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0日 11:12 來源:
| |
原生態唱法第一次出現在青年歌手大賽中,許多觀眾也是第一通過電視感受到這種演唱形式的魅力,欣賞和震撼之餘也有許多不解,包括許多選手和參賽隊伍對原生態的衡量標準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對自己的比賽結果感到疑惑。帶着這些問題,本站記者專訪了本屆大賽的原生態唱法的評委、中國傳統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的專家樊祖蔭。
樊祖蔭評委首先肯定了原生態唱法的出現,“最近幾屆的青歌大賽裏出現了一些原生態的歌手,以前放在民族組比賽,儘管我主張民族唱法應該以原生態唱法為基礎,但是現實中民族唱法與原生態還是有差距的,放在一起比賽産生了一些矛盾。從這個角度這屆比賽把原生態單列出來,並加入主流歌唱行列當中,也是希望全國的音樂界和各界都能認識到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這對我們了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音樂是大有好處的,是一個很好的開頭。”
樊祖蔭評委介紹原生態的評價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各個組共同的音樂素質要求。主要是音律、音準、節奏、音色、韻律感、音樂表現力,這些都是一致的。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歌是存在一定差別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評判時承認不同的音準,按那個民族的風格習慣而不是按照我們通常的標準來衡量,充分尊重民族音樂的習慣。二是按原生態的風格要求。主要有以下四個標準:
1、用原生態的唱法,用不受專業院校訓練限制的民族原始的聲音展示各民族自己的風采。
2、用民族語言或者地方方言來演唱。
3、傳統的表演形式。
4、傳統的伴奏形式。
樊祖蔭評委特別強調,表演形式和伴奏形式不能做大的改動,改動過大就會影響演唱的得分。原生態有的就有伴唱,如侗族的大歌,苗族、羌族等民族的歌曲中也有類似的伴唱,原生有的就有,沒有的不能加進去,一般不主張隨意添加、改編;伴奏在不影響原有原生態風格的情況下可以按民族傳統加一些。
整體説來,樊祖蔭評委認為選手的表現還是不錯的,評委的打分也比較集中,得分低主要表現在對於原生態的要求和音樂素質的欠缺上,他告訴大家後面的比賽應該會更精彩,讓我們拭目以待吧。(CCTV.com記者李恩泉)
人物背景
樊祖蔭,男,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作曲系主任。1940年1月出生,浙江余姚人。現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兼作曲係系主任、《中國音樂》雜誌主編。係北京音協理事、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理事。1956年至1965年先後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本科與中國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專業,畢業後一直在中國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輪流執教。1983年之後。歷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教務處處長、副院長、院長等職。在從事教學、行政工作的同時,堅持進行音樂研究與音樂創作。迄今為止,已發表有關作曲技術理論研究、民間多聲部音樂研夯、音樂教育研究及音樂評論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三部,其中《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獲得全國藝術院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創作了包括聲樂,器樂和影視音樂等各類體材的音樂作品200余首(部),其中不少作品流傳廣泛,並獲得全國性獎勵。1986年之後,曾應邀出訪俄羅斯、格魯吉亞、烏茲別克、韓國、日本等國進行學術交流,並多次到香港、台灣等地參加學術會議和進行學術講座。1992年起,享受由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其業績被中外許多名人錄所載。
責編:李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