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從傳播學的視角探討韓劇成功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
作者:許 建 發佈時間: 2005-10-9 18:17:59



  摘 要:1997年,講述保守家庭和開放家庭之間聯姻故事的韓劇《愛情是什麼》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引起極大反響,打響了韓劇進軍中國市場的第一槍。此後,《藍色生死戀》、《玻璃鞋》、《愛上女主播》等韓劇在全國相繼熱播,而幾乎每一部播出後都得到了各階層中國觀眾的一致認可。央視索福瑞最新數據表明,央視八套“海外劇場”播出的韓劇《人魚小姐》前40集全國平均收視率為0.61%,第一集收視率為0.36%,而第39集的收視率更是高達0.97%,穩居全國同時段第一。本文通過傳播學的視角,對韓國影視産業政策、韓劇觀眾的收視心理,以及韓劇的市場營銷策略進行了深入的學理性的探討,並與國産劇的生存現狀進行對比,總結了韓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成功經驗,給中國大眾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啟示性的思考。 

  關鍵詞:韓劇、媒介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心理、培養分析、跨文化傳播 

  一、從傳播的“深層控制”理論透視韓國影視産業的媒介生態環境 

  所謂“媒介生態環境”就是指大眾傳播機構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它主要由政策環境、資源環境、技術環境和競爭環境構成。其中政策環境對媒介生態環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傳播學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講,任何大眾傳播機構做為信息的傳播者,都不能隨心所欲的傳播信息,它的傳播行為總是受到社會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規、文化范示構成的潛網的深層控制。電視劇作為一種文本信息,它的生産和傳播也必定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以政策和法規的影響最為突出。 

  韓國在遭遇亞洲金融風暴襲擊後,重新認識文化産業,並將其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積極進行培育。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韓國文化觀光部長南宮鎮曾表示:十九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二十世紀是以經濟,到二十一世紀是以文化建構新時代的時候。1999年至2001年韓國政府先後制定《文化産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産業前景21》和《文化産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文化産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産業的發展。 

  影視産業作為文化産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政策的扶植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大量的資金投入,保證了韓劇的高質量製作水準。在當今電視“內容為王”的時代,韓劇憑藉高品質高質量迅速打開了的海外市場。據韓國文化觀光部表示韓國電視節目出口額自1999的761.5萬美元,提高至2001的1235.6萬美元,其中2001韓劇出口達9515集, 額約達790萬美元;2002 韓劇外銷收入達到1639萬美元,出口集為12363集;2003 韓國電視臺節目進出口情形為,出口比2002 增長46%,達4300萬美元,進口則約2800萬美元,在節目出口産品中, 韓劇就佔 86%(亦即約3698萬美元), 因此韓劇成為韓國電視最大的輸出品。[1]出口市場以中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為主,一些經典劇目還出口到俄羅斯、埃及和阿拉伯半島。 

  相比之下,國內的電視劇市場不容樂觀。上海電視節、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合作完成的《中國電視劇市場報告(2003-2004)》中指出:目前中國每年電視劇的産量在4萬集左右,但其中只有7千集最終能在各地電視臺播出,在能夠播出的電視劇中,能稱為精品的卻是少之又少,一些“垃圾劇”長期霸佔黃金時段。在中央臺—省臺—城市臺三級市場格局下,有些地區壟斷現象嚴重,電視劇交易價格和數量下降,限價和拖欠片款成為困擾製片方的難題。而相應的政策法規卻不能及時的跟近,國産劇的生存環境得不到徹底的改善,自然也就拿不出更多的精品劇來。從國産電視劇外銷的市場現狀看,外銷比例明顯低於韓劇、日劇和港臺劇,主要市場仍局限在東南亞華語地區,劇集類型主要還是古裝劇。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韓劇的成功運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韓國發展文化産業的積極政策。《保護電視電影法》、《文化産業促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為韓國影視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電視劇的內容有了保障,電視劇的競爭環境得到了改善,必將帶來的是電影電視業的健康迅猛的發展。 

