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看電視》之一:家用媒體
作者: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 孫玉勝 發佈時間: 2003-2-18 16:19:18



    今天的媒體競爭日趨激烈,電視的低俗風正在蔓延,有人視之為一種競爭的手段,其實如果對電視的家用屬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就應當意識到這樣的競爭手段實在是一種短期行為,因為它是有違電視的家用屬性中特定的社會約定性的。一個有責任感、有長遠眼光的媒體應當有這樣的認識境界,並自覺建立相應的自我約束機制,不是觀眾的任何需求我們都能夠滿足的,或者説,不是任何觀眾的收視需求我們都應該冒著違背電視家用屬性的風險去滿足的。
    一旦把電視媒體理解為家用媒體,我們隨之應當發生的根本性轉變就是傳播態度和傳播理念。觀眾是舒服地歪在自家客廳裏、或者是靠在床頭上看電視,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態下,難道有人會願意請一個“家庭德育教師”,站在自家客廳裏、甚至是站在自己的床前來教訓自己嗎?強硬的、居高臨下的傳播態度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滑稽和不合時宜。這一點今天我們已經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卻充當著那個滑稽的角色而不自知。
    廣播是電視媒體的近親,這不僅僅是因為二者共同的産生基礎都是無線電技術,更重要的是,廣播也屬於家用媒體,尤其是早期的廣播更是如此。
    1923年,在電視誕生之前,美國無線電公司的總經理戴維薩爾諾夫就曾經設想過一種叫做“radio with pictures”(帶圖像的收音機)的美妙東西:“……當所有的住所不僅安裝上收音裝置,而且還配備有反映生活情景的屏幕時,那將多麼地愜意啊!你不妨想象一下你的家庭,全家人坐在舒適的房間裏聆聽演員對白的同時,還可欣賞他們的動作,他們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那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享受!”僅在十年之後,這位廣播公司負責人的想象就變成了現實。家裏原來擺放收音機的位置被電視機取代了,電視成為一种家用媒。廣播和電視共同的家用屬性,使幼年的電視從成年的廣播那裏移植了很多節目內容,如談話節目、娛樂競猜、情景喜劇、新聞報道等,都是廣播節目的電視版。這些節目雖然幾經電視改造已看不出多少廣播的痕跡,但實際上早期的電視肥皂劇、脫口秀、娛樂競猜等節目都是廣播電臺的原班人馬在操作的,從主持人到編導都是如此。甚至當美國CBS著名的廣播員愛德華默羅由廣播轉向電視時,他乾脆就把原來的廣播節目《現在請聽》改成了《現在請看》,美國電視至今保留並且收視率較高的這些節目內容,其實就是對廣播節目家用屬性的繼承和擴大。
    而中國的電視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幼年的中國電視除了繼承了廣播居高臨下的傳播態度之外,基本上沒有借鑒到廣播的內容,原因是我們當時並沒有把電視看作一种家用媒體,而是當作了影院的電影。或者説,當時操辦電視節目的人們並沒有對電視本質原屬的家用性質予以正視,沒有家庭聊天式的談話節目,沒有朋友聚會時的娛樂競猜節目,更沒有以家庭為背景的喜劇連續劇(肥皂劇)和貼近社會、貼近聽眾所關心的新聞製作與播報方式。居高臨下的播報態度和過度依賴電影語言的理念,使中國電視越來越背離其家用屬性,根本談不上親和力和吸引力。
    廣播天生就是電視的兄長,作為傳播態度的變化,中國的廣播媒體是早于電視媒體的。廣播中很早就有了直播、有了觀眾點歌、有了與觀眾的交流談話,中央臺的《午間半小時》以貼近觀眾和貼近生活而引起轟動時,電視仍處於變革的前夜。
    態度決定一切,廣播如此,電視更是如此。中央電視臺第一個貼近百姓家庭生活的欄目是《為您服務》,那是在1990年推出的一檔節目,轉變的只是傳播的態度,但這個欄目一亮相就那樣受觀眾的歡迎,主持人沈力的知名度不亞於現在的敬一丹、王小丫。而現在看來,像這樣的服務性節目能産生這樣的轟動效應,真是一個奇跡。
    電視媒體的家用屬性決定電視是“平民化的”而不是“貴族化的”,電視對像是“大眾的”而不是“精英的”。這一點正是《東方時空》成功的深層原因。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人以領導身份在臺上做報告提要求,和一個人以朋友的身份到家裏做客,兩個情形下的心態絕對是不一樣的。意識到這樣的區別,我們就應該把自己定位為走進觀眾家中的一個朋友、充其量是一個見多識廣的朋友,以客人的身份在人家的客廳裏講述著自己的見聞,講述著一些真實而新鮮的事情,偶爾帶進去一些見解。
