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科普創作與宣傳報道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作為科普作家,你們有沒有自己感到很滿意的作品?能否簡單地介紹一下?
【特邀嘉賓:郭曰方】我本人在大學是學文學的,畢業後到了科技部門,所以幾十年來都是同科學家打交道。從事科普工作創作也已經20多年了,深感要寫出比較滿意的科普作品很難,我有幾本書還比較滿意。一本是科學抒情詩集,叫《科學精神頌》,全詩4600行,評論界認為是一部帶有史詩性質的黃鍾大呂。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歡迎。數十家新聞給予較高的評價,2002年榮獲“全國優秀科普圖書獎”。另一本是《新三字經》,1994年在海內外媒體受到廣泛關注,一些學校作為學生輔導教材,對學生的德智體全面健康成長起到了良好作用,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喜愛。港澳臺和東南亞華僑給予較高的評價,日本全文翻譯出版。另外一本是《漫遊科學島》,這是我新近創作的一本科學散文隨筆集,將我一生對科學的感悟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以優美的文學手法表現出來,融科學與文學于一體,充滿人文精神,有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審美性。
【特邀嘉賓:陳芳烈】我自己也寫了十幾本書,寫了有300多篇科普方面的文章,如果説非常滿意的,我自己還總覺得留下一些遣憾,回過頭來看,我們的科普文章以就科學技術談科學技術比較多,缺乏深度,缺乏與人文的融合,近幾年來,我開始比較注意在自己的科普創作進行一些調整,主要就是力求把自己的科技技術知識的普及同人文的關懷結合起來,在這方面嘗試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的兩個題材,第一就是我寫了《電信百年為眸》,這個科普作品曾經在北京青年報連載了16期,在科技上報全面發表,有很多的雜誌轉載,大家比較歡迎這種題材的寫作主要是我把電信100年的科技的進步、歷史與人文融化在一起,這種嘗試初步受到比較好的反應。另外,可能這個月能出版我主編的一套書叫《點擊E時代》,這套書我們採用了互聯網這方面連接的這種首發,把最新的科技選擇一些大家所感興趣的知識點,連接了一些人文的內容,這種新的創作思路是過去我也沒嘗試過,我想能不能受到大家的回應還有待於市場的檢驗。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科普文學工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二位老師能否談一談?
【特邀嘉賓:陳芳烈】首先他要有某一門學科的比較紮實的基礎,因為這是保證作品的科學性所要求的。另外,要有一定表達能力,駕馭文字的能力,有能夠把複雜的、深奧的科學道理講得通俗、淺定為受眾所接受的能力,通俗化的能力。第三,我認為他需要掌握各種手段,能夠利用互聯網發出各種的資訊,另外還要有一定美術的基礎。
【特邀嘉賓:郭曰方】科普文學工作者是科普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國科普文學工作者數量不多,人才奇缺,科學家有很多缺乏文學修養,文學家有很多又不懂科學,影響了科學文學事業的發展。因此,培養高素質的科普文學隊伍是一項重要任務。科普文學工作者主要要具備以下幾點素質:一是要有較高的思想水平,一旦選擇了科普文學工作,就要立志科普、獻身科普,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甘於寂寞,以滿腔熱忱,投身科普工作。二是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在科普實踐中,逐步成為懂科學、懂文學、懂科普、懂傳媒、懂人文的學貫中西、文理兼優的專家。三是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科學科技需要藝術給它插上翅膀,變深奧為通俗,變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神奇,需要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科普作家要有一定的藝術文學修養,懂音樂、繪畫、詩歌、戲曲等藝術形象,努力做到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在科普文學寫作中,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
【特邀嘉賓:陳芳烈】這是爭論了多年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虛構的底線不能脫離科學的原則,科學的理念,科學的事實,科學的規律。科學性還是寫作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能違背的,還有寫作中的文學藝術性也是很重要的。枯燥無味的讓人看不下去的,就起不到好的作用。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從事科技新聞報道與新聞製作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特邀嘉賓:陳芳烈】第一,對新聞的敏感性。現在有些媒體對提供新聞線索的人的獎勵,這是疏通“源頭”的工作。不論是用什麼方式,我們都要爭取在“第一時間”告訴大眾,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怎樣辦?等等。
第二,策劃的創意的能力,也就是能把科技新聞報道進行整合,賦予它一種富有新意與題材混合的形式。
第三,科普創作的基礎知識,特別是通俗化的功底,也就是要有把普及的內容與受眾接近的本領。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在科技報道中,如何做到真實、準確的報道?
