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唐錫陽

《綠色空間之名人系列》——唐錫陽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9日 16:56

  半個世紀以前,一位美國人在他的著作《沙鄉年鑒》中向世人發出了最早的綠色警示。半個世紀以後,一位中國人開始書寫他的綠色年鑒,並以驚人心魄的三個字:“錯!錯!錯!”作為書名,書中向人們展現了一個中國人的綠色環保理念。他就是中國第一代環保活動家唐錫陽先生。今天呢我們就帶您走近這位73歲的老人去探尋他和自然的那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唐錫陽:我覺得我這個人經過那麼多那麼個坎坷的生活,按道理説,不死也該落個精神殘廢。

  但是現在沒有死,而且還活著,還活得不錯,還能給大自然做點事兒,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大自然,一個是瑪霞。

  記者:唐老師我們今天很高興能夠把您約到這裡。我以前是早就認識您了,但是是從電視屏幕上。其實在今天和您見面之前呢,我們編導給了我一本你寫的書,是最近你剛剛完成的。

  唐錫陽:這個還沒出版,還沒有完成。

  記者:還沒有完成啊。但是我拿到這本書呢,我被它的題目就有點兒吸引住了,您打了三個驚嘆號: 錯!錯!錯!,我在自己心裏是打了三個問號。為什麼起這麼一個名字?

  唐錫陽:這個書名我想了四十多個名字都不合適,後來偶然我讀了陸游的一首詞《釵頭鳳》

  我一看這三個字,哎,很反應我的心境。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我覺得這個字很反映我當時的心境。

  記者:什麼心境?

  唐錫陽:心裏的一種境界。我覺得這個錯不是講某個人,某個事,某個地區,某個階段。從人類發展以來,我認為是一個很嚴重的越來越重的這麼一種狀態。但是當我出現這個念頭,我覺得也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冥思苦想,確實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綠色旅程,有一種實踐或者反省。在我腦子裏形成這麼一個説不清,但是卻是這麼一個錯字。

  記者:我拿到你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個被它的書名吸引,第二個我就草草地翻了翻裏面的一些標題,我覺得也很有意思。其中有一篇你寫道説:“大自然拯救了你”,為什麼説大自然拯救了你?

  唐錫陽:1980年以前,我的生活道路是很坎坷的。這個恐怕我們這個同年代的知識分子都能理解。1957年被打成右派,我個人等於冬眠了20多年。特別在文化大革命中,我的妻子又受連累,被紅衛兵給打死,我的兩個女兒也是。大的剛初中畢業,又到內蒙建設兵團。生活很坎坷,人跟人的關係非常緊張。

  記者: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我們無法想像?

  唐錫陽:那種精神上的那種給你的圍困,不光是社會上啊,或者辦公室什麼的。連家裏都很難。我的兩個女兒,應該説我們的關係是最親近的人。她們很長時間都不敢叫一聲爸爸。頂多説個你,甚至有時候連你也不説。這種思想上的隔閡,恐怕現代人很難理解。

  記者:那是一種精神上的壓力。好像也曾經想到過放棄?

  唐錫陽:也沒有什麼我將來還能做什麼,想什麼。沒有這個想法。那個時候,那時候我活下來説老實話,就因為我還有兩個女兒。她們已經失去了母親,不能再失去父親。就這麼一點兒想法。

  1980年,平反後的唐錫陽創辦了《大自然》雜誌。正是這份雜誌讓他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並從此開始了他永不回頭的綠色征程。

  記者:我不知道你第一次在《大自然》雜誌,出去采風或者去自然保護區,去到外面的時候,投入大自然懷抱的時候,那是一種什麼感覺?

