線條簡練,形態生動,反映了濃厚的中西結合的藝術風格,吸收並融匯了犍陀羅的藝術風格。米蘭佛寺遺址經斯坦國發掘後已遭破壞,所以斯坦因刊佈的資料是無法替代的。

  米蘭古城方圓五公里內留下大量的遺址表明,三千年前東來西進的商客不但促使了這座古城的繁榮,還使它成為中西方文化融匯的地方。米蘭繁華之時留下的彩壁畫底色,和防止顏色脫落的牛羊毛片,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犍陀羅佛教藝術只發現雕塑,故米蘭佛教壁畫便成為研究犍陀羅風格佛教繪畫僅有的依據,在學術界和藝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米蘭曾經留下了大量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壁畫,絲綢之路上著名的帶翼天使壁畫就是在這裡發現的

  中國所出佉盧文書主要是在鄯善國境內尼雅、樓蘭和米蘭遺址發現的。佉盧文書的語言原稱印度西北俗語、中亞俗語等。後來證實這 種語言起源於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所以,英國語言學家貝利建議,將其命名為“犍陀羅語”,現為學界廣泛採用。目前已出士近千件文書,內容主要為國王諭令、公私往來書信、契約、籍帳和佛教文學作品。

  樓蘭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卷、且末,古代“絲綢之路”從樓蘭分道。

  古樓蘭遺址位於羅布泊西岸,位於東經8955′22〃,北緯4029′55〃。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東距羅布泊北岸28公里處,縣古城周圍為一片密集的風蝕“雅丹”地貌。雅丹是一種長期強烈風蝕和水蝕形成的像海中礁石一樣的土堆群,地表溝壑縱橫,起伏不平。樓蘭遺址主要建築材料——木頭,經碳14測定,其年代屬公元前後。

  現保存的古城遺址略呈正方形,東城垣長333米,南城垣長329米,西城和北城垣均為327米,古城遺址包括城區面積10.8萬平方米和東郊墓地MA、HB、周圍寺院民居遺址及樓蘭貴族墓。從現存建築物風格及佈局看,樓蘭城分為三個區,中部和東南部為行政區,西部和西南部為住宅區,以佛塔(又被稱為軍事塔樓)為中心的東北部為佛寺區(或軍事區)。該城池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一條河道東西向橫貫而過,至今河道的沙礫中滿是碎陶片。進入古城中流連,常會在灰土中發現銅錢、飾珠等物。

  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及其後任魏光濤在1890年前後曾命部屬探察、繪製了“敦煌縣到羅布淖爾南境之圖”。現藏故宮檔案館的此圖,不僅標明了自玉門關通往羅布泊的路線,而且在羅布泊西岸標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樓蘭城,就在羅布泊的西岸。清朝的統治者們,既沒有及時向社會刊佈這些資料,也沒有組織對古城的考察、分析。

  1900年春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新疆考察,發現了樓蘭。樓蘭古城一時轟動世界,被稱為“東方龐貝城”。出土了大量漢五銖錢、漢晉時期絲織物、玻璃器、兵器、銅鐵工具、銅鏡、裝飾品、木簡、木雕藝術品,紙質文書等文物。

  1905年,美國人享延頓到達樓蘭,他發現了墓地,但沒有用力挖掘。

  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兩次挖掘樓蘭。將斯文赫定發現的遺址編號為LA,隨後他又發現了城周圍的幾十座城,編號為LB至LM、LQ、LR。遂步解開了樓蘭的全貌。

  LE

  樓蘭地區的古城形制明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方城,如羅布泊沿岸的LE城、LA城、LK等;另一類則是圓城,如民豐縣以北沙漠的尼雅古城和安迪爾古城等。

  2003年一群探險者在羅布泊樓蘭城附近遇見盜墓賦,順著其車轍發現了樓蘭LE城附近的古墓葬。墓葬位於一個長約76米、寬約30米、高約20米的臺地頂部南端。臺地中部遺存一座殘高約2米、底部長寬約2米的塔形土坯建築。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墓葬為有長墓道的洞室墓,墓道口開在臺地南緣的斜坡上,墓室門上方已被盜墓者挖開一個洞,墓道長10米,前窄後寬,在墓道底端生土臺地中挖掘洞室,墓室為前後室。壁畫墓在樓蘭地區以至整個塔裏木盆地都是首次發現。但此墓發現時已被盜空。

  龍城雅丹

  新疆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佈著大面積的雅丹地貌,面積約計3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是我國第二個面積最大的分佈區。“雅丹”一詞,原是維吾爾語“雅爾”的變音,“雅爾”的意思是陡崖。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中外科學工作者赴羅布泊地區考察時,見到了大面積分佈的土丘和溝谷相間的地貌形態,於是在撰文中採用“雅丹”這個詞,以後就逐漸為地學界接受並採用。關於雅丹地貌的成因,過去都認為是風的吹蝕作用,劃為風蝕地貌類型。但通過實地考察分析,形成雅丹地貌的營力,除了風的作用外,周圍山地陣發性的暴雨和洪水也起重要作用。

  龍城雅丹頂部的海拔在910米左右,這裡原是古羅布泊的湖底,後來水面退卻,湖底成為平坦的陸地,由於這裡北距天山東段的庫魯克塔格山脈不足10公里,且屬孔雀河下游地帶,在突發山洪或孔雀河來水較多情況下,平坦的湖盆在水流的沖刷下逐漸變成條條同一走向的溝谷,相對高差達到10~20米左右。“龍城”雅丹為南北走向,而這裡的主風向為東北~西南走向。 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以南樓蘭古城一帶的雅丹主要由風的吹蝕作用形成,而“龍城”的北部和三攏沙一帶以流水的侵蝕作用為主、白龍堆附近的雅丹地貌是在流水作用的基礎上,再經過風的修蝕作用而成。

  

十二)敦煌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為了徹底斷絕匈奴與西羌的通路和聯絡,捍衛邊關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並採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隨著戰亂和平的交替、經濟的興衰,絲綢之路幾通幾絕,但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中西方經濟、文化與交通大動脈的重要作用。敦煌,便是作為這條大動脈的心臟而存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和平開放的心態帶來了敦煌文化的大繁榮。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

  被稱為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的莫高窟就座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的大泉河谷裏,南北長約1600米。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終止營造。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建造的洞窟已達到一千余龕。因之,俗稱千佛洞。至今仍保留有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敦煌千年來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中,書寫著許許多多如玄奘一般虔誠的僧侶和信徒們的身影。這裡也不難找到玄奘的故事。玄奘從印度歸國後應唐太宗要求口述由其弟子辯機筆錄而成的《大唐西域記》的最古版本便是在敦煌發現的敦煌殘本,只存一、二、三卷殘卷。公元九世紀的敦煌壁畫中能夠找到玄奘的畫像。甚至連毫不留情地竊走敦煌藝術瑰寶的斯坦因也是用“玄奘”的名字打動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