【特邀嘉賓:陳芳烈】科學報道的準確性首先就是他的科學性,我認為要掌握他的分寸感,比如説,最近大家炒的沸沸颺颺的電磁輻射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多國家都投了巨大的資金來研究的問題,但是有些媒體把研究中的問題就作為一個定論來説,電磁波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是應該引起重視的,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量的問題,什麼樣的量對人體有影響,量達到一定程度會對人體有影響,不能把研究當中的問題作為定論來講我認為不是科學的態度,因為這樣子容易引起些混亂,有段時間很多老百姓抵制在屋頂上裝機站,怕影響,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需要具體分析,我們不能把科學的問題簡單化。
【火腿-老法師】中國有些人就歡喜搞一哄而上。
【特邀嘉賓:陳芳烈】如果是微量的砒霜能治一些疾病,但超過一定的量就能致人于死地,很明顯的説明,科學既要有定性的問題,也要有定量的問題,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準確的予以報道。
【特邀嘉賓:郭曰方】科學報道的準確、真實、科學是科技新聞的靈魂,如果科學報道不真實、不準確、不科學那就很糟糕了。要做到真實準確我認為有幾點:一個是我們的編採人員要對科學事件、科學成果、科學人物做比較全面的了解,對背景材料要做調查研究,這是科技新聞報道準確性的一個基礎,要做艱苦的蒐集資料工作。第二,對科學報道的內容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因為科學成果的評價要做比較全面準確的判斷,不能誇大其詞,當然更不能道聽途説。如果不做艱苦細緻的調查了解就報道出來,就難免會有片面性,不夠客觀,甚至會造成虛假的現象。第三點,科技報道不像一般新聞,我們寫完以後,經過媒體的領導審批就可以了,因為它涉及到一些科學內容,一定要經過科技管理部門和科學家本人親自審稿、把關,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love TV】兩位老師都是科普作家,請問你們認為科普作品的文學藝術特色與其他文學作品有什麼區別?
【特邀嘉賓:陳芳烈】我個人認為,其中其他的文藝作品是可以想像的,可以虛擬的,但科學文藝作品也可以有一些虛擬的東西,但是他不能離開科學的基本的一些規律、法則,也就是説,他畢竟還是姓科的,如果説我們所寫的一些情節同科學的一些理念相矛盾、相衝突,這樣的作品就沒有立足點,所以科學文藝也是姓科的。
【陽光風鈴】請問二位嘉賓,我們現在的科普讀物的面向群體主要是那個年齡段?
【特邀嘉賓:陳芳烈】據我所了解的,目前的科普的讀物以面向青少年,初中和小學的佔了很大的一個比例,但是具體統計數字我沒有看到。目前,大家認為有兩個群體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我們目前的讀物還是不多,一個群體是低幼階段就是指幼兒園到小學,因為科學技術已經進入到人們的家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開始接觸到這些東西,怎麼給這樣年齡段的人來講述身邊的科學,值得我們去探討。另外一個群體就是國家幹部和公務員這個群體,因為這一部分人直接對我們國家的決策和國家的管理起關鍵作用的階層,他們如果有比較高的科學技術素養的話,就會減少許多失誤,對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比如説環境保護,如何能夠保護環境,對於幹部和公務員來講,他的意識到不到位直接影響到政策的出臺,措施的落實等等問題,包括城市的規則,都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所以這個群體的普及也很重要,但是目前面向這兩個群體的讀物比較少,我個人認為是要加強的。
【絕代大俠任魚宇】這需要高層人士的號召。
【漫遊世界】在國家公務員進行科普教育勢在必行,因為他們身上肩負著國家行政的決策責任,科普教育可以減少他們的決策失誤,使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快更好。
【陽光風鈴】怎樣才能更好地參加科普工作呢?
【特邀嘉賓:陳芳烈】我想提幾條建議,因為我們大學裏面學的理論知識屬於比較高的層次,如果有志於投身科普事業的話,那麼在接觸這些高深科技的時候多思考一下怎麼能夠讓大眾能理解這些科學技術,另外,如果有可能,自己做些嘗試。我本人開始投入科普創作的時候走了這麼一步,把國外的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編譯過來,所謂編譯和翻譯有什麼不一樣呢,翻譯是要重視原文的,不走樣的翻譯過來,這樣可能就會很多人看不懂,而編譯是自己先把這些消化了,理解了,用通俗的語言再講給人家聽,這裡面就是做了一個科普的工作。我個人體會,這是走向科普創作的一個有效的步驟。第二步,可能我有些創意,根據自己的創意寫一些作品,上面的編譯是再創作,第二種就是自己的創意,我認為可以多做一些練習,科普界非常歡迎新生的力量加入這個隊伍。當然,科幻創作也是一條路子吧,這方面的題材、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進行嘗試,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