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空間之名人系列》——李丁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9日 15:13
在李丁主演的影視劇裏,濃濃的京味兒是他最有特色的表演,無論是故宮皇城裏。穿著黃袍馬褂的大臣,還是小衚同裏充滿幽默感的老頭兒,這種京味兒都被他詮釋的淋漓盡致,人們相信,他就是那個一直生活在衚同,生活在四合院裏的北京老人。
演播室訪談:
記者:李老,所有看過你節目的人,説句實話都以為你是老北京,您到底是不是北京人?
李丁:不是,我祖籍山東,生在石家莊,長在北京,12歲到北京。
記者:你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李丁:不是,不是。
記者:演出北京衚同那個老頭的感覺,大家都覺得你特別像是北京土生土長的。
李丁:好像是,不能説我是個衚同串子,到是現在有些人説衚同串子,但是我也算是在衚同那麼串著長大的。
記者:您小時候是不是也是住的四合院?
李丁:四合院,我12歲進北京,一進北京住在旅館裏頭,後來要在這兒上學了,就搬到一個四合院。一開始搬的四合院,是和平門外後松公園1號,我還記得清楚,後來我還去過一次,現在完全不是那樣了。那時候的四合院,想象中間非常非常棒的。後來我領著我的孩子去過一次,再一看,就是原來我住的那個地方,完全不一樣了,完全不一樣了。好像也破破爛爛了,經過風吹,日曬,雨打,再加上環境的污染。
記者:我聽出來了,您還是對最早以前居住的四合院,其實還是很留戀的。
李丁:我不僅留戀,而且太留戀了。
記者:那個時候的四合院什麼樣兒,我不是北京人,我也沒在四合院住過,特別想知道。
李丁:你想知道,我也想説。四合院有很簡單的四合院,簡單的四合院,東西廂房一般就是廚房或者客房,另外正房三間或者五間,還有三道院的,三進院的。
記者:那就是大戶人家了。
李丁:還不是。
記者:那還不是。
李丁:不是,不是。我現在跟你説,還有五進院子,我去過的,進去過五進院子。這一個院子有多大,有從這個墻上,你把自行車靠上,一輛一輛地靠,靠200輛自行車,那邊還可以來回來去,不是那邊就沒地方了,還可以走人。不是擠著走,很順暢地通過,這麼大的院子。
記者:那房子肯定住得舒服。
李丁:特別的舒服,人非常健康,再加上院子裏頭種著花草,夾竹桃,石榴樹,這些樹,都是綠的,院子裏都是綠的,所以一進去,就感覺到特別地舒暢,再加上,中國人叫,您住在哪兒,住在三樓,哎喲,沒有借地氣啊,人要借地氣才健康。
記者:還有這個説法。
李丁:當然有這個説法。
記者:那現在我們年輕人買樓都買高層,高層還貴。
李丁:是啊,現在改了,現在都一樣了,不是高層了,因為真懂得了越往下越接地氣,接地氣人會好一些,人會好一些,這也是環境,這也是環境。
解 説:1946年,李丁離開了北京參加了革命,加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文工團,正式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李丁才又隨劇團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北京,那時候他的家,搬到了頤和園附近的西苑。
演播室訪談:
李丁:49年剛進城,北京剛一解放我就住在西苑。
記者:那個時間的西苑怎麼樣?
李丁:哎呀!你一説起這個來,我就更是感慨萬千了。那個時候的西苑那可是太棒、太棒了,你絕對想不到,那個時候,一個樓一個樓中間有一個大水池子,這叫自流井,它永遠從地下往外冒水。
記者:是泉水。
李丁:當然是泉水了,而且告訴你,非常甜。現在想起來那個水,我真是不跟你誇張,真的像裏面擱著白糖一樣,當然不是那麼甜。
記者:比我們現在喝的礦泉水,純凈水。
李丁:我跟你説,現在的礦泉水跟那個水根本沒法比。
記者:那時候每個樓前都有池子,池子裏就有泉水往出走?