  唐錫陽:我一到大自然,我就覺得非常寬鬆。我在一個山頂上,我跟一個嚮導搭一個窩棚,住個幾天,沒有任何的干擾,我們的手錶就可以挂在樹上,我們的牙膏牙刷就放在小溪的旁邊,除了猴子以外,沒人動我們的。我覺得大自然好像確實有,現在説可能比較抽象,就是有最美的圖畫,最好的音樂,最完善的哲學。就是我要的大自然都能給我,但是具體要説什麼,我也説不大清楚,反正我總的來説確實從心裏頭,真是喜歡大自然了。

  置身於大自然,唐錫陽找回了自己心靈的依託與歸宿。然而,唐錫陽發現:大自然在向他展示美麗的同時,也在向他傾訴著它所遭受的痛苦。

  唐錫陽:問題是我在去的時間長了以後,就感覺到大自然受的苦,受的折磨,受的災難比我還重。我還能夠説話,我還能夠給領導寫信,我還能夠説這個那個,大自然有什麼辦法呢?當然它忍無可忍的時候,也可以用那種天災,用各種方式來給人類施以報復,來反應它們不滿意的這種狀態。所以我就從那以後,我覺得我不太,原來我覺得自己還受委屈,想自己申訴什麼的,後來覺得沒什麼意思。我現在主要是給大自然申訴,沒有時間考慮。所以這樣想了以後,我自己也不大考慮自己過去的事了。要不過去的陰影不是一下能夠遺忘的。

  記者:所以你覺得是在自然的懷抱中,又讓你重新獲得了一種力量,或者説重新拯救了你,是這個意義嗎?

  唐錫陽:是這樣。當然應該説還有兩個因素。除了大自然以外,還有受我的妻子瑪霞的影響也很大。

  馬霞 瑪爾柯斯,這位哈佛大學的畢業生1981年從紐約來到了中國,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認識了唐錫陽。5年後她成為了唐錫陽的妻子。

  記者:第一次見瑪霞阿姨時候的情景嗎?是在什麼地方?

  唐錫陽:那是1981年剛過春節,我到西雙版納去採訪野象。那時候瑪霞也是剛到中國來,還不到一年,她要到西雙版納去觀鳥,還帶著一個中國同伴。那時候的西雙版納還沒有開放。

  對,1981年。就一個賓館,我們倆就住在賓館裏就認識了。當時我記得就一個我,一個英國人,還有一個美國人。我們三個人一塊出去玩玩什麼的。

  記者:您對她第一印象怎麼樣?

  唐錫陽:第一印象一般。那個英國人是個男的,倒挺活躍的,挺像個美國人。這個瑪霞是個美國人,看著挺古板的,還挺像個英國人。

  記者:為什麼印象一般呢?

  唐錫陽:你比如説我們出去散步,買了香蕉吃了香蕉,我們吃了香蕉香蕉皮,到處都是野外的,隨便就扔了算了。她提著香蕉皮走好幾公里,她也不扔。當時我就覺得很奇怪,我説,這人怎麼這麼古板。但我不了解這是一種素質。所以當時我認為這個老太太太古板了。還有就是,比如説她跑到西雙版納來看鳥,她的路費,夥伴的路費,得花好幾千塊錢。我説你看鳥,那北京動物園的鳥不多的是嗎?她説動物園的鳥不自由,我從來沒去過。她這麼一個回答,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説愛鳥還不光是一個認識問題,確實是個思想感情問題。

  記者:好像就在這麼多次的自然保護區當中,你們的感情昇華了,大概是在什麼地方?唐老您還記得嗎?

  唐錫陽:好像是在三年以後我們才表達,表達這種感情。

  記者:那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

  唐錫陽:在青海。在青海的鳥島。也是那天早晨,她看到那麼多鳥,哎呀,她真是太陶醉了。她説話也很簡單,她説謝謝你。謝謝你就帶有一種很深的感情。所以從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産生感情,當然後來我們回來。

  記者:就三個字嗎?就謝謝你,就讓你能夠體會到一種不同的感覺?

  唐錫陽:後來我們也有一種愛情的表示,比如擁抱接吻也有。但我們畢竟是年紀太大了,已經都是50多歲的老人了。

  記者:我想最關鍵的一點,是你們有著共同的追求。

  唐錫陽:是,我們之間確實。你説語言也不同,國籍也不同,生活水平也不同,文化也不同,所有能夠給我們連在一起的只有一條,就是説她愛大自然,我愛大自然,我們愛大自然。就是這一條,語言都不通嘛。

  記者:就您當時聽不懂英語?