    尋找到這樣的身份自知和角色定位,我們會更加清楚應當是用怎樣的説話語氣:如何告訴觀眾我們所知的新聞和故事、如何讓他們高興和快樂、如何讓他們相信並接受、如何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和困難、如何與他們分析真善美和假惡醜……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真誠的態度。《東方時空生活空間》在幾經改版不能成功的情況下,一旦以真誠和平民化的態度對那些曾經是“最不引人注目”的百姓生活予以關注後,立刻就能引起轟動。這一變化被人注意了,而引起這個變化的轉機被人們解釋為“內容選準了”,其實我更願意人們將之理解為“態度找對了”。
    人對需求的多樣性選擇似乎是一種本能,當然前提是人們是否具備進行多樣選擇的條件和機會。末代皇帝溥儀在其自傳中説:他每頓飯至少都有幾十甚至上百道菜可供選擇。而且他當時還居然認為:宮廷外所有的老百姓可能也和他一樣,天天如此。其實老百姓何嘗不願意有多種菜肴可供選擇?只是物質條件決定他們只能清湯寡水,但這並不能説明他們沒有這樣的需求。
據説中國廣播傳輸網絡的數字改造已近尾聲,改造後的有線電視網傳送節目的數量將是目前的4-6倍,可以達到150個頻道以上。隨著頻道的增加,電視觀眾的進一步分化已是不爭的事實。有人説是文化的多元化促使觀眾需求多樣化,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中國家庭的結構變化和收入變化成為觀眾分化的物質基礎。
    社會經濟的發達和個人收入的增加首先使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解體,青年人從傳統的大家庭中分離出來以後,整個社會的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這種結構的變化必然使電視的觀眾分化,老少三代或四代同看一個電視節目的時代已經改變了。此外,家庭收入的增加使住房條件大為改善,一個家庭可以擁有兩台、三台、甚至更多的電視機。同一家庭電視機數量的增加,打破了原來電視收視排他性的限制。這種變化使家庭成員作為電視觀眾被進一步分化,每一個人都可以面對多種選擇而不需要排斥他人,所以電視觀眾的分化其實就是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收視習慣的分化。
    但無論這樣的分化如何進行,電視媒體的家用屬性不會改變,觀眾仍然沒有離開家庭這個特殊的收視環境。當我們從家庭的角度研究電視媒體時,在中國至少有三种家庭成員應當引起我們的特別重視:這就是農村家庭、家庭中的老年成員與非上班族。中國擁有13億人口中,至少有9億在農村,而我們的電視卻越來越表現出都市化、貴族化傾向。此外,中國已于九十年代末步入了老齡化社會,中國將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老年群體,而我們的電視從業者卻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傾向,他們集體無意識地在製作節目時忽略了老年觀眾的存在。這些問題似乎都有待頻道專業化來解決,但這是需要建立一個新的、適位於專業頻道運作的盈利模式之後才能被電視媒體關注的對象化群體。因為目前的電視盈利模式只能使頻道和欄目日益追求大眾化和收視率,而無暇也無意關注農村家庭和家庭中老年成員的收視需求。這裡需要澄清的一個概念是:將農民或老年觀眾作為對象性目標是指電視節目的製作和編排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收視心理以及精神文化需要,要依據他們的生活規律而設計,並不是指給農民看的節目和頻道就只反映農業生産、農村生活、農民面貌;給老年人看的節目就只反映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農民也嚮往現代生活,老年人也會喜歡白領麗人。需要作為對象特點重視的是,他們都有不同於一般觀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規律,傳播的對象性很強,例如老年人習慣早起早睡,對他們來説早晨的時間更為黃金;而對年輕人來説,當然晚上的時間更值錢。
    明確了電視的“家用屬性”,就更應該從家庭的概念出發去理解“時間”和“時間段”。


責編:青葉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