李丁:對往出走,流出去,流到呢兒去,就到稻田裏去了,老是流,它老在流。我們平常洗衣服,喝水,吃的都是用這個。不是説在這裡頭,連洗衣服然後我們就喝,不是這樣,因為它都流出來,流到外面了。為什麼西苑的稻米,比小棧道不知道好多少倍,後來小棧道很有名。當初皇上吃米,專門吃西苑的米啊,為什麼西苑的米好,就是因為它水好。
記者:那我們現在去,還有這個口福嗎?
李丁:對不起,別説你現在去沒這個了,67年、68已經就沒有了,不往外冒水了。水實在太好了,另外空氣也好,再加上,當然我覺得,我現在回想起來很慚愧,我辦了很不應該辦的事情,就是吃青蛙,吃蛤蟆。
記者:你去稻田裏抓青蛙?
李丁:而且我不僅是抓青蛙,人家稱我是宰青蛙的能手,專門是會宰,你説我殘忍不殘忍,確實非常內疚。你去宰一個青蛙,或者你去宰一個生物,你想一想,它痛苦不痛苦?真的?你是沒有經過,我在農村我經過。宰牛,牛真掉眼淚啊。牛看著你,它都連叫都不叫,哞,不叫。眼睛裏流眼淚,我就想,它流眼淚的時候就是在説,我為了你,為了你們人,我這麼工作,我吃著草,擠出我的奶來,結果最後你把我給殺了。它一點兒怨言都沒有,就是掉眼淚,我真是親眼看見它掉眼淚。所以我説,我們確確實實地不能夠無辜地宰殺生靈。這太可惡了,什麼都吃,穿山甲,吃;狸子,吃;猴子,吃,這恐怕是不對的。比如説上次非典,某種程度這很可能對我們是一種懲罰,對人類的一種懲罰。所以我覺得,應該保護它們,對不對!應該保護他們。這是自然,自然的一個規律,它有它生存的規律,它就是要這樣。
解 説:西苑的生活在1964年結束了,那一年李丁和老伴兒被下放到青海勞動,他又一次離開了北京,而且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12年,等他再回來時已經50多歲了。也是從那時開始,他漸漸迎來了演藝事業的高峰。前幾年李老終於在順義農村買了三畝地,倣照四合院的格局蓋了房子,房前屋後種滿了他喜愛的花草樹木,只要不拍戲,他就一定會和老伴兒去農村的家住上一段。在這個充滿生活情趣的小院兒裏,看李老背著手在自己的院子裏溜達,那種悠閒和自在讓人感動。
演播室訪談:
李丁:説起我農村家裏來,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你想聽嗎?
記者:想聽啊。
李丁:我跟你説,我不喜歡別的,我喜歡種什麼菜啊,我老伴也種。我們種的白菜,很多都沒有心兒,即使沒有心兒,也比北京賣的有心的白菜要好吃得多。
記者:我聽阿姨説,有時候你們隨手吃的杏核,桃核,扔下去就長出苗來了。
李丁:你呀,這點你無法體會這裡邊的樂趣,我這回才有所體會,原來我也不知道。我老伴在那兒吃桃,完了之後,把桃核隨手扔在地裏。你絕對想像不出來,今年已經結出桃來了。而且這個桃這麼大,是綠的,後來他們吃了,比在城裏買的桃有桃味兒。
記者:所以,跟像李老您這樣年紀的人聊天,往往能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會從自己並不熟悉的一個歲月當中,感受到你們心目中對環境也好,對人文環境也好,自然環境的那種感慨、變遷的思考,多多少少會傳遞給我們一些有益的東西,我就特別想知道,李老你最初來北京的時候,你説你12歲是嗎?
李丁:對。
記者:你喜歡那個時候的北京還是現在的北京?
李丁:説實在的,我也喜歡那個時候的北京,我也喜歡現在的北京,如果你再讓我坦誠地説一點兒,我更喜歡那個時候的北京一點兒。那個時候我經常到城墻上去玩兒,那是美極了。城墻上,幾個朋友到城墻上散步。梁思成先生曾經建議,能不能保留城墻,把城墻上都建成公園,如果採納梁先生這個建議,那我覺得我們北京那是相當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