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1日 11:52 來源:新華社
(一)
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秉承十六大精神,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這是一條清晰的紅線。
科學發展觀賦予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不僅進一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要發展的問題,而且富有創造性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發展、發展什麼等重大問題,從而豐富、創新和完善了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兩年來,放眼祖國各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熱潮在涌動,合力在形成,億萬人民建設美好生活的奮鬥激情和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兩年來的建設和發展實踐堅定了一個信念: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二)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是《論語?鄉黨》中的一段。
與中國“人本”傳統一脈相承,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冷溶説:“科學發展觀開宗明義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揭示了這一發展觀的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價值觀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本色。”
在偏僻山區,在困難國企,在遇難礦工的家裏,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
改革和完善信訪制度,全國公安“大接訪”,提高“低保”保障金,解救在海外被綁架的人質,追討拖欠的農民工工資;
海棠、麥莎、達維、龍王……雖然今年災害較之往年頻繁且嚴重,但由於防汛抗旱應急機制的啟動,全國因災死亡人數比歷年平均少了一半以上;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以人為本的自覺實踐。
2004年和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目光都聚焦在解決“三農”問題上。一系列扶持農業的政策措施引領9億農民奪取豐收,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586元,實際增長第一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
從實踐中得出的經驗彌足珍貴: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三)
許多人用“不平凡”三個字評價過去兩年間中國經濟的發展。
這種評價緣于“宏觀調控”。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面臨著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經濟發展還不平衡;城鄉、地區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和技術瓶頸制約日益突出……
自2003年起,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按照“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實效”的原則,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
建立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嚴把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穩定住房價格,改善房地産結構;控制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等行業過度投資……
這種組合經濟、法律和行政的手段,閃爍科學發展思維的調控,正將國民經濟導入科學的發展軌道,經濟發展過熱的局面得到初步改變,糧食生産出現重要轉機,房價趨於平穩,低水平重復建設正在被遏制……
“我國新一輪高速增長暴露的一些突出問題和宏觀調控的現實告訴我們,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既快又好的發展。”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説。
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改進調控方式,提高調控水平,保證了國民經濟總體運行平穩,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四)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2005年,節約之風吹遍神州。中央國家機關率先垂范,各級政府紛紛出臺倡導節約的政策措施,人民群眾積極響應節能號召……節約型社會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侯雲春説:“當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係,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科學的政績導向逐步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的領導幹部努力轉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局部利益、眼前發展的政績觀,把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追求的目標。從今年初,國家環保總局在部分省區市開始了“綠色GDP”試點工作。中組部在四川、浙江、內蒙古進行新的綜合性政績考核試點時納入了環保指標。
“循環經濟”這個頗為生疏的詞語,已經為今天的中國老百姓所熟悉。遼寧省各市均制定了發展循環經濟規劃,貴陽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循環經濟法規,循環經濟在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迅速展開。
(五)
東部率先、中部崛起、東北振興、西部開發,全國一盤棋,形成東、中、西部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格局,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根據各地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提出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
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東部經濟三大板塊,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東中西互動、相互促進的區域經濟迎來新一輪“雁陣起飛”。
東部地區反思過去、審視現在、規劃未來,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五個統籌”,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不斷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路子,保持健康發展的好勢頭。
中部地區則加快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技術水準,創造自主品牌,實現跨越式發展。
東北振興戰略正成為推動東北發展的強大動力。東北地區的幹部群眾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打好基礎、紮實推進,依靠創新體制機制實現東北振興。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60多項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生態等工程在西部相繼開工,一大批已建成的項目開始發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區域經濟在未來20年將為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新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欠發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鋼明説。
(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又一重要任務。“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條基本特徵,既描繪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藍圖,又提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和根本保證,同時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表示。
李家垅村,湖南北部一個閉塞的農業村,長期貧窮使“好男不耕七分地,好女不嫁李家郎”一度流傳甚廣。總是喜歡在新建的水泥村道上溜達的李義成老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臟水坑、臭垃圾沒了,封建迷信、賭博打架少了,新建的房子漂亮整齊了。村支部書記李牛根説,村裏頭的所有變化都得益於和諧新農村建設的開展。
湘北一隅和諧共建釋放的巨大能量,折射出華夏發展的壯美前程。
修憲保護私有財産,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活力;依法行政快速推進;完善土地徵用制度,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廣建社會保障網,努力營造公平公正……這些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前所未有地得到重視。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不僅要求做到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更要做到社會更加和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任重道遠,前景光明。
(七)
放眼古老的國土,每一塊最為活躍、每一塊最富生機、每一塊最有成效的地方,無不閃爍著科學發展觀的光芒,無不印證著這一指導思想的正確。
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期間,將是我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重要時期,是改革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新的歷史任務要求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科學發展的思想必將引領中國闊步前行。(新華社記者 沈路濤、田雨、李江泓)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