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科技規劃,離百姓有多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3日 12:24 來源:新華社

  “為什麼不提‘以人為本’?”剛剛頒佈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制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16字指導原則,沒有以人為本,不少人産生了這樣的疑問。

  “‘以人為本’是規劃的應有之義。”科技部部長、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辦公室主任徐冠華説,以人為本是整個國家的施政理念,雖然規劃的指導方針沒有提以人為本,但全文都貫穿着這一理念。

  健康奔小康

  從上世紀50年代制定的“12年規劃”開始,我國歷史上曾經制定過7次科技發展規劃。和歷次規劃相比,這次規劃更加注重以人為本。

  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統籌考慮到項目安排,通覽《綱要》全篇,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光輝。中國科技正走出“象牙之塔”,變得越來越有人情味,和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密切。

  “這是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説,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必然更加關注健康、安全,關注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百姓的需求,就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這些都成為科技發展的推動力。

  “提供健康保障”“發展以健康食品為主導的農産品加工業”“環保和健康功能的綠色材料”“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綱要》中屢屢出現的這些詞句勾勒出“人人享有健康”的未來圖景。換句話説,你的健康是家人的願望,也是國家的希冀。

  越來越多的人口、越來越多的人患上重大疾病……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此,《綱要》進行了具體部署,我國科研工作者將在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研發等方面“優先”展開攻關,集中精兵強將進行研究。

  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製取得突破……這成為《綱要》制定的未來15年科技發展八大目標之一。

  15年後,我國在人口安全、醫療衞生、健康産業等基礎薄弱領域面貌將為之改觀:控制重大出生缺陷及生殖健康相關的重大疾病;艾滋病等傳染病要達到控制水平;新生兒乙肝的感染率接近於零;心腦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農村85%以上的人口得到醫療保健服務。

  安全受保障

  礦難頻發、颱風頻襲、食品安全事故屢屢發生……權威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由公共安全問題造成人員大量傷亡,造成的經濟損失約6500億元。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為何如此讓人提心吊膽?安全難道是一種不該有的奢望?

  隨着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及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每前進一步都會對公共安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為此,《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提高早期發現與防範能力;要增強應急救護綜合能力,加快公共安全裝備現代化。

  礦井瓦斯預警和防控技術、食物污染防控智慧化技術、重大工業事故防控與救援技術、國家一體化公共安全應急決策指揮平臺集成技術……通過對食品安全、生産安全、防災減災、核安全、社會安全等領域一系列共性技術的具體部署,《綱要》試圖為人們構築起一道由科技組成的“安全墻”。

  “事關無數人生命財産安全的公共安全保障,將從傳統經驗型向現代高科技型轉變。”公共安全科技問題專家范維唐説,《綱要》的實施,將促進公共安全技術開發及産業鏈的形成,為社會提供有效的公共安全保障。

  城市新生態

  中國人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城市?垃圾圍城、水資源短缺、房價過高還不節能,這些是大部分城市的現狀。專家預測,2020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7%,將有8.3億人生活在城市,就業、資源、環境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面臨着巨大的壓力。

  這些問題都在《綱要》中得到了“反應”。

  ──針對建築節能,我國將大力發展綠色建築設計技術、建築節能技術與設備、可再生能源裝置與建築一體化應用技術等。

  ──針對室內污染,我國將重點研究開發室內污染物監測與凈化技術。

  ──針對垃圾圍城,我國將重點研發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城市與城鎮群污染防控技術。

  ──針對水資源短缺,我國將重點研究城市水循環利用技術與設備。

  生態居住區智慧化管理技術、居住區最小排放集成技術……一系列嶄新概念,讓人們看到了以科技突破城鎮化“瓶頸”的曙光。

  交通更便捷

  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世界首位,全國大城市普遍陷入交通困境……觸目驚心的交通現狀嚴重影響着社會生活秩序,成為社會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3億輛,如不採取有效措施,交通擁堵問題將更加突出。

  《綱要》就此提出,要以提供順暢、便捷的人性化交通運輸服務為核心,發展綜合交通運輸。提高飛機、汽車、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等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交通運輸向節能、環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發展。

  參與規劃的專家們描述了15年後我國交通運輸的圖景:在城市內,客流“想走就走”,50分鐘內到達;物流“隨叫隨到”,2小時送貨。在城際間,客流“公交化”,2小時左右到達;物流“當天到貨”,12小時送達……我國萬車死亡人數將比目前下降70%以上,航空運輸重大事故率在目前的基礎上下降80%。

  更快、更好、更乾淨……高速軌道交通系統、新能源汽車、高效運輸技術和裝備等的研製,使人們有理由相信“三更”將變為現實,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享受到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高速交通系統帶來的便利快捷和安全舒適。

  視聽娛樂:以人為中心

  視聽娛樂是人們的重要精神享受。我國將重點開發面向文化娛樂消費市場和廣播電視事業,以視、音頻信息服務為主體的數字媒體內容處理關鍵技術,發展高清晰度大屏幕顯示産品等。

  信息技術是最有帶動性的高技術領域。我國信息技術將繼續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適計算和智慧化等主要方向發展。中國人口眾多,“低成本”正是從最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角度出發提出的新概念。“以人為中心”的智慧信息處理和控制技術也將成為未來15年研發重點。科學家們的科研目標將向更便利、更加智慧的方向發展。

  計算機是高技術産品,但人們怎樣用起來更方便?個性化人機交互界面技術、自組織智慧系統等都成為未來我國科學家重點研究的技術。

  科技創新,以人為本,《綱要》專門以一章的篇幅就“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了部署。對核心技術領域的高級專家要實行特殊政策;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科技人才……一系列新提法、新要求,都意味着對人的進一步重視。正如“科技春天”釋放了人們的能量一樣,新規劃、新政策的出臺,也必將激發人們更多的智慧和潛能,一個人盡其能、人盡其才的新時期就要到來。

  “4萬多字的《綱要》,還需要人們去落實。如果能夠得到認真貫徹,必然深刻地影響經濟結構的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必然惠及百姓,惠及全社會。”徐冠華説。(新華社記者李斌、邱紅傑、鄒聲文)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