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紀念陳雲誕辰百年:陳雲對鄧小平理論的貢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1日 15:21 來源:光明日報

  李忠傑

  陳雲作為黨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新形勢下參與和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陳雲對鄧小平理論的貢獻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以求真唯實的哲學思想豐富了黨的思想路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 論的精髓,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陳雲不僅在我們黨恢復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他的思想方法和領導風格,具有求真唯實的重要特徵,鮮明地體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和要求。

  陳雲非常重視哲學的學習和研究,認為“學好哲學,終身受用”。只有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上才能真正提高,工作上才能不犯大的錯誤。鄧小平在1981年曾向有關方面轉達陳雲關於學哲學的意見。陳雲哲學思想的最大特色,在於把哲學的理論思維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學與用、知與行、堅持與發展的辯證統一。他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清醒地分析和判斷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踏實細緻地開展工作,是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的典範。他的經濟、黨建、政治、軍事、文化等思想中,特別是在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上,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精神。

  陳雲一貫強調:“我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唯物辯證法,也就是毛主席説的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由於實事求是的精神被“四人幫”破壞,所以,“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他就從思想路線的高度,大力倡導恢復實事求是的作風。強調:“實事求是,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作風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我們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堅持毛澤東思想,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怎樣做到實事求是?陳雲在延安時期就總結出了“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15字原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多次重新強調這一原則,直到1990年還再次展開加以闡述。15字原則,不僅為正確掌握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供了具有補充作用和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原則,而且更強調了實事求是原則在人們認識活動中的過程性特點,與毛澤東提出的實事求是原則一脈相承,與鄧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一致,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貢獻。

  陳雲提出,改革的步子要穩,從試點著手,“摸著石頭過河”,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經驗。這是領導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方法,是陳雲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來的。他説:“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這絕對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於調整,也有利於改革本身的成功。”雖然有人對這一所謂的“摸論”提出質疑,但陳雲認為“沒有講出道理來”。他重申“‘九溪十八澗’,總要摸著石頭過,總要下河去試一試。‘摸著石頭過河’,這話沒有錯。”事實上,只要看看陳雲論述的原文,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充滿唯物辯證法的領導原則和工作方法,對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穩健務實的經濟思想豐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經濟思想是陳雲思想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內容,在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陳雲經濟思想的最大特點是什麼?穩健務實、講究實際是最大的特點。所以,他在支持鄧小平一系列經濟改革和經濟建設重大決策的同時,最突出的方面,是對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這些決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能夠更好地落實到具體實踐中。

  早在上世紀50年代,陳雲就以求真務實、不尚空談的精神,在八大上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著名論斷;隨後,主持起草關於體制改革的三個文件,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初探索;60年代初,支持並建議農村實行包産到戶等生産責任制。陳雲在計劃經濟時代提出的很多觀點,某種程度上為後來改革開放的起步埋下了伏筆。1979年,他專門論述計劃與市場的關係,為隨後確定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奠定了基礎。雖然當時的認識與我們今天達到的水平相比,還處於一個發展中的階段,但當時能夠肯定而不再是否定市場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解放思想、推動改革的進程,仍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做了鋪墊;對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的關係,也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隨著改革大潮的興起,他充分肯定改革的重要性。1981年,他説,這個改革的意義,不下于50年代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他又強調:“系統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要有科學的戰略思想。陳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始終強調按經濟規律辦事,建設規模要與國情國力相適應,而且要留有餘地,不要急於求成。強調注意綜合平衡,防止重復建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經濟效益上來”。要處理好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係,“做到活而不亂”。他強調,“搞經濟建設的最後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要看到我們是在有八億農民的國家中進行建設,必須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既要肯定“無工不富”,又要注意“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他認為,積累和消費的比例要適當,要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方針,“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要“加強能源、交通運輸和科學、教育等薄弱環節,保證重點項目的建設”,“像植樹造林、治理江河、解決水力資源、治理污染、控制人口這類問題,都必須有百年或幾十年的計劃。”早在1979年,他在給李先念的信中就提出必須儘早注意水資源和工業污染兩個問題。在1988年8月,他進一步強調,“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大的國策,要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來抓。”1990年,他又提出,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水的問題的嚴重性”,“把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治理污水和開發新水源放在不次於糧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面對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他指出:“一定要集中力量,就像當年搞原子彈、氫彈那樣,把電子工業搞上去,使電子技術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見到大成效。”

