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韓劇面面觀
作者:青色陽光 發佈時間: 2006-7-29 18:58:57




    “韓流”突如其來
 

    在輸入性大眾娛樂文化領域,有一件事既出乎評論家們意外,也似乎有違一般邏輯,此即近年韓國大眾文化産品在中國所取得的成功——這現象現在通常被表達成一個詞:“韓流”。其中,韓國電視劇表現得尤其搶眼,它們以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認知度,令人驚訝地覆蓋了中國各階層、各種年齡段的人群。
  二十多年來的外國電視劇輸入史,先後經歷過日本産品主導上世紀80年代、美國産品主導上世紀90年代的兩個時期。《姿三四郎》、《血疑》、《阿信的故事》,《鷹冠莊園》、《豪門恩怨》、《成長的煩惱》,分別構成了我們對日劇、美劇在中國鼎盛期的記憶。文化之輸出與輸入,通常依循的乃是從“強勢”流往“弱勢”的流向。然而韓國呢?無論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大多數中國人潛意識中仍在文化上將韓國放在“弱勢”地位。對於中國來説,韓國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的、絕對的文化輸出對象,其次,在文化現代性的層面,韓國似乎也並未形成足夠的創造性和代表性。
  正因此,“韓流”的爆發才超出意外。新世紀甫至,一部名為《愛情是什麼》的韓國連續劇現身中國熒屏,並在幾乎沒有任何炒作的情況下贏得觀眾歡心,就此拉開了韓劇大量涌入的序幕。時至今日,幾乎每天各地都有韓劇在播出。尤有奇者,差不多每部韓劇收視狀況都表現不俗。韓劇的意外成功,帶動了韓國其他大眾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韓國音樂組合、韓國影片、演藝明星隨之而來,甚至有跡象表明在圖書市場上對韓語文學的翻譯也一改冷門境遇而有趨熱之勢。
  一個文化“小國”將其文化産品以如此規模傾銷到一個文化“大國”,這現象的確令人匪夷所思。當得知並目睹身邊的青少年日益廣泛地形成所謂“哈韓族”群體時,那些仍然沉湎于“大國”文化想象的中國人,心有不甘之餘,更多的是陷入了困惑。

  中韓文化存在相似性

  看韓劇,很多中國人有一種親切感。
  外來文化産品一般是以與輸入國民族審美、情感和價值觀的差異産生吸引力,形成“賣點”,以往歐美影視進入中國和贏取觀眾,理由皆在此。人情、性格以及行事上的鮮明反差,令我們對此興致盎然。眼下韓劇卻正好相反。看韓劇,我們幾乎沒有陌生感,往往如睹鄰家情景、身邊之事,裏面的故事、人物關係連同他們口中吐出的言語,都和我們難分軒輊;所感不同的,無非是他們的居室衣著或某些舉止表情略有差別而已。關鍵在於,文化同源、有相似性,但是卻又有了諸多分野。中國在歷經二十世紀足足百年的以“脫古入現”為目的的文化上的反傳統以後,日常生活中的儒教風範與尺度,已微乎其微,跡近於無。而從韓劇中表現的世情人倫來看,他們應該經歷過我們在文化上那麼劇烈的動蕩。他們在獲得和完成現代性的同時,文化上堅持了一種延續性和保守性。這種文化特徵,構成了韓劇的敘事基礎。長幼之序、孝悌之義、夫婦之倫、兒女之道……它們的故事總是圍繞著這些主題展開,從中引出情節和人物情感的表現。
  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説,這些情景既熟悉又遙遠,既親切又匱乏。雖然我們在自身文化現實中已很難體驗到相同的東西,但它們都是我們根子上的記憶,是植入了我們基因的文化因子。在韓劇面前,我們普遍有一種被喚醒的感覺;我們在重溫,同時也經歷著思考———儘管未必是很理性很深入的思考,但無疑人人都有所觸動,隱然地懷舊地産生對自己亡失殆盡的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傳統生活方式的想念和嚮往。

  韓劇以“日常化”取勝

  述的文化相似性,再輔以韓劇所共有的風格,就益發使它易為普通中國人所喜歡。這種風格,我稱之為“日常化”。
  韓劇好就好在從不端著架子當真在那裏表現什麼“文化”,相反,它們顯得毫無用心,只是讓那些普普通通、自自然然的日常生活平實地顯示出他們的文化來。看韓劇,你不會覺得它在包容什麼文化思考,而是覺得文化就是他們生活形態本身,就在他們待人接物、處理事情的實際過程當中。
  多年來,中國文藝對於“思想”、“意識”的強調與倚重,令創作過於“有為”。作家拿起筆,心裏念叨的頭一樁事,就是他要“深刻”,他的見地較別人不凡,他是一個洞悉很多哲理和奧秘的人。因此,他剪裁,他提煉,他昇華,他高屋建瓴、成竹在胸、深思熟慮,而讀者和觀眾,只好跟在他屁股後頭凝眉枉思,去領悟所謂“高於生活”的微言大義。但是一般的百姓承擔不了那麼多的思想,他們恐怕也沒有這樣的心緒。他們最在意的,還是離自己最近、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他們從文藝作品索求的自然也以這些為主,這便是古人所説“取諸近譬”的意思。電視劇因係地道的大眾文化形式,它的受眾心理就更偏向於日常形態。
  不少在中國受歡迎的韓劇,如《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從我們的文藝觀來看,簡直不能稱作合格的作品。那樣鬆散,那樣枝枝蔓蔓,通篇柴米油鹽、雞毛蒜皮,數十集乃至上百集演下來,無非七大姑八大姨在有限的幾個場景裏絮絮叨叨地嚼舌頭——依了我們,這樣的內容也“配”成為文藝?但韓國人不僅覺得“配”,而且拍得津津有味;奇怪的是,拿到中國來播,中國的蕓蕓眾生也覺得“配”,也看得津津有味。意大利電影曾經發明一個詞“生活流”,不過意大利人並沒有名副其實這樣去做,他們的“生活流”仍舊是知識分子的一個藝術理念;倒是韓劇才真正成為徹頭徹尾的“生活流”,以致觀眾對劇情的體驗同居家度日難分彼此。這種形態植根于東方人千百年來頑固的塵世主義生存態度,有時候它顯得過於形而下——或者換個説法——過於務實和瑣碎。就我而言,以此為風格的韓劇,略看幾部尚有趣味,多看卻未免不堪——當然,這仍是“知識分子觀點”作祟的表現。至於只求娛樂的普通觀眾,卻未必會生出“煩感”。但我要著重指出的是,日常化乃至有些瑣碎的韓劇之所以這樣投中國觀眾的胃口,其實是被太不生活或總願意“高於生活”的國産作品烘托的結果。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王云云

 共2頁  第1頁  第2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