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節日解析
"> " class=text>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産生了新的形式。今年又值火把節,為此我們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南方民族文學研究室副主任、彝學專家巴莫曲布嫫博士和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蕭放博士,請他們為我們解析一下火把節,探討這一古老節日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
 
專家訪談
火把節的起源和發展走向
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會,我們依然能夠從種種民俗事象的考察中發見到這個節日“祭火”的信仰觀念與文化內核。
火把節在“西南文化區”的傳承
火把節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佳節,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火把節習俗在這些民族中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絡,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
火把節的民俗文化內涵
由於長期的歷時性發展(時間維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變(空間維度上的),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複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説”,就為我們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滲透在火把節中的“狂歡化”的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節最完整、最豐富保留著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其主題一向是對人類生命繁衍的謳歌,對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個重要角度。換言之,彝族火把節作為盛大的傳統佳節,滲透著一種“狂歡化”的民俗精神,傳達著素樸的生命觀念和生活態度。
火把節與口頭傳統的保護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説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火把節的原始意蘊
專家檔案
巴莫曲布嫫
彝族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南方民族文學研究室副主任
蕭放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