  唐錫陽:我英語還是中學的水平,她的中文倒是慢慢進步。因為她的中文可能比我英文好一點兒,所以她在我們之間,她佔優勢。所以慢慢我們的共同語言是説中國話。

  記者:我覺得唐老師,有可能當時瑪霞阿姨跟您表達的時候,不僅僅只説了一個“謝謝你”。可能還説了其他的,你沒聽懂,是不是啊?

  唐錫陽:應該説忘了吧。

  記者:這些話不該忘的。

  唐錫陽:因為我們之間確實沒有什麼很多浪漫的故事可以説。很簡單,就是老人之間的一種結合。而且我們的結合很簡單,就是説,哎,我想到草海去,你有時間嗎?行,我還有十天休假,我可以跟你一塊兒去。以後我就跑到林業部開個介紹信,因為我還有點關係嘛。説要陪一個美國專家一塊兒去訪問,這樣我們倆就可以去了。她高興我也高興。

  1988年6月,唐錫陽和馬霞前往當時的蘇聯,開始了他們環球之旅的第一站。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裡,並不是為了觀光遊覽,而是為了考察國外的自然保護狀況。

  唐錫陽:我是1988年6月25號,坐火車離開北京到蘇聯。那時候我跟瑪霞也沒有太多的錢,為了省錢,我們倆真是能不坐就不坐飛機,坐火車,坐汽車,坐輪船,有時候還騎自行車。我們從現在叫聖彼得堡,當時叫彼得格勒,坐火車一直到德國,坐了兩天兩夜。我們是美元,路上都是盧布。東德,波蘭,每一站的錢都不一樣。我們又捨不得把美元給花了,就靠蘇聯朋友送的黑麵包。那兩天多我們倆就吃那黑麵包。那火車上連開水都沒有。

  記者:幹吃?

  唐錫陽:後來弄點兒自來水喝點兒什麼的。吃到最後那個麵包,真跟啃皮帶差不多。到了聯邦德國,到了聯邦德國已經餓得不行了。來接我們的那個德國朋友還挺熱情,下了車行李還沒卸,就帶我們去逛保護區。餓得我肚子咕嚕咕嚕的,哎呀 真是。

  記者:其實你下了車最想先撮一頓兒填飽肚子。

  唐錫陽:對呀,別人不知道啊。不知道你已經有兩天多沒怎麼吃飯了。這次我們出去,確實目的非常明確。我出去就是要寫這本書,我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環球綠色行》。我這個人就是剛剛你説的,忽然有這種騾子勁兒吧。我就是這樣。我就要寫這本書,題目在北京我就想好了。所以儘管我們出去走了很多有名的城市,我們在城市呆的時間很短。我們就是在農村,就是在大自然。全心全意地做這個事兒。我説我是“唐僧取經”啊,到西天就是取“綠色的經”啊。

  從國外回來後,唐錫陽用三年的時間把一路所見所聞寫成了這本《環球綠色行》,這本書影響了很多熱愛大自然的讀者。而其中一位讀者的來信也從此改變了唐錫陽和馬霞環保活動的軌跡。

  唐錫陽:1996年年初,我收到昆明一個讀者來信。就是説反映在雲南德欽縣,他們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準備砍伐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那個林子裏面還生活著200多只滇金絲猴。當時我看了那信,我確實吃了一驚。我説我在歐洲走了那麼多國家,我沒看見有一平方公里原始森林。我們那麼一個小縣就要砍100平方公里。而且滇金絲猴是非常珍貴的動物。所以當時我想,我想親自去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兒?

  記者:那您去了嗎?

  唐錫陽:是呀,後來我説,我是準備去呀。後來我想,我説我一個人去,我還不如帶著一批年輕人,帶著批大學生跟我一塊兒去,到那個環保焦點裏面去搞調查研究,去接受鍛鍊。後來我把這想法就跟瑪霞説了。瑪霞她非常贊成,她説有什麼困難問題什麼的。我就很坦率地説,沒有錢。她説我出一萬塊錢,不夠還可以多出。當然這一萬塊錢也不算多,但是這個事兒就可以開始了。所以於是就到大學去組織隊伍,就開始組織綠色營。

  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綠色營的組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不幸降臨在唐錫陽的妻子馬霞身上。

  記者:綠色營好像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而且有一點兒眉目,應該説是非常高興的一件事兒。剛才您也提到了這個期間其實是瑪霞阿姨得了癌症,你當時什麼時候感覺到她身體不太好的?

