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選被人們譽為“當代畢昇”。他研製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引發了我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一場技術革命。他主持開發的華光和方正電子出版系統,佔據國內99%的報業市場和90%的書刊(黑白)出版業市場,以及海外80%的華文報業市場,並打入日本、韓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跨領域研究,跨越式發展
1958年,王選教授從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畢業並留校在無線電係當了助教。在此後的3年裏,王選一直在計算機硬體第一線上跌打滾爬。然而,1961年他卻對自己的研究領域作了重大的調整,以他的話來説,是“從硬體轉向軟體,但不放棄硬體,而是從事軟硬體相結合的研究,以探討軟體對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影響”。
當問及調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時,王選説:“當時我閱讀了國外許多文獻,50年代國外有名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我讚嘆不已,同時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只能欣賞別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創新思想?我試圖尋找創造的源泉,即那些創新構思的背景,逐步領悟到程序和應用對硬體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軟體,才算真正懂得計算機。後來的實踐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軟硬體兩方面的知識和實踐是我能夠承擔激光照排系統研製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選擇使我深切地體會到,跨領域研究是取得創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論發明者維納説的那樣:“在已經建立起來的學科之間的無人空白區上去耕耘,最能取得豐碩成果。”
1974年8月,我國制定了國家重點項目“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簡稱“748工程”)。北京大學從1975年開始從事其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究工作,王選作為技術負責人領導這一科研項目。他在調研了國際技術發展方向後於1976年做出決策: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系統、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系統,直接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採取跨越式發展的技術路線。
對於這一創造性想法,王選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經過對國內外狀況細緻的調查分析,他堅信數字式存儲(第四代機)將是代表技術發展的方向。科學研究有時可以採取這種迂迴策略,用創新的設計,繞過按常規方式發展會遇到的巨大困難,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往往能夠走出一條事半功倍的捷徑。
淡泊名利,獻身科學
王選常説,科學研究本身帶來的愉快是最大的報酬,是一種高級享受。幾十年來,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科學事業。
1975年王選開始研究激光照排時,正病休在家。為了解國外的研究狀況和發展動向,他常拖着病體到中國科技情報所查閱資料。當時條件很艱苦,沒有項目經費。王選常為節省5分錢的公交車費,提前一站下車;為節省複印費,許多資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後長達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選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
但王選從來沒有埋怨過生活,他深知科研的樂趣在哪。他十分推崇這樣一句話:“獻身於科學研究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活法,必然會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樂趣,但也會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樂趣。”幾十年的科研攻關,有三件事讓王選教授興奮不已:一是在攻克技術難關時,冥思苦想,幾週睡不好覺,忽然一天半夜靈機一動,想出絕招,使問題迎刃而解。這種愉快和享受是難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廣泛採用,這種成就感是金錢所買不來的,是最大的酬報。三是發現年輕的傑出人才並委之以重任。
扶植新秀,樂為人梯
1993年,56歲的王選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退出科研第一線,全力扶持年輕人。他説:“今後看我貢獻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個年輕人。”
有些人開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歲的老人在一線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選是不是想“見好就收”?但王選心裏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識到並非每個領域的科學研究都歡迎年長者。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年輕人具有明顯的優勢。他説自己的兩次創造高峰———1964年從事軟硬體研究和1975年研製激光照排項目,分別只有27歲和38歲。
慧眼金睛,識千里良駒。在王選教授培養下,一批敢於創新、勇於拼搏的青年科學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國(36歲)、陽振坤(28歲)、湯熾(28歲)三位年輕人擔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國主持完成了第一個中文彩色報紙編排系統,湯熾提出並主持實現了採用面向對象技術的新一代排版軟體;而陽振坤博士也領導完成了由我國獨立研製的Post Script Lever2照排系統。王選教授傑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他們正在為我國的計算機信息處理事業奉獻着青春和才智。(記者 王光榮)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