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個人簡介 個人作品 動態傳真 與心靈面對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2001年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斷想

文:白燕升

五一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對2001年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進行了九場直播,為展示京劇的魅力,為挖掘戲曲新人推波助瀾。在參賽規模、組織機構、比賽樣式、經歷時間等各方面開創了中央電視臺戲曲節目的新紀錄,尤其是首次增加了個人才藝展示和戲曲文化知識測評,受到廣泛關注。它就像新世紀的第一場春雨,滋潤著梨園,使古老的京劇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

戲迷過足了戲癮 觀眾補足了戲曲知識

這次大賽,觀眾反饋真正做到了“直通現場”,我們設置了八部熱線電話,開通了168觀眾參與熱線及央視國際網站,並進行網上直播,使海內外的戲迷、票友過足了戲癮。現場的熱線電話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一晚最多能接到800多個,央視網站的點擊人數達3655次/夜。在首場直播結束的兩三天后,觀眾的來信、來電比平時幾倍地增加,從中我們了解到:有的帶病堅持看完;有的邊看邊錄製;有的是三代人、四代人共同欣賞……一時間,京劇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點。
在直播中,戲迷打來電話説你們講得太細、太多,非戲迷觀眾則希望我們更多介紹一些戲曲常識,以便更好地欣賞。儘管眾口難調,我們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個層面的觀眾需求,介紹時,言簡意賅,言之有物,加大信息量,“含金量”,同時為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我們從演員、劇目、流派、唱腔特點等方面都有所涉獵,使本次大賽不僅成為檢驗青年京劇演員隊伍的陣地,也成了普及戲曲知識的課堂。難怪一些根本不看戲也不懂戲的年輕觀眾來信説:原以為京劇高不可攀,深不可測,通過這次比賽我們漸漸入門了,京劇走近了我們,我們也走近了京劇。

演員各顯其能 觀眾眼花繚亂

“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是戲曲界的一句行話。每每看到演員的光彩照人和精美的唱念做打,就不難想見演員在幕後的功夫和汗水,也會由衷地感嘆做戲曲演員的不易!因此有不少觀眾問:戲曲演員把戲唱好、演好就行了,為什麼還要進行綜合素質測試折騰他們呢?
我們知道,京劇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京劇界的許多老前輩像梅蘭芳、尚小雲、蓋叫天、奚嘯伯、張君秋等都有著很深的學養。我們評價一個演員了除了看基本條件(包括扮相、颱風、嗓音等)、基本技法(包括唱念做打的功夫)外,更要看演員的人物塑造(包括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人物感情的表達)和創新能力(包括新的處理、新的技術、新的劇目等)。完成好後兩項,沒有知識的積累和較高的悟性是不行的;不借鑒兄弟劇種、姊妹藝術是不行的。有些知識可能不是直接作用於演員演戲,但對於個人修養、藝術表現肯定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總之,沒有文化很難成為藝術家、藝術大師。
通過綜合素質測試,我們看到了演員具備的基本素質,通過個人才藝的展示,我們看到了演員的多才多藝。比如來自上海的女老生王佩瑜一段極具功力的《搜孤救孤》後,吟唱了一曲淒涼哀婉的評彈《情探》,博得一片喝彩;身輕如燕、翻撲利落的武醜嚴慶谷卸下“醜”裝,英俊帥氣,伴著鏗鏘的音樂,跳起了寓柔于剛的《秦俑頌》,頗具專業風範;大花臉和大青衣從扮相到嗓音都有著巨大的反差,來自山東的裘派花臉陳長慶反串張派名劇《望江亭》,洪鍾大品般的聲音一下變成悽婉花麗的女聲,陽剛到陰柔的完美轉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還有來自天津的張派青衣趙秀君帶來的配樂詩朗誦《春夜喜雨》。沒有特別的設計,但當趙秀君深情地説起要把它獻給像春雨一樣滋潤著學生的恩師張君秋先生,至此,人們油然而生敬意,且生發聯想:本次大賽不就像一場及時的春雨嗎?於是頓覺看似平淡的才藝展示有了較深的內涵和感染力。
這次大賽的個人才藝涉及繪畫、書法、唱歌、跳舞、魔術、拳術、反串等眾多門類,選手們出手不凡,各展風采。難怪一位曾參加過1987年京劇大賽的演員感嘆道:這一代比我們前進多了,我們那時候除了唱戲,什麼都不會。

題目設置“電視化”

