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全球化消費主義中的當代傳媒問題
作者:王岳川
|
在"公共性"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熱點的今天,在思想界文化界的當代轉型中,全球化消費主義日益與當代文化中世俗化的東西互滲而成為特有的文化景觀。如果説,在現代社會出現了生産拜物教和消費拜物教,那麼,後現代社會卻出現了"傳媒拜物教"。當代傳媒以跨國資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費意識,其文化霸權話語漸漸進入國家民族的神經之中。於是,在倡導多元價值、多元社會的文化語境中,大眾在多元主體之間,將個體感性差異性推到極端,甚至以個人的絕對差異性為由,割裂個人與他人的同一性, 在廣告傳媒和文化經紀人的操縱下日益以産品的市場需求取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對這種世界性的世俗化消費時尚,本世紀的思想家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值得關注。1
一、現代公共傳媒空間中的身體資本
20世紀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注重對現代人的"精神"和"身體"的內在關係加以研究,因為這有可能深入到對大眾媒體所産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分析。如何綜合性反思身/心關係、個人/社會關係、文化/自然的關係,如何通過對"身體"視域的分析展示身體資本與當代傳媒的關係,如何從身體性入手審視"自我"問題,成為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切入角度。但是僅僅研究"自我"還不行,因為"自我"和"他者"之間有著非此不可的關係,只有從二者的關係入手進行分析,弄清"自我"和"他者"不僅有古典哲學的自我和他者,而且有心理科學的自我和他者(弗洛伊德、榮格、拉康等)、還有解構的自我和他者(德里達、福柯、巴特等),甚至還有社會理論的自我和他者(布迪厄、吉登斯等),才能看到真正的問題之所在。
1.身體感與現代城市處境
在對"價值理性"的關注日漸讓位於對"感性肉身"的關注中,"生命"變成了一個感性本體論的範疇。從世紀之初的尼采、狄爾泰、西美爾、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到存在主義哲學以及福柯和拉康哲學,大都將生命作為理性化本質飄散以後的意義空白的填充物,於是,現代性標明這樣一個事實:感性肉體取代了理性邏各斯,肉體的解放成為"現代性運動"中的重大母題。
在西美爾(Georg Simmel)看來,現代人深深陷入一個飛速發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處在多種文化元素交錯的語境中。文化元素擠壓著人,因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文化,同時人又不可能完全對抗文化,因為文化是人類發展所無法擺脫的境遇,也是人自己處身的週遭環境。在文化的現代性中,人的本質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則,而是充滿肉體慾望和現代感覺的"生命"。人體中的面部是內部統一最表面的尺度,同時也是在精神上獲得整體美的關鍵。從面部最豐富的精神性表現中,可以看出人的心靈變化。人的形像是心靈和生理衝動合力所造成,那種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體的表現性,將是心靈和肉體的雙重衰退。面部很容易表現出柔情、膽怯、微笑、憎恨諸感情譜係,它是"觀察內心世界的幾何圖",是心性所能臻達的最高表現域。而身體相對於面部,尤其相對於眼睛而言,則居於較次要的地位,因而面部與軀體就猶如心靈和現象、隱秘和暴露那樣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但是,今天的現代或後現代藝術已經從"面容之美"表現走向了"軀體之力"的表現,從精神意象的呈現走向了慾望肉體的展示。身體成為肉體性、享受性和存在性的證明,臉逐漸被肉體所取代。也許,這一切早被西美爾在世紀之初就言中了。
同樣,"身體距離"也在現代人中被日益強調,甚至有"加大人與其對象的距離"的傾向。人在現代生活的距離感中渴望獲取一份相對獨立的空間,這種強調距離使現代人害怕過分接觸"他者",而出現一種"畏觸感"。這種身體的"畏觸感",正表現出心靈的"畏觸感"。身體的距離感,使人在社會生活中穿上了厚厚的鎧甲而將孤獨變成了自己的身份證。2這種現代心理特徵,與其説是人與客觀對象之間的距離擴大,不如説是在精神、在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方面出現了最明顯的離心形式。身體的痛苦和走向死亡的"震撼",使得一切神話話語在現代人神經的高度敏感和麻木無感情兩極間很難再度興奮起來,心靈由於金錢的強勢牽扯,已經很難能對真正的精神價值做出切實的判斷。"現代感覺"終於在金錢經濟支配的大城市生活中樹立起來,它在推動現代人去涉獵私人權利和私人空間當中,卻開始擠壓了公共空間和公共權利,隨著這種身體空間感和生命時間感的進一步加固,由身體狀態的審視所引發的現代文化的"悲劇性",已經在本世紀的人的旋律中發出了不和諧音。西美爾曾經深入思考並著手解決的"現代性"問題,如今已然膨脹為"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問題。如果我們僅僅將後現代性問題看作是新問題,而不了解這一問題的真實來源,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在現代性問題上走進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迷思。
