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節目的現實與困境
![](//big5.cctv.com/gate/big5/www.cctv.cn/uploadimages2/200511315244.jpg)
【50年裘迷3】請教張永和、趙景勃先生:現在京劇處於不景氣的蕭條時期,國家急,戲迷急,中間文藝團體急得不在路子上?
【特邀嘉賓:趙景勃】“50年裘迷3”網友確實提出了一個當前戲劇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京劇處與不景氣的狀態確實是國家級從業人員着急、戲迷票友好也許着急,近年來想出了一些措施,比如您在網上提出的精品工程也包括着一些大的戲劇節日,一些作品的評獎活動,應該説,這些活動是國家和社會在想了一些辦法在激勵藝術的發展,但是,在激勵過程中可能也會有某些不利的因素,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有利有弊。比如説評獎,評獎活動可能就會有一些專家的口味、專家的偏好,是不是專家一定符合群眾的這種審美需求,在這方面,可能也會一定的差距,甚至還有一些不正之風融入到這種活動當中去,我認為您提出的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更多的去看到它積極的一面。比如説:精品工程的評獎它可能激勵了這樣一個團體的藝術生産的積極性,追求高品位的藝術作品,我覺得就這一點來講它的積極方面還是主要的。對於一些大製作,確實現在我們認為也有另外一個弊病,就是它參加重大的節日演出是可以的,但是,往往有時候它平常演出就很困難,正像你所説的人員是各個劇團借來的,而且布景燈光重新啟動一次需要有比較大的勞動量,所以這方面是其中比較困難的。
所以我覺得,對於有比較大的製作的這樣的劇目中,有少量的幾個在其中還是應該的。我們今天社會發展了,科技發展了,我們戲劇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融入更多的藝術手段,打造一個藝術的代表作品,代表我們的國家,代表我們的一個城市,我覺得是應該的。但是,這種作品也不易過多,更多的作品是普及型的、面向市場的,這樣一些作品常常被一些劇團認為是他們生存的主要的作品,這些作品應該説是是它的啟動的費用和工程比較小,比較靈活、簡便地能夠進行演出,而且演出的次數也容易多,讓更多的演員得到舞臺實踐。我們想這些戲應該是一個劇團的主要的演齣劇目。最近我們中國戲劇學院成立了一個中國京劇研究室,重點就對一些當前正在上演的劇目進行一些整理、加工和挖掘,我們想豐富這樣一些演出市場,這些工作我覺得我們也在積極地提倡,希望我們的藝術院團也不斷地挖掘整理有藝術價值的傳統劇目,我們的學校也挖掘整理一些有價值的優秀的劇目作為我們的演齣劇目和教學劇目,使目前的市場更加繁榮。我這個看法不知道您是否同意?
【幽蘭公子】專家的觀點真是既中肯又真誠啊~~~~~支持中.........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戲曲歷史悠久,曾經是我國最受歡迎的一種意義形式,請問為什麼近年來逐步衰落了呢?
【特邀嘉賓:張永和】説戲曲現在衰落了,好象這個定位不是那麼很準確。因為從過去,比如在建國以前或者更早,戲曲包括京劇或地方戲也不是擁有廣大廣大的觀眾群,也應該説是小眾。在當時,由於過去文藝形式比較少,當時有這種説法:在舞臺上只有京、評、曲三分天下,所謂“京、評、曲”就是京劇、評戲和曲藝,其它的比如説像現在非常流行的流行音樂、花樣滑冰,以及各種體育項目,那時候都很少,因此顯得我們戲曲的觀眾相對多一些。現在有這麼多種的文藝形式,特別是引進了很多的外國文藝,比如芭蕾舞、音樂劇,另外體育上由於足球的發展、NBA籃球的火紅,還有其它的花樣滑冰、花樣游泳等這麼多的項目把我們的觀眾分流了,審美的多樣性把我們的觀眾分流以後就顯得戲曲觀眾相對少了。實際上並不是很少的,特別是由於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戲曲頻道,還有各頻道以及各地方頻道都有戲曲,它的受眾並不是少的。我舉一個例子,就在我上小學或者中學的時候,那是上世紀50年代,那時候戲曲是最蓬勃發展的,但是在我這個班上喜歡京劇的也不過三兩人,其他那些同學或者喜歡唱歌、或者喜歡跳舞,或者喜歡各種棋類,因此我認為那個時候也是小眾。所以現在認為戲曲很衰落,恐怕這種説法不一定很合適。
【種高梁的人】兩位專家,你們好!我只在一些晚會中才看戲曲節目,也越來越不了解我們戲曲的歷史和精彩的唱段,請問專家怎麼看戲曲的發展現狀?是否戲曲已經衰落了呢?
