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4日 10:51 來源:
![]() | |
昨天上午11時許,被譽為“當代畢昇”的兩院院士、北大教授王選病逝。范繼文攝 |
“只要你讀過書、看過報,你就要感謝他,就像你每天用到電燈要感謝愛迪生一樣。”昨天下午,一位網友在北大未名論壇留言。
2月13日上午11時許,被譽為“當代畢昇”的兩院院士、北大教授王選病逝。
消息在網絡播發後,網民紛紛哀悼。與此同時,王選去世的消息也在“民間”迅速傳播。
王選是傑出的計算機學家、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讓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而王選本人被稱為“當代畢昇”。
各方悼念
■北大
連夜搭起靈堂
![]() | |
北大師生連夜搭建靈堂。范繼文 攝 |
昨天中午,新華社發快訊:王選病逝。消息很快在新華網、搜狐、新浪等網站播發。
下午,北京大學正式對外發佈訃告,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選,因病醫治無效,於2006年2月13日上午11點零3分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70歲。
隨後,北京大學成立了以許智宏校長為主任的治喪辦公室。昨天晚上,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紀念大廳連夜搭起了靈堂,供師生員工弔唁。校內悼念活動從今天正式開始。
北大新聞網昨天開設了王選院士網上紀念館,貼有王選的遺像、生平簡歷、學術成就等介紹,人們可在頁面上留言悼念和緬懷。到昨晚10時左右,已有近16000人閱讀,200多人回復。
“只要你讀過書、看過報,你就要感謝他,就像你每天用到電燈要感謝愛迪生一樣。”一位網友的留言。
“捷報傳時英雄逝,多少男兒恨斷腸!先生千古!”一位網友留下哀傷。
更多的人用“您走好”三個字代表了千言萬語。
北大還沒開學,記者在校內隨機採訪了幾位學生,學生們都表示已得知了王選逝世的消息,對於他的離去,感到惋惜和悲痛。
■方正
“永遠的精神領袖”
王選的去世對於方正集團來説是個不小的打擊。
昨天下午2時許記者致電北大方正集團某高層,他表示他在第一時間知道王選去世,他本人剛剛從醫院離開。他在接聽電話時聲音沉重,他表示現在這種情況下不好説什麼,晚些時候方正會有官方聲明發出。
昨晚8時40分,王選一手創辦的方正集團向員工發出“光大王選的自主創新精神”的號召,稱王選為“方正永遠的精神領袖”。
方正集團表示,王選老師逝世,全體員工十分痛心與惋惜,大家正在組織各種緬懷和追思活動。同時表示,要求全體員工以方正集團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的王選老師為榜樣,學習他的自主創新精神和無私的崇高品格。
方正集團表示,王選是中國高科技企業一面旗幟的方正集團的奠基人與貢獻者,沒有王選及其激光照排技術就沒有方正集團,更沒有方正集團的今天。
至今,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佔領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而且,方正的日文照排技術已佔據日本報刊1/3的市場,真正實現中國自主知識産權技術的國際化。
先生其人
一直騎自行車上班
“王選走了?我幾個月前還見過他,當時看上去身體不錯呢。”北大電子係教授金東瀚昨天聽到王選病逝的消息後,大吃一驚。
兩位老人不僅是大學同級的校友,而且金東瀚的妻子和王選妻子是師生關係,來往較密切。金東瀚教授在講起王選時,總是忍不住念叨“他真的走了?”
