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我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一切幹部都是人民的公僕,必須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監督。”“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輿論,是公眾對社會上有爭議問題大體相同的言論。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傳媒,對黨務、政務活動和各級黨政機關包括領導工作人員實施的民主監督。輿論監督有著自身優勢:一是輻射寬,二是影響大,三是干預強。“不怕內部通報,就怕公開登報”。就是人們對輿論監督作用的一種形容。所謂:“言及乘輿,則天子動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就是輿論監督的力量。對各級領導幹部來説,該怎樣接受和支持正確的輿論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對新聞傳媒來説,該怎樣加強和正確進行輿論監督,提高輿論監督的質量?確乎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輿論監督是黨和政府改進工作的需要
列寧早就講過:“讓政府時時受到本國輿論的監督”。在新中國成立伊始的1950年4月,黨中央就作出了《關於在報紙刊物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決定指出,新聞批評“是為了鞏固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絡,保障黨和國家的民主化、加速社會進步的必要方法”。1981年1月,針對“文革”中黨的優良傳統遭到破壞,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再次重申:“各級黨委要善於運用報刊開展批評,推動工作。黨風的好壞,關係著黨的生死存亡”。1987的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要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新聞和宣傳工具,增加對政務和黨務活動的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支持群眾批評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反對官僚主義,同各種不正之風作鬥爭”。經黨中央同意于1988年4月30日下發的《新聞改革座談會紀要》指出:“實行公開批評,是反對官僚主義,糾正各種不正之風,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密切聯絡群眾所必需的”。黨的十四大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一再強調“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要加強熱點問題引導和輿論監督,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江澤民同志在1994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輿論監督應著眼于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增進人民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這一系列重要文獻和論述,都闡明了輿論監督的重大作用以及輿論監督同黨和政府工作的密切關係。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場巨大的歷史性變革,也是黨和政府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互為表裏,而輿論監督又是建設民主政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權力過分集中和權力濫用必然導致腐敗。監督教育不力,監督機構乏力,又會導致腐敗現象的擴大化和嚴重化,使廉政建設陷入尷尬的境地。因此,通過新聞傳媒,開展公開批評,加強輿論監督,就是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的最有效途徑。
改革離不開輿論監督。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新舊體制的轉換,利益格局調整,各種矛盾的交叉,必然導致社會熱點問題的增多。無論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還是敢闖敢冒,大膽實踐,都伴隨著革故鼎新,激濁揚清,抑惡揚善,祛邪扶正。問題要正視而不能掩飾,錯誤要糾正而不能姑息,時弊要鞭撻而不能回避。這一切,正是新聞批評、輿論監督的用武之地。
發展離不開輿論監督。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就要衝破阻力。“左”的思想觀念,舊的習慣勢力,往往給“發展”設置各種路障。腐敗更是發展的“逆動力”。鄧小平同志説過,不反對腐敗,成了貪污賄賂橫行的世界,經濟發展了又有什麼意義?腐敗最怕什麼?最怕曝光。因為腐敗行為總是與陰暗連在一起,始終是一種怕見人的“幕後”交易,一種在黑暗中進行的勾當。害怕顯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成為千夫所指的醜聞,就是腐敗者的最大心病。因此,以公開曝光為特徵的輿論監督,就是反腐敗,促發展的有力措施。
穩定離不開輿論監督。穩定靠的是民心。人民群眾心平氣順,就是穩定的最基本因素。如果幹群關繫緊張,群眾的不滿情緒加劇,群議洶湧,矛盾叢生,就沒有穩定可言。事實證明:最陰暗的地方,恰恰是最不穩定的地方。腐敗不揭露,錯誤不糾正,就難以實現穩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禍積以微,亂始於官”。因此,密切黨群關係,懲治貪官污吏,化解社會矛盾,才是穩定的關鍵所在。社會穩定需要“安全閥”,需要“出氣口”,輿論監督就是平衡群眾心理的“安全閥”,理順群眾情緒的“出氣口”。堵塞不如疏導,高壓不如釋放。進行輿論監督,有利於形成一種政治能量的釋放機制,進而經常性地化解因社會矛盾積累而在群眾中形成的不滿情緒,促使矛盾向積極方面轉化從而使問題得到及時而正確的解決。
輿論監督是新聞宣傳的重要職能
“新聞宣傳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實事求是,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是黨的十五大對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
這個要求,就包含有輿論監督的內容。
堅持黨性原則,從根本上説,就是要講政治。對一個有生氣,有自信力的政權來説,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聽不到人民的聲音。幫助黨和政府了解情況,克服缺點,改善領導,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絡,增強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心和熱情,正是輿論監督的職責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説,正確進行輿論監督,就是講政治,就是堅持了新聞的黨性原則。
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正視社會矛盾,報真情,説真話,不文過飾非,也不諱疾忌醫。我們的力量在於説真話,新聞的生命在於真實。客觀、真實、全面、公正地反映社會問題,做到下情上達,上下溝通,正是輿論監督的功用所在。
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説到底是祛邪扶正,引人向上。“對先進的東西起到積極的倡導、弘揚作用,對錯誤的東西起到及時的制止、糾正作用”(江澤民)就是對輿論導向的基本要求。針砭時弊,鞭撻腐敗,揭露醜惡,倡導風範,恰恰是正確導向的內容指向。
新聞宣傳作為大眾傳媒,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失去了大眾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喉舌是一種形象比喻,不應作簡單化理解。它的實質是要求黨的新聞工作把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實行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作為根本性的任務。不能把喉舌作用理解為政府公報,工作彙報和信息傳遞。如果只灌輸一大堆政治概念,甚至為了灌輸而把事實的真象加以刪改和歪曲,那就根本談不上喉舌作用。何況,當喉舌並不排斥當耳目,這兩種作用交叉進行,相得益彰。新聞宣傳往往是先當耳目,後當喉舌。黨、政府和人民常常是通過新聞媒體了解情況之後,才有可能對此發表意見,作出決定,然後又通過新聞媒體傳播出去。輿論監督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上發揮“耳目”作用,對下發揮“喉舌”作用,或者説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為黨和政府説話”。那種認為新聞宣傳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就不能進行輿論監督的看法和做法,只會使傳媒變得萎靡不振,從而失去人民的信任。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毫不排斥輿論監督。正面宣傳,為的是團結、穩定、鼓勁。但分清是非才是真團結,消除腐敗才有真穩定,理順情緒才能真鼓勁。片面性地理解“正面宣傳為主”,只歌頌不暴露,只報喜不報憂,表面上粉飾太平,歌舞昇平,實際上弊端叢生,隱患無窮,“正面”就走向了“反面”,成為幫倒忙,鼓邪勁。鄧小平同志講得好:“任何對黨隱瞞和歪曲事實真相的行為,都只能對黨造成損害”。所以説,丟掉了客觀、真實、公正,正面宣傳就産生了“負面效應”。對社會問題具有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見微而知著,因勢而利導,防患于未然,新聞批評就産生了積極效果,成為“正面宣傳”,這叫做“入木三分罵亦精”。世上事,相輔相成,良藥苦口利於病,諍言逆耳利於行,輿論監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體現了新聞宣傳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