【特邀嘉賓:趙景勃】“種高梁的人”這位網友我建議你除了看電視晚會以外,你還可以看看十一頻道其他的欄目,這其中有的是講解戲曲知識、戲曲歷史,也有的解析戲曲的唱念做打武,它可以幫助你提高欣賞水平,你可以試試看。至於你説是否是戲曲已經衰落了,我認為,戲曲發展是有起有伏的,任何時代都是這樣,戲曲也在適應着時代的發展,它根據觀眾的審美需求,不斷地進行自身的調節,可能在有時候失調的時候,觀眾就會少,不過,我想跟你説,目前由於電視藝術的發展,很多戲迷和票友用這種低成本、簡便的方式在家裏欣賞戲曲,他們也可以花少量的錢買上光盤在家裏進行欣賞,因此,劇場裏相對就會少一些人,這種現象和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係,但不能説戲曲已經衰落了,反而可以説,當代戲曲觀眾的絕對數要高於任何時代,因為,電視可以深入千家萬戶,當電視觀眾不滿足於這種居室的欣賞方式時,它會有強烈的慾望走進劇場,因為劇場欣賞是群眾性的欣賞,觀眾不僅和演員有垂直性的交流,同時,觀眾與觀眾之間還有情感上的橫向交流,形成了一個藝術欣賞的共鳴體,所以居室欣賞不能代替劇場的欣賞,很多觀眾會不時地回到劇場來看戲,你説是不是這樣?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兩位老師,戲曲怎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現在電視劇很火,而反映現實題材的戲劇節目不多,這也限制了戲曲的發展,這其中,最主要的是什麼樣的原因?是缺少編劇、缺少受眾、還是觀念陳舊?
【特邀嘉賓:張永和】現在電視劇很火,而反映現實題材的戲曲節目卻不多。我始終認為各種藝術門類應該有個分工,戲曲這種形式誕生於很古老的年代,比如宋元南戲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二三百年了。我們的戲曲都是從宋元南戲流傳下來的,像元曲、明傳奇、清崑曲到現在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就是京劇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戲曲主要表現的是歷史故事,由於它的內容決定了它的形式,表現歷史生活是它的長項,戲曲中的唱坐念打都是以表現歷史生活見長的,表現現代生活的也有,但是由於它的程式錶演,表現現代生活常常是沒有表現古代生活那麼得心應手,所以戲曲反映現實題材的劇目少,並不説明戲曲沒有與時俱進。我們不應該揚短避長,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門類很多,比如話劇、電視劇、電影,他們藝術手段就更適合,我們的歷史非常悠久,有幾千年,用反映歷史生活最合適、最有光彩的、積累了相當多的手段的戲曲來反映古代生活,不是更好嗎?!
所以,我覺得戲曲特別是京劇、崑曲這樣的大劇種,古老劇種不一定強調要拍多少現實題材的戲,應該在展現歷史劇、展現有時代精神的對今天有啟示作用的歷史劇方面下大力氣,這樣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娛樂作用、審美作用不一定比反映現實題材的戲要差。
【春天花會開18】請教張永和先生,現在電視戲曲節目對傳承古典戲曲的重要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特邀嘉賓:張永和】“春天花正開18”網友,我來回答你的問題:)。現在央視戲曲頻道每天播放電視戲曲節目,其意義重大。首先,電視的受眾面大,因此大大增加了戲曲觀眾群,據現在的統計CCTV11擁有一億五千萬觀眾,這就擴大了觀眾群;第二,許多因為年齡偏大,身體較差,道路遙遠,出行不便,甚至經濟不富裕,這樣的觀眾都可以通過電視熒屏欣賞到他所願意看的戲曲節目,應該特別感謝《空中劇院》,能夠讓很多熱愛戲曲觀眾看到好多強強聯合演出的整本大戲;另外,許多票友也可以參加到央視的票友欄目,像《梨園擂臺》、《過把癮》,他們可以到那裏展示自己的風采,同時票友也可以互相架起溝通的橋梁;再有就是央視又增播了戲曲連續電視劇,現在這種形式會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認可,所喜愛,因為這種形式可以把戲曲和電視手法結合起來,利用現在的燈光來彌補舞臺上的不足,比如説它的場景可以從舞臺擴展到任何一個空間,它可以從室內走到室外,它可以把它的唱預先錄製下來,而選擇發揮最好的唱段。再有,它的坐和武都可以增加一些現代的因素,因此這樣就使一些青年觀眾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它是吸收青年戲曲觀眾的一個很主要的途徑。
今後恐怕在戲曲電視劇方面有所加強,現在這種戲曲電視劇在央視CCTV11收視率已經很高,有時甚至擺到第一位。所以,通過電視屏幕對傳承古典戲曲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同時對於古典戲曲的普及也起到了舞臺所起不到的作用。
【潘高峰2】白燕生主持的戲曲節目還是非常不錯的,他看上去溫文爾雅,而且能説、能唱、能評,真是不錯。
【黛玉葬花花飛落】同感。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是的,請問老師,你們認為戲曲節目的主持人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50年裘迷3】我之管見:戲曲節目主持人的素質是他首先有一定的中國古典文化底蘊,愛戲,懂戲的“梨園” 中人,節目主持人是一門新興的職業,戲曲節目主持人,除了具備一般主持人應有的素質外, 他還應具備浩瀚的戲曲知識的初步了解,具備特殊的戲曲知識,在浩繁的戲曲海洋裏,與被採訪者找到共同的登陸點,不被一般的戲曲知識難倒,需要很全面的知識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特邀嘉賓:趙景勃】你回答的戲曲節目主持人的素質的帖子説得非常到位,既要有一般節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質,同時還要具備戲曲的知識,否則他很難做好這項工作。白燕升就具備了這幾方面的素質,所以觀眾非常喜愛他。
【節日慶典!】戲曲節目主持人就應該具備比較全面的素質,要是自己都不喜愛,怎麼向觀眾介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