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2日 14:57 來源:國際在線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由林純為您主持的《兩岸同心》節目。
聽眾朋友,每年的四月五日,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在這個節日裏,人們通常會去為先人掃墓,表達思念之情。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清明節期間,數以千計海峽兩岸的民眾自發來到位於中國著名僑鄉福建省晉江市的施瑯陵園裏,祭奠這位繫緊兩岸情緣的愛國將領。今天的《兩岸同心》節目,我們一同走近“靖海將軍”施瑯。
“靖海將軍”施瑯
聽眾朋友,在台灣海峽西岸的福建晉江,有一個名叫南潯村的濱海小漁村。自十七世紀下半葉以來,這個小漁村因為出了一位載入中國史冊的武將軍,而為世人津津樂道。這位聲名遠揚的武將軍,就是在中國清代時期統一台灣的“靖海將軍”施瑯。
在南潯村海邊,矗立着一尊高近20米的施瑯塑像,塑像坐北朝南,遙望著祖國寶島台灣。施瑯將軍的身影執著而堅定,剛毅的眼神飽含着對兩岸最終統一的無限期望。
聽眾朋友,現在,遍佈海外的施姓宗親有12萬多人,主要分佈在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區及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對祖先施瑯跨越海峽、一統祖國南疆的歷史,施氏宗親都由衷地感到自豪。
為了緬懷這位當年平定並治理台灣的傑出將領,人們在施瑯府衙的舊址修建起一座紀念館。施瑯紀念館佔地兩千多平方米,具有鮮明的閩南風格。紀念館保留了當年施瑯將軍的起居室,展示了他戎馬一生,為中國統一事業殫精竭慮的歷史史實。
施瑯,字尊侯,號琢公,出生於中國明朝末期的1621年。他自小拜師習武,喜歡鑽研戰陣兵法,1637年,17歲的施瑯加入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軍隊,智勇雙全的他迅速成長為鄭軍中最出色的將領。1662年,鄭成功打敗佔據中國台灣島長達38年的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台灣。此時的施瑯,已經順應時代進程,成為清朝政府駐泉州同安總兵。鄭成功病逝後,他的兒子鄭經踞守台灣,與清政府分庭對抗。施瑯將軍以過人的戰略眼光向清王朝建議平定台灣,鞏固中國南部疆土。對施瑯將軍傑出的軍事才能,廈門大學歷史系施偉青教授説:
“施瑯年輕的時候就熟讀兵書,而且他本身是從一個普通士兵開始,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名大將軍的,所以他既有軍事理論修養,又有武裝鬥爭的實踐,兩者的結合使他成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將領。”
1662年到1683年期間,清政府主動與鄭氏集團先後十六次和談,但都以失敗告終。在此後的13年間,施瑯連續四次上疏,力諫康熙皇帝統一台灣,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並授予“太子少保”,負責收復台灣。1683年農曆6月14,施瑯將軍統領一支由五百多艘戰船組成的強大水師,從福建東山島揚帆出海,開始了他平定台灣的征程。6月22日,憑藉嚴密的指揮和訓練有素的戰力,施瑯軍隊攻克了澎湖列島,從而打開了通往台灣島的門戶。澎湖一戰後,施瑯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踞守台灣的鄭氏集團見大勢已去,歸降清朝。寶島從此納入清政府統一管理。康熙皇帝為此加授施瑯為“靖海將軍”。中國著名清史專家、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説,施瑯將軍統一台灣的功績非常大。他説:
“施瑯將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清政府統一台灣前線的主要統帥,也是一個重要的決策人。他對統一台灣的功績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們將來清史裏邊必然要對他大書特書。”
平定台灣後,施瑯上書康熙皇帝,以親身閱歷,陳述台灣物産的豐富及其位置的重要性。康熙皇帝聽取施瑯的建後議,在台灣設置了一府三縣,正式重繪版圖。從此,中國東南部海防得到鞏固,台灣的土地迎來新一輪的開發熱潮。施瑯紀念館秘書長施青剛先生説,歷史上台灣的開發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就是明朝末年,鄭芝龍也是鄭成功的父親,在海上貿易以台灣作為一個基地,這是對台灣的第一次開發。第二次開發是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回台灣後的開發。第三次可以説是最大的開發時期,是施瑯對台灣的開發。”
施瑯將軍的卓越功績,不僅讓大陸人民景仰,也讓海峽對岸的台灣同胞所銘記。台灣台南縣的將軍鄉,就是因為施瑯將軍而得名。施瑯將軍平定台灣後,福建和廣東等地居民大量遷居台灣,他們不僅為台灣帶去了先進的生産資料和農耕技術,還引進了更多的資金,台灣由此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
聽眾朋友,您剛剛聽到就是福建省晉江高甲戲劇團新近排練的高甲戲《施瑯將軍》的片段,劇中生動地再現了施瑯將軍平定和開發台灣,推動台灣島內文明發展的歷史。在這濃濃的鄉音中,唱出的是海峽兩岸同胞對這位英雄深切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施瑯將軍畢生維護祖國海疆完整統一的心願,讓後人永遠銘記於心。
好,今天的《兩岸同心》就為您播送到這裡,再次感謝各位收聽,歡迎在下周同一時間繼續關注《兩岸同心》。
責編: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