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08日 18:05 來源:新華社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期間,當自主創新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時,有一種反差更加發人深省、催人反思──
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舉世公認──我們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時至今日,我國每年都會有中學生摘得多個學科的奧賽金獎。
但是,我們也必須面對這樣尷尬的現實──自近代以來,在影響人類社會的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中,難得看見中國人的身影,每年都有人為中國本土沒有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扼腕痛惜,為産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而痛聲疾呼。
創造的火花緣何熄滅?如何點燃每一個人的創造激情、培育整個社會的創新精神?這些,都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功利思想何時遠離科學精神?
“發明創造並非出自功利的目的,不是為國爭光,不是多拿獎金,而是源於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一種忘我的投入,源於孜孜不倦、執著追求的科學精神。”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楊東平教授説,“可是目前一些現象表明,功利思想經常會玷污科學精神。”
楊東平説,相當數量的大學生不喜歡所學專業,他們的選擇往往是迫於家庭、社會、輿論等方面壓力。“有些人在十八九歲時,對自己的職業方向不了解,但隨着逐漸成熟會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然而在大學裏調換專業會面臨許多困難。”
“現在學校之間實力的比拼看論文,教師職稱評定靠論文發表的規格和數量,這樣一種‘大躍進’似的風氣怎麼可能讓教師安下心來好好搞教學?教出來的本科生、研究生又怎麼能夠迎接自主創新的挑戰?”北京師範大學一名教授憂心忡忡地説。
“我的導師現在帶了100多個研究生,而且他還要搞科研,還要管理自己的公司,我真想像不出他有多麼旺盛的精力。”北京某高校無線通信專業碩士研究生小梁説,“同學中也有不好好讀書的,主要精力用在打工賺錢上。”
“我的許多研究生同學因為想出國,往往會選擇一個有把握的專業。但出去以後,馬上就會換成好找工作的專業,即使沒換成,畢業後也會從事其他行業。”現在一家外企工作的沈先生告訴記者,“他們不喜歡本專業,怎麼會把主要精力用來鑽研專業上的問題呢?”
科研管理能否走出“行政化”“簡單化”的誤區?
説起我國現行的科研管理體制,一位原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後應聘回國擔任某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的學者感到十分無奈:“我回國快一年了,科研上沒有做出什麼成果,因為雜事太多。不到一年,我就向上面打了幾十個各種各樣的報告。”
同樣的話題,也讓北京大學一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感觸良多:“我大半時間都用來跑項目、弄經費了,雖然自己也覺得這樣不行,但身不由己。”
其實,兩位科學家面臨的是同樣的困擾:科研管理“行政化”傾向。
“特別是在科研項目管理中,經常是一項研究計劃剛剛開始,經費都可能沒有到位,上面就要來搞檢查、聽彙報。其實就大多數科學家來説,只要有科研條件,都會拼命幹活的。科研管理部門應該改變這種‘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北京大學這位教授説。
此外,科研管理上簡單的“量化”管理方式也受到質疑。以科研論文為例,雖然我國的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已進入前5位,但論文質量卻不容樂觀:1993年至2003年,世界各學科領域按照作者統計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中,前20名沒有中國學者,前100名僅有2人,前1000名僅有14人。
“過分強調發表論文的數量,致使相當多的科技人員急功近利,避開挑戰性強的課題,選擇容易的東西研究,不作長遠打算。”著名人才問題專家王通訊説。
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沈群紅指出,現有的企業評價往往比較強調各項直接經濟指標,而對企業新産品的技術含量、市場佔有率及其成長性等很少關心。“建議有關方面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績效的重要評價因素,進而促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研發。”
誰來為孩子的創造力松綁?
揮之不去的應試教育之風,使無數孩子的童年遠離了快樂。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的學前教育小學化,過分強調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的‘具體收穫’。”北京師範大學一位學前教育專家説,“本來是快樂的學習、玩耍,卻變成了許多孩子痛苦記憶的開始。”
“當然也有一些幼兒園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但不幸的是,上小學以後,這些孩子多半還得面對分數至上的教育方式,他們的‘學習成績’可能還不如‘應試型’幼兒園上來的孩子好。”這位專家指出,“學前教育與中小學教育脫節,使學前教育面臨很大的困擾。”
作為學生家長,於玲女士對應試教育模式感觸頗深:“目前的教育模式束縛了孩子創造力的發揮。孩子從小參加各類考試,就知道有一個正確答案,卻沒有學會如何去發現學習的樂趣、探索的樂趣。”
在於玲看來,扼殺學生創造力的一個突出例子是高考作文。“寫作文本來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但目前的作文訓練卻讓人覺得很沒勁:老師按照一定的套路進行應試訓練,甚至還讓學生背誦好多範文,以便考試時‘照葫蘆畫瓢’。”
“不僅中小學教育階段如此,就是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也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以我所在的醫學專業為例,學生課程多、考試壓力大,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搞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邵建永説。
“只要全社會的眼睛還是盯着孩子的考試成績,盯着名牌大學,以素質教育之名行應試教育之實,那麼,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就只能是一個遙遙無期的目標。”一位在基層從事中小學教育管理工作20多年的老校長説。(完)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