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歐洲“中國科技熱”尋蹤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9日 17:41 來源:新華社

  “中國的活力與技術實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過去中國與歐洲在科技合作方面太瑣碎,需要加強重量級合作。”法國前科技部長克洛迪?艾涅爾女士曾對新華社記者這樣説。

  幾年前,艾涅爾參觀了中國上海和北京的科研院所,中國年輕科學家的活力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認為,中國是一個充滿經濟和科技發展潛力的國家。

  與艾涅爾有同感的還有歐洲航天局局長多爾丹。他説,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獨立將人送入太空的國家,這表明它的許多技術已非常可靠。中國的成功使他更加樂觀,因為這為歐中探討新的太空合作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除了行政機構負責人對中國技術實力的重新認識外,歐洲媒體對中國科技創新的好奇也難以掩飾。“中國企業為採用第三代移動通信(3G)技術標準TD-SCDMA做好準備了麼?”在今年2月份法國戛納舉行的中國中興公司與法國阿爾卡特公司就3G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聞發佈會上,歐洲記者爭相提出類似的問題。由中國提出並由中國企業主導開發的這項3G國際標準無疑是他們的興奮點。歐洲記者們對中國技術標準的強烈興趣,為歐洲的“中國科技熱”作了最好的注腳。


  歐洲科學院院士格利博達在解讀歐洲的“中國科技熱”時對記者表示,高層次競爭是專利和標準的競爭,這就涉及“創造”層面而不僅僅停留在“製造”層面。無論是“神舟”號還是逐漸成熟的中國3G標準,都是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成果,這兩件事推動人們由過去對廉價的“中國製造”的印象轉變為對“中國創造”的認識。

  格利博達指出,中國的科技進步有着深厚的基礎。中國現有80萬科研人員,人數比日本還多;每年有60萬工程類人才大學畢業,理工類畢業生更是達到上百萬,這一數字遠多於美國。這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的腦力資源支持。

  中國的創新是否會讓歐洲人感到憂慮?格利博達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新的技術帶來的是進步,人們是不會拒絕進步的。正是中國在科技自主創新實力上的提高,使歐洲人有了和中國展開更多合作的願望。”

  格利博達的話似乎早已被許多事實所證明。由於中國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許多國際大企業都尋求與中國開展戰略合作,如西門子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加拿大北電網絡與中國普天集團進行戰略合作等等。

  法國《論壇報》9月份用大幅版面報道中國的科技進步,並指出幾乎所有的國際高技術公司都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這為中國留住了大量人才,而中國人才素質和技術實力的提升又使國際大公司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入。瑞士著名的手機軟體商愛莫特公司公關部主任提姆對記者説,該公司與中國企業合作在成都設立研發中心。事實上,“中國創造”並非意味着完全獨立設計,依託自主核心技術和中國市場,與外方互補性合作,同樣是中國技術走向國際的最好途徑。雙方是“共贏”的。

  有作為才有地位。中國科技界的努力拼搏終於贏得了與歐洲的廣泛科技合作,並掀起了“中國科技熱”,而這種合作反過來又進一步提升中國的科技水平。格利博達套用一句中國俗話説:何樂而不為?(新華社記者 楊駿)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