2.現代傳媒中的身體資本
在現象學研究中的學者,最先注意並張揚"身體"的重要性的,是法國現代思想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他認為身體世界是藝術奧秘的謎底,因為身體既是能見的又是所見的。身體的意義在於:"我以我的整個存在在一種總體方法中知覺到,我把握住事物的一種獨特結構,存在這種獨特的方式就在瞬間向我呈現出來。"3肉體通過感覺的綜合活動去把握世界,並把世界明確地表達為一種意義。身體之眼注視著一切事物,也能注視自己,並在它當時所見之中,認出它表現的另一面。所以身體在看時能自視,在觸摸時能自觸,是自為的"見"與"感"。身體領會自身構成自我,並把自身改造為思想的形式,這也許就是"身體的悖論"。現代藝術家讓事物從身體裏面走進去,靈魂又從眼睛中飄出來到事物上去遊蕩,因為他要不斷驗證他那超人的內在視力。藝術的"變形"是藝術家"肉身"的確定和他們對外在世界把握的統一,只有通過這種變形,才能把握世界變化的瞬間,並把這種瞬間投向自我心靈。4身體空間是思想居住的空間和支配的慾望,思想並不依附自我,而是依據身體來思考,即把思想統一于身體的自然法則中。肉體對於靈魂而言,是靈魂誕生的空間和所有其他現有空間的存在方式。因此現象學"知覺論"意味著:肉體穿透我們、囊括我們,使我們在新維度中去思考。正因為肉體和藝術具有一種不解之緣,所以藝術總是一個有關光線、色彩、質感的邏各斯,一個通過表現肉體而傳達不可言説思想的"超概念"譜係。不妨説,關注知覺的重要意義在於身體的"知覺"與對對象的意義的"感性遭遇",這使得我們能夠明了現象學式的注視身體的社會存在意義--肉體通過感覺知覺的綜合活動去把握感性世界,並把世界明確地表達為一種呈現的身體性意義。這種對現代人的感性存在方式的延伸,無疑是一種進一步確證和誘惑。
3.身體資本與文化資本
在現代性社會,人們的思想、哲學和詩學對身體的關注,日漸為一些空洞的邏輯性話語所掩蓋,因此,身體視域的隱沒和回歸,就已然成為當代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工作平臺。"身體"的發展與其所處的社會地位有其不可分的關係,對身體的運用與塑型,顯示了這種身體背後的權力壓迫和文化資本的隱蔽性存在。身體是一種資本,而且是一種作為價值承載者的資本,積聚著社會的權力和社會不平等的差異性。或許正是在身體成為資本的這種現代性圖景中,身體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也可以轉化為一種文化資本。在這個意義上,身體是資本,也是象徵的符號;身體是工具,也是自身控制和被控制被支配的"他者"(other),身體還是一種話語的形式。在現代性狀況中,在身體和社會之間,具有多種的不平等權力關係。身體的延伸和成長是通過個體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及其習性和場域所形成的文化圈而體現出其階層的痕跡的。習性被場域所塑型,而場域的一些特性又在身體上體現出來。身體往往可以置換成經濟資本,因為他通過購買、傳遞、交換等,可以使謙恭或倨傲的身體因習性、地位和品位不同,體現出不同的身體和身體姿態。這成為當今"文化研究"的關注點,即經濟資本與身體形態,吃、喝、廣告與大眾文化等,都無不與"個體身體"緊密相關。今天的文化藝術無一不與經濟資本和"身體形態"發生緊密地聯絡,而體現了社會支配總關係。布迪厄對身體的塑型和擠壓所做的深刻揭示,對文化資本的積累和文化控制對人的性情、心性、趣味和能力的習性獲得,和更新社會的基本價值尺度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而他關於"身體資本"相對於其他資本是一種"感性存在",以及身體資本合法化與制度化的問題,則直接呈現了當代人對自我的身體的迷戀的問題,值得深加關注。
以上思想家的看法,儘管側重點不同,入思的角度有異,但其共同點在於,強調"身體"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將身體性存在與精神性存在的界限清晰地劃出來。可以説,身體在現代社會當中,空前地遭遇到時間和空間的分裂,遭遇到慾望的衝擊和現實社會權力的壓抑,感受到邊緣化情緒性體驗。因此,個人身心與制度的斷裂,理性與社會的斷裂,造成了現代人身體的多種流動變化的蹤跡。於是,重生命感覺性,重靈肉分離性,重視精神遊戲性,成為了當代審美文化和媒體的重心。尤其是大眾傳媒直接刺激和消費身體性的東西,使得遠距離的身體控製成為可能。於是,大眾文藝節目、體育盛典和政治狂歡等大眾化的節日,成為今日現代高度發展時期的身體慾望話語的再生産。
這樣,身體與自我的問題,身體與他者的問題,變成今日的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問題。肉體已取代了靈魂,靈魂在肉體中沉睡,已然成為今日藝術所關注的救贖與解放的問題。無疑,現代性甚至後現代性對"身體"的私人空間前所未有的重視,對過去那種唯理性的否定感性生命的做法,確有糾偏作用。但是這種"跟著慾望走"又少了一份沉重,少了一種社會價值的內在焦慮感。這需要我們從"沉重的肉體"的考察,進一步進入並延伸到當代大眾傳媒的文化解釋和正負面價值判斷上。
責編:詩曼 |
共4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私人話語與大師境界 從文學理論到文化研究的精神脈動 王岳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