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不辜負‘王選’這個名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7日 17:43 來源:新華社

  “本報從本期開始試用計算機——激光漢字照排膠版印刷,如無特殊情況,將於二月一日起正式使用這一先進技術。”

  1985年1月5日新華社機關報《前進報》上的一則《告讀者》,仿佛把我們拉回到20多年前那個激情滿懷的歲月——1984年初,國家經委安排在新華社進行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中間試驗,試排新華社內部出版的一報一刊——經過3個月的連續運行,共排印《新華社新聞稿》88期、《前進報》12期,共約1000多萬字。

  “這是從原理性樣機到實用性樣機的一個跨越,使大家增強了信心。”“中國激光照排之父”王選日前因病逝世,作為當年激光照排系統這一技術的“第一用戶”和攻關參與者,新華社幾位工作人員深情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歲月。

  “有一種理想化的追求”

  新華社通訊技術局的尤繼林曾經和王選在一起工作8年。

  59歲的他深情地回憶起往事——1974年8月,為解決漢字進入計算機的難題,國家批准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立項,即“748”工程(包括漢字精密照排、漢字情報檢索、漢字通信三個子項目),由當時的四機部&&成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成員單位包括機械工業部、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中國科學院和新華社等。“經過系統論證,決定選用北京大學王選同志的漢字字模信息的壓縮還原方法,選定北大為計算機激光照排系統的研究開發單位,新華社為系統的第一用戶,形成了科研、生産、使用三結合的模式。”

  “當時做漢字照排的不止一家。王選説服大家的理由,是他研究的系統可以解決幾個關鍵問題,一是當時漢字的信息量是海量,而計算機當時的存儲量少,最多只有二三十兆。二是可以實現計算機排版。還有,是字形壓縮後看不出毛刺等。”尤繼林説,“1975年,我第一次見到王選。那時王選還在病假中,一直髮低燒,但他迅速投入到‘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項目研究中。”

  1976年秋,尤繼林參與了王選領導的攻關小組,是新華社最早派去的5個人之一——3個負責硬體,2個負責軟體,尤繼林負責硬體。

  “王選對工作精益求精,作風嚴謹,有一種理想化的追求。”尤繼林回憶説,“幾乎系統的每一條程序都是他親自設計的。當我們做出第一套黑體字時,他認為黑體字的‘橫’好像不太好看,有點僵硬。他問大家是不是可以研究出更好看的圖形?後來,在他的堅持和指導下,字形進行了調整,才變得更加美觀。”

  “我的論文和微程序漢字點陣生成器有關,就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從總體思路到具體細節都有指導。”尤繼林説,王選一向關心人才,注重培養人才,經常親自指導科研人員。“他是一個天才的發明家,不應該走這麼早呀。”

  “這是激光照排的起點”

  “這張報紙具有歷史意義,它是激光照排在中國的一個起點。”作為報版軟體的負責人,新華社通訊技術局54歲的工程師王增抗至今珍存着20多年前,也就是1985年1月5日《前進報》報樣的翻拍照片。

  得知王選逝世,王增抗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王選老師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當年‘748’工程會戰時與王選夫婦工作的情景歷歷在目。”

  1977年初,剛從北大計算機系進修畢業的王增抗,作為新華社選派的第一批軟體技術人員,到北大投入“748”工程會戰。幾次會議研討後,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教授把報版系統排版軟體的研製開發任務交給了王增抗,讓這個剛出校門、26歲的年輕人非常興奮。

  “他們敢於對年輕人委以重任,讓我放手去幹,而且非常尊重我的意見。在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途徑時,他們支持我提出的建議。這種支持和信任,對我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動力,使我信心倍增,幹勁十足。”

  在王選夫婦直接的指導、幫助和嚴格要求下,王增抗完成了“一型機”“二型機”排版軟體的研製。“1984年初,在新華社進行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中間試驗——試排新華社《前進報》和《新華社新聞稿》時,為了共同的事業,王選夫婦拖着病體,堅持奮鬥在試驗現場。”王增抗説,試驗中系統軟體和硬體特別是激光照排機出現了許多問題和故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解決。

  “一型機軟體聯調期間,工作非常緊張,常加夜班。王選老師為使我能得到休息,千方百計在北大西門教員宿舍給我調劑到了一套房間,使我夜晚工作完後可以休息。”王增抗説,“當時年輕,不知道在當時房源那麼緊張的情況下,王選老師為找到這間住房是多麼不容易。”

  “他不是簡單沿用或照搬先進技術,而是洋為中用,勇於超越,敢於創新。”王增抗説,王選始終瞄準世界技術前沿,要求科研有很高的起點。

  “不辜負王選這個名字”

  “我第一次見到王選,是1975年11月,至今已經共事十年,相識交往30年。”新華社原黨組成員、通訊技術局原局長孫寶傳説。

  “他在技術上很敏感。當時‘748’工程實際上面臨兩種方案的選擇,一種是二代機(機械照排),一種是四代機(激光照排)。他提出的四代機方案符合技術發展方向。”孫寶傳認為,“敢於創新,勇於創新,是王選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日本等國家也是二代機用得多。王選作為技術領頭人是超前的——不跟着外國人走,自己創新,自主創新,這是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如果跟在日本人後面走,就不會有今天這個局面。”

  1979年,我國已經改革開放,國外同類産品開始涌入,企圖佔領我國十分誘人的照排機市場,一些單位打算引進、甚至用國外的機器出了樣書。“這對研製單位和用戶造成了很大壓力。”孫寶傳説,北大等單位加緊原理樣機的研製,使先進設計思想儘快變為現實。

  “第二條,一項好技術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甘於寂寞,敢於堅持。激光照排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才成功,歷經了十多年。新華社也和王選整整合作了十年。”孫寶傳説,“事實證明,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科研、生産和使用三結合,也是一條好的經驗。今天儘管是市場經濟了,也應該堅持和發揚這一條。”

  “第三條,光是技術不行,還要搞市場。一個好技術必須和市場結合,變成生産力才能有生命力。正是在王選的帶領下,才有了方正、華光等公司。王選這一點,在當時的知識分子身上是難能可貴的。”

  作為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前理事長,孫寶傳介紹,經過王選本人同意,有關部門批准,聯合會原來設立的科技獎在2005年更名為“王選新聞科技獎”,旨在激勵我國數十萬新聞技術工作者發明和創造更好的傳媒科技,推動我國新聞信息化建設。“傳媒科技領域現在也涌現出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中央電視臺數字電視加密系統、衛星廣播電視監測系統、新一代報業數字資産管理系統等一批優秀科技成果。”

  “我們今後一定繼續努力,不辜負‘王選’這個名字。”孫寶傳説,“最近,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今天我們悼念王選,更重要的就是要發揚他自強不息、敢於創新的精神,加快科技進步,增強國家實力。”(新華社記者李斌、呂諾、隋笑飛)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