據金教授介紹,1958年,他和王選同時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來同時在北京大學任教。
在金東瀚的印象裏,王選雖然名氣和財富都超過常人,但一直特別節儉、特別謙虛。他舉了三例:1997、1998年的時候,王選完全可以住進新建的140多平方米的教授樓,但他一直都沒住,表示對現有的住房條件已經很滿足了,依然和妻子住在80多平方米的老樓裏。王選是方正集團的領導,集團也很早就給他配了車,但是他一直是騎自行車上班。王選的衣着總是很普通,平時見了同事、同學和朋友沒有一點架子,總是熱情地打招呼。
病床上讀學生論文
潘愛民是王選帶過的博士生,現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工作。對王選的去世,他説感到很突然、很悲傷。
潘愛民説他2000年進入方正研究院跟隨王選老師攻讀博士,當時王選身體狀況已不是很好,但他每天都堅持在校園裏打太極拳。後來潘愛民因病住院半年,回到學校後,王選老師每次見到他都會問:“最近睡覺好嗎?”他還以自己為例鼓勵潘愛民要堅持鍛煉。為了讓潘愛民能在更舒適的環境裏養病,王選還託人為他在校內找了一間單身宿舍。
2003年,潘愛民要畢業,此時王選病情加重,他躺在病床上看完了潘愛民長達100頁的畢業論文,又在5天內給他提出了修改意見。“對於一個病人,那是相當辛苦的。”潘愛民至今不能忘懷。
先生雋語
“上電視説明科學生涯快結束了”
在王選身邊工作過的秘書從女士回憶説,一些院士見到王選院士時,經常會説,前兩天在電視上又看見他露面了。可是王選回答説,你什麼時候看到一個真正有才能、正在創造高峰的科學家頻繁在電視上露臉?上電視説明我的科學生涯快要結束了,只能在電視上露露臉了,一個處在創造高峰期的科學家是沒有時間頻繁上電視露臉的。
“名人是過時的人”
王選院士説,像自己這樣的名人老了就被稱為王老,要是一個普通人老了就被叫做老王。其實名人和普通人不應該有什麼區別,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態,知道自己是一個過時的人。別人尊重你,無非是自己過去有點貢獻,僅此而已。
“現在靠虛名過日子”
曾經採訪過王選的《科學時報》記者易蓉蓉回憶,王選去年接受她採訪時説,自己38歲的時候,在電腦照排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處在最前沿,但是是無名小卒,説話沒有分量;1995年自己58歲的時候,當選中國兩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但已離開了具體設計一線;今年自己68歲,雖然3年前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離學科前沿更遠了,現在靠虛名過日子。
“當代畢昇”王選
從“硬”到“軟”的選擇1937年2月,王選出生於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王守其在一家國際貿易公司做會計師,母親周邈清出身書香門第。
1954年,王選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師從江澤涵、程民德、丁石孫等一批著名學者。1956年分專業,王選選擇了新興學科計算數學專業。
大學畢業後,王選留校在無線電係當助教。通過閱讀國外文獻,他認識到只有同時掌握硬體設計和程序與應用,才能産生創新。1961年,他決定從硬體轉向軟體,但不放棄硬體,從事軟硬體相結合的研究,以探討軟體對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影響。
“光與電”的革命1974年8月,原國家計委批准設立“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史稱“748”工程。該工程有三個子項目,北大參加了其中“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製,王選是技術總負責人,主持研究工作。之後,王選領導的科研團隊先後研製出華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統,並最終形成成熟商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從1987年開始,國産激光照排系統走向市場並得以迅速推廣。到1993年,國內99%的報社和95%以上的書刊印刷廠採用了國産系統,報業和印刷業掀起了一場“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技術革命。
“頂天立地”的方正1995年7月,北大計算機研究所與北大方正共同成立方正技術研究院,由王選任院長,樹立了“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頂天”就是不斷追求技術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廣、服務。同年,王選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5年12月,方正在香港以紅籌股的形式成功上市。
科技界的“華山之巔”因貢獻突出,王選獲過很多國內國際的科技大獎。其中,2001年國家科技獎勵評選中,王選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贏得了我國科學技術界最高榮譽,江澤民親自為王選頒發了獲獎證書。
王選曾任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記者 肖鋒 王京 郭鯤)
《京華時報》(2006年2月14日第A03版)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