  唐錫陽:知道有病也是不到半年的時間。因為她這個人信科學基督教,這個科學基督教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信醫藥。所以有病也拒絕檢查。拖拖拖到實在沒辦法,就已經吞咽不下去了。特別是我記得在綠色營出發的前第五天,她的病已經很厲害了。那天不知怎麼又得了腸炎,一個上午上了6趟廁所。她已經一點能耐都沒有了,是我抱著她上廁所,抱著她回來,回到床上。這怎麼辦呢?所以晚上我就把我的兩個女兒還有兩個女婿都找來開了一個會。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瑪霞要不要住醫院?一個是我要不要去雲南?這時候瑪霞態度變了,她同意住醫院了。我想她同意也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她已經躺在床上不能動了,不住醫院不行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説,如果她不住醫院,我不可能去雲南。所以當時我就很動感情。我對她説,我説我也是人,人是有感情的,怎麼能夠這個時候離開你。她很平靜地説,你應該去,你做了很多的工作,你應該去。當時我的小女兒沒説話,我就問她,我説小蘭你怎麼想?她抬起頭對瑪霞説:“媽,你真的願意爸走嗎?”瑪霞説:“是真的,他不走的話,我會不高興的。”她的中國話也就説到這個程度,當時我就用一句成語,她聽不懂的成語補充了一下。我説瑪霞的意思是,如果我不去雲南的話,她會死不瞑目。這是禮拜六晚上。禮拜三就是我們綠色營出發的日子,早上六點半鐘,醫院給我來電話,説瑪霞剛剛去世了。這天綠色營本來還有一個活動,就是出發的時候我們的大轎車準備繞過醫院門口,大家要給瑪霞獻一個花籃,原來大家想的是一個好像很有意義的這麼一個很親切的會見。沒想到。我上了汽車告訴同學們,我説你們送的鮮花瑪霞已經不能親手接了。當時有幾個女同學就哭出聲來了。後來我説了一句,説:“開車!”

  帶著馬霞的祝福,唐錫陽和綠色營踏上了去往白馬雪山保護區的征程。他們在德欽縣展開了一個多月的調查,並通過社會各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保住了這片原始森林和林中的滇金絲猴。

  記者:你雖然從得知瑪霞阿姨去世以後,沒有流淚,然後很自信或者很激昂地在激發同學們的這樣的情緒去走的這次白馬雪山。但是到德欽和中甸的路上,在一個埡口的時候。

  唐錫陽:對,那次是真的流淚了。那不是一般的流淚。

  記者:你怎麼就忍不住了呢?

  唐錫陽:是號啕痛哭。

  記者:你已經忍了一路。

  唐錫陽:就是實在忍不住了。其實她在病中間,我就自己在,應該是流淚。一直忍著忍著,去世以後也是忍著,參加綠色營也是忍著,一直到那一天,真是忍不住了。

  記者:為什麼?

  唐錫陽:那天是在,我們那次是一個最高點。海拔4300米,是個埡口。就是我們要經過最高點。所以到那兒車停下來以後,我就到了山頂上,那正是八月底的時候,遍地都是,都是野花。想起來就是我幾年以前在青海湖那一次。因為瑪霞她特別喜歡野花,所以她從來沒讓我給她拍照片,那次她主動也是惟一的一次吧。她説你給我拍一張看花的照片。

  記者:在青海湖?

  唐錫陽:在青海湖。那個野花,我在山頂上看到那個野花的時候,我真的,馬上想到那一次。那也是我們定情的日子。確實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就跪在地上,對著白馬雪山號啕痛哭。

  因為瑪霞這個人,特別喜歡這些野花。而且我覺得她的性格也很像野花,就是在千萬朵,千萬朵之間。真的,真的像瑪霞一樣。非常渺小,非常平常,也非常頑強,也非常美麗。

  從1996年瑪霞去世的那天起,中國大學生綠色營已經走過了八年的歷程。今天,年過古稀的唐錫陽依然在綠色的道路上跋涉著。人們將記住唐錫陽和瑪霞,以及那段真實美麗的愛情故事。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