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過多——有時這個問題稱為人口爆炸——使每一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都增加10倍。同時它也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地球到底能養活多少人?80億?100億?到底是多少?
採訪:萊斯特 布朗
我們在回答那個問題時總會遇到另外一個問題:以什麼消費水平來計算?印度的消費水平是每年每人約200公斤糧食,幾乎沒有什麼可用來轉化成動物蛋白;美國的消費水平,或加拿大的消費水平是每年每人800公斤,大多數是非直接消費。我們是用印度的消費水平計算呢,還是按照美國或加拿大的消費水平計算呢?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兩個問題:一是這個世界能養活多少人?二是按什麼消費水平?如果按照印度消費水平計算,養活的人口數是按美國水平計算的4倍。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發展中國家都把阻止環境的惡化看成是富國的事情。這種觀念正在改變。它們意識到,砍伐森林,土壤流失和淡水儲存量減少對他們的經濟也造成直接影響。當土地不適於耕作時,飢餓的幽靈隨之而來。
據估計,在今後60年內將有500萬物種消失。
採訪:加拿大生物學家克勞德 維爾納夫
生物的多樣性一旦消失,我們無法通過種植或創造使它再現,至少現在還不行。有人認為,有一天我們能夠復原或代替已經滅絕的物種,或使它們復蘇再生,但是我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儘管《侏羅紀公園》可以那樣想象。
我們是無可奈何地看著生物的多樣性消失呢,還是採取積極步驟幫助發展中國家保護它們的動植物品種呢?
在過去1萬年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造成的環境問題對當今世界的每一個地區都帶來了影響。如果對應採取的措施不能達成國際共識,我們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採訪:萊斯特 布朗
世界各國採取共同步驟最成功的例子可能是減少氟利昂的生産。1987年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來,氟利昂的生産已減少77%左右,正在朝着徹底停止氟利昂生産的目標前進。我們現在為最終恢復臭氧層奠定了基礎,就是平流層中的這個臭氧層保護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免受紫外線輻射的照射。這可能是世界各國攜手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
儘管發表了原則聲明,通過了令人興奮的決議,但是若干關於環境保護的條約仍然沒有得到執行。《氣候變化公約》規定,到2000年,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應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但是在1997年的京都會議上,某些簽署了這項公約的國家表示,它們無法達到這個目標。
採訪:萊斯特 布朗
作為個人,我們能夠採取的最重要的行動是在政治上積極活躍,支持有利於環保的政策和主張環保的候選人,這些候選人想在環境保護方面有所建樹,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他們想治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想治理污染,想增加廢品的回收利用,等等。這些是最重要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