  在對外開放方面,陳雲認為搞特區和利用外資進行建設,我們經驗少,要認真研究。所以,他著重提出了如何搞好開放、收到實效的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建議。比如:如何衝破封鎖,利用矛盾,打開通路,儘量與外國做生意;如何擴大品種,提高質量,建立信譽,搞好出口商品基地;如何引進技術,填平補齊,成龍配套,以擴大我們的生産能力。他主張,一切引進必須有專家參加,擇優選用,集體商量,不能一個人説了算;在自力更生為主的前提下,可借些不吃虧的外債,要用得好,還得起;要節省外匯,合理使用,外匯貸款只能用在最關鍵的項目上。

  關於黨的建設的一系列主張,成為鄧小平黨建理論的重要內容

  由於經歷和領導分工的關係,陳雲關於黨的建設的思想非常豐富。其中,很多重要的思想直接受到了鄧小平的讚賞和肯定,成為指導黨的建設的重要原則,對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

  陳雲從執政的高度思考新形勢下的黨的建設問題。他明確指出:“我們黨是執政黨,目前又處在新的發展時期。”“黨在全國執政前和執政後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黨在全國執政前,作一個黨員就有殺頭的危險,根本談不上什麼物質享受。而黨在全國執政後,黨員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各種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事關重大。”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認真研究解決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遇到的問題。陳雲的這一思想,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對我們今天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陳雲首先提出幹部隊伍要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以及對幹部的提拔使用要制度化。他強調幹部選拔標準要德和才,缺一不可。“提拔中青年幹部必須注意德。有才缺德的人,一個也不能提拔。”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鄧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明確肯定陳雲同志的這些意見講得好。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們黨正式形成了幹部隊伍“四化”的方針。德才兼備的思想,也成為新時期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原則。陳雲提出的提拔中青年幹部和老幹部離退休的建議,鄧小平認為:“這個問題十分迫切,十分重要。”他説:“我和陳雲同志交過心的”,“不開明可不行呀!”“陳雲同志這個建議我是雙手擁護。”陳雲突出地強調端正黨風。1980年11月,在中紀委的會議上,他鮮明地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這一觀點得到鄧小平的充分肯定,成為鄧小平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觀點。1986年,陳雲又提出“領導幹部在端正黨風中要做表率”。而且,“做表率首先從中央政治局、書記處和國務院的各位同志做起。”1998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組部、中央黨校聯合編寫的《鄧小平黨的建設理論學習綱要》,寫進“鄧小平十分贊同陳雲提出的‘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話,肯定陳雲首先提出來的這句名言對鄧小平理論的貢獻。

  陳雲高度重視民主集中制建設,從理論上深刻闡明了堅持民主集中制和嚴格執行黨的紀律的必要性,以及貫徹民主集中制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他認為,“民主生活很不夠是‘文化大革命’得以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總結黨內的經驗教訓,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健全黨內生活的思想,要求進一步發揚民主,允許和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不要一個人説了算。“重大問題的決定,必須經過集體的充分討論,以便減少失誤,少走彎路,把事情辦得更好。”同時,他十分強調要嚴格遵守黨的紀律,維護中央的權威。1989年9月4日,鄧小平在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講到:“前一段我提出黨中央的權威必須加強。陳雲同志講,各路諸侯太多,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各自為政。這個批評是正確的。”

  關於社會風氣的思考豐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黨對人類文明的認識不斷深入。1979年,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陳雲從新時期的新情況、新特點出發,也一再強調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陳雲注意到改革開放帶來社會環境的大變化,要求人們及時注意社會風氣問題,從社會必須全面發展進步的高度,強調社會主義建設包括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者是不能分離的。他指出,“任何單位,任何領導幹部,如果忘記或放鬆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也不可能搞好”。陳雲還特別注意黨風與社會風氣的關係,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關鍵是執政黨要有好的黨風”。黨風好,可以帶出好的社會風氣;黨風不好,就要影響和帶壞社會風氣。所以,“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搞好執政黨的黨風”。為了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陳雲提出要加強法制,打擊各種刑事犯罪;要加強教育,提高拒腐防變能力;要加強制度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他還要求領導幹部教育好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給全黨帶好頭。陳雲這些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和主張,既有自己的特點,又與全黨特別是鄧小平的認識一致,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如,1982年1月,鄧小平曾在陳雲關於打擊走私的批示上加寫“雷厲風行,抓住不放”八個字。

  陳雲對鄧小平理論的貢獻,是對我們黨指導思想的貢獻,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上,不僅永遠刻上了鄧小平的名字,也同樣留下了陳雲的名字。

責編:婁靖海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