同以往京劇大賽相比,最明顯的創新是增設了綜合素質測試,戲曲文化知識的題目設置不是簡單枯燥的問答,也不是娛樂節目中做透、逗樂的“猜猜看”,而是包括了錄像辨識、錄音辨識、圖片辨識、斷句誦讀、連線、選擇、現場演奏問答等多種設計,既讓人們看到了演員的素質水平,又使觀眾在趣味中補足了戲曲知識,同時還具有一種導向性,以促進青年演員擴大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理論修養,成為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京劇演員。
很多非戲迷觀眾反映很好看,很過癮,長了不少見識。比如有一道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詞作者是誰?相信大多數觀眾都知道國歌的詞作者是田漢先生,但他編寫的《白蛇傳》、《江漢漁歌》、《謝瑤環》等劇本,普通觀眾就不一定全知道。還有一道錄像題:畫面中播放的是京劇現代戲《杜鵑山》中“飛渡雲塹”的情節,請問它的音樂伴奏是根據哪一個傳統曲牌變化而來的?這是一道專業題,答案是:《夜深沉》。但觀眾看到了柯湘的英姿颯爽,也看到了坐在評委席裏的楊春霞欣慰的笑臉,人物在時空中的轉換極具觀賞性。再有通過錄音、錄像辨劇種、劇目、演員,指出錄像中人物扮相、動作的錯誤等等,這些都是很電視化的東西,觀眾在欣賞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取了知識。

成績可喜 隱憂尚存

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京劇大賽也不例外。大賽的成績有目共睹,通過大賽折射出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1.京劇藝術在全國範圍的發展不平衡
一些觀眾反映:本次大賽成了京、津、滬之間的角逐了。分析一下不無道理,獲最佳表演獎的九個行當25名選手中,京、津、滬以外的選手只有5名。從中看出:傳統文化積澱深厚、都市發明發達的城市,京劇藝術發展較快,確實存在地區與地區、城市與城市間發展水平的不均衡。
2.劇目選擇的狹窄
參賽劇目中傳統戲居多,且重復劇目比例大,新創劇目少。也難怪,近些年,不少新創劇目皆為應景之作,如進京彙報、參加評獎、紀念慶賀等等,演完大都雪藏起來,成為可以流傳的、經典的可能性很小,基於此,選手從中選取的可全面展示自己風采的摺子戲就少而又少了。
3.就演員本體而言,演活人物的不多,重技輕藝的不少
京劇的特點是“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是四功五法,也是演員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輕描淡寫也罷,濃墨重彩也罷,所有的表演程式都是為了演活“這一人”,否則,不管“絕活”多奇、編排多妙、翻跌多猛、花樣多新、場面多火、唱腔多美、唸白多脆……任何技巧手段都是蒼白的!要知道:演員塑造的是帶有行當特色的某個人物,而不是行當本身。
4.戲曲文化知識的缺乏
綜合素質測試借鑒了歌手大賽的成功經驗,但在題目設置上,不像歌手大賽那麼包羅萬象,京劇大賽的題目,內容是京劇獨有的,在專業題目的基礎上稍稍伸展了一些,即使這樣,唱花臉的不識常見臉譜;唱《李逵探母》的卻不知《水滸傳》的作者是誰;知道大屏幕上演的是京劇《駱駝祥子》,可把小説的作者説成曹禺……青年演員的文化素質亟待高,因為演員拼到最後,拼的不是技藝,而是文化。
縱觀本次大賽,應當説瑕不掩瑜,它的意義及其産生的深遠影響,和由此引發的京劇熱已遠遠超出了京劇大賽一身,這是京劇的魅力,也是電視的魅力。京劇在近二百年的歷史中,名角兒都有自己的觀眾群,也就是今天説的“追星族”。培養出一個“角兒”很難,需要大量的“推銷”。而電視大賽,一場就有比劇場多出百倍、千倍、萬倍的觀眾。這樣,剛露頭角的青年,一下子就被成千上萬的觀眾認識、熟知。我們期待著京劇電視大賽能成為一項常規性賽事,推出新劇目、新流派,因為振興京劇藝術,青年演員任重道遠。
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活躍文化生活,是電視傳媒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觀眾、作為戲迷、作為電視戲曲從業者,希望在新世紀戲曲與電視緊密聯姻,共同培育電視戲曲之花,祝願包括京劇在內的戲曲藝術世代流芳。

(轉載于《中國京劇》)

我要發言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