  二、從“使用與滿足”的受眾觀破解韓劇俘虜中國觀眾的奧秘 

  “使用與滿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把受眾成員看做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2] 這種新型的受眾理論,雖然過分強調了受眾的主觀選擇的隨意性,有矯枉過正的一面。但它為傳播學的受眾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即“受者中心論”,挑戰了傳統的“傳者中心論”的主導地位。體現了新型受眾研究理論中“受眾本位”和“人文關懷”的人本主義思想。韓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産品,想要在中國市場被大量觀眾“消費使用”就必須要滿足中國觀眾的“心理需求”。對受眾的滿足程度越高,其市場消費使用量也就越大。 

  (一)“娛樂渴求心理”的滿足: 

  1975年,社會學家賴特在《大眾傳播的社會學觀點》一書中,對拉斯韋爾的“媒介三大社會功能説”做出了重要的補充,增加了一項新的功能—“提供娛樂”。電視媒介特有的“聲畫一體”的特點,使人們的聽覺和視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成為人們尋求娛樂的最主要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劇作為一種依靠電視媒介傳播的大眾文化産品,其社會功能也與電視媒介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提供娛樂”。傳播學者D.麥奎爾等人通過對電視節目的調查,分析了各類節目提供“滿足”的不同特點,認為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劇,可以提供消遣和娛樂,能夠幫助人們“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這種效用被稱為“心緒轉換效用”。 

  韓劇大多數走人情、愛情、友情和親情為主的情感路線。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累的觀眾,在電視劇演繹“擬態生活空間”中,可以尋找到一絲情感上的慰藉。韓劇還大量使用喜劇和悲劇元素,最大限度地調動觀眾的情感,使觀眾在“悲與喜”的情感波動過程中,達到“心緒轉換效果”。此外,韓劇追求一種“世俗的美”,這種美真誠的描摹世態人情的庸常與無奈,充滿人類質樸的愛、質樸的同情與關懷。“世俗之美”來源於現實的生活之中,所以易於被普通大眾所感觸和理解。例如《藍色生死戀》、《明朗少女成功記》和《天涯海角》等愛情題材劇中,頻繁使用“白馬王子和灰姑娘”這種世俗化的愛情敘事模式,滿足了觀眾最樸素的期待視野和最原始的審美慾望,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共鳴,達到“娛樂大眾”的目的。 

  (二)“社會文化心理”的滿足: 

  普列漢諾曾經説過:“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在一定時期的藝術作品和文學趣味中都表現著社會文化心理。”社會文化心理是經過遺傳積澱下來的傳統的思維模式、生活經驗、審美心理等原始心理印跡的集合,在人們的審美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3] 當審美客體某中程度上滿足了審美主體的社會文化心理需求,就能成功地達成了審美活動關係。 

  韓劇成功打入中國市場,是一次跨文化傳播行為的勝利。跨文化傳播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它找到了兩種不同文化的契合點,實現了社會文化心理的接近。韓國和中國同處亞洲,共同擁有亞洲文化的共同情感。韓劇文本中所蘊藏的韓國社會文化,就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源的東方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像《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這樣的家庭倫理劇,提倡的是大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關愛、孝敬父母、夫妻恩愛等最基本的儒家道德思想,十分迎合中國觀眾的家庭倫理觀念。《天堂的階梯》、《青春》、《冬日戀歌》等愛情悲劇,演繹的是男女主人不離不棄、堅貞不渝的愛情,與中國古典文學中經典的“海枯石爛不變心”的愛情故事有異曲同工之處。中韓兩國社會文化心理的共通性,使中國觀眾對韓劇文本的解讀變的更容易,對韓劇思想內涵的理解更深刻。 

  與韓劇傳統的家庭題材劇不同,國産劇近幾年來一直以涉案為主流。《中國電視劇市場報告(2003-2004)》中指出,根據2002年對33個城市156個頻道17時至24時電視劇收視的統計數據,中央級頻道和省級衛視頻道播出的涉案劇和都市生活劇在現代劇中並列第一,而觀眾收看涉案劇的時間最多,佔收視份額的17%。《重案六組》、《玉觀音》、《榮譽》、《絕對控制》、《至高利益》等涉案劇成為熒屏“霸主”。緊隨其後的都市劇,也多以婚外戀和第三者為主要題材。題材的單一化極易使觀眾産生收視上的疲勞。所以韓劇這種主打家庭倫理和堅貞愛情的電視劇,彌補了國內電視劇市場的空缺,滿足了大眾對真、善、美最基本社會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 

 


(來源:中華傳媒網)
責編:羅石曼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