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琉璃瓦
皇城金瓦

600年前的一天,哥倫布乘著大船徐徐起航,去尋找傳説中遍地流淌著黃金的東方之城。那座西方人夢想中的城池就是中國的紫禁城。然而,讓紫禁城光彩流動的並非黃金,而是閃耀著金色光澤的琉璃瓦。

瓦片,原本色澤灰黑無光,然而,紫禁城的琉璃瓦表面光潤如鏡,這種瓦叫琉璃瓦,這種瓦成為中國帝王之家的專屬用品,也成為中國建築的象徵。
尋訪故窯

在北京和平門外,有一處叫做琉璃廠的地方,相傳曾經是當年燒制琉璃的官窯,在這裡,至今仍然能夠找到這樣的衚同:沙土圓正是當年燒窯堆放沙土的地方。這裡曾經的名字叫“海王村”,元朝時,朝廷為修造宮殿,在城郊海王村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更名為“琉璃廠”,沿用至今。如今,這裡已成為北京一條古樸、典雅的街道,聚集著眾多古舊書籍、文玩古董商店,昔日的琉璃窯早已不見蹤跡。
素窯色窯

在古老的琉璃官窯廠內,細心的人會發現,這裡的琉璃窯是成對出現的,因為,一塊色澤美麗的琉璃瓦,必須經過兩座窯爐的煅燒方可製成。

琉璃的製作工藝是採用兩次燒成的方式,第一次將制好的黑色瓦坯燒成潔白的素坯,第二次則是為素坯施釉後燒成色彩繽紛的琉璃瓦。上釉的素坯經過窯火的洗禮,火溫稍有差異,出窯的琉璃瓦便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昂貴之瓦

中國古代的君王希望王宮如同皇朝能夠流傳韆鞦萬載,於是對琉璃瓦的製造要求極為苛刻。當年這些琉璃瓦的背面不僅僅留下了製作工匠的名字,也決定著那些留下名字工匠的身家性命。因此,紫禁城的琉璃瓦能夠堅固精緻,歷百年不破。琉璃渠村出産優質的煤頁巖,這裡的村民精於琉璃工藝,自元代始,朝廷就在琉璃渠村設立官窯,專門燒制宮廷用的琉璃瓦。一塊瓦,要經過十六道工序,花49天方可製成,燒制琉璃瓦的造價昂貴,有“一片瓦、一兩銀”的説法。
君瓦民瓦

智化寺是北京現存唯一的明代廟宇,它的屋頂上覆蓋著黑色的琉璃瓦,這裡曾經是明朝宦官王振的家廟,王振為了使用琉璃而不被發現,選用了黑色的琉璃瓦,遠遠望去,與普通的瓦片差別不大。防水性和穩定性使琉璃瓦成為理想的建築材料,琉璃高昂的造價又使得它誕生以來就僅限于重要的建築使用,成為既有財力又有權勢的皇室首選之物。在千年的漫長歲月裏,皇室逐漸壟斷了琉璃的使用權,《大清會典》中更以法律的形式將其納入封建等級制度:非皇家特許,普通大臣和百姓絕不能使用琉璃。
瓦色規制

公元1652年,剛病故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被削奪了封號,傳説,他的罪狀裏有一條是:建築越制。在他那座親王府的綠屋頂上,鑲著一道黃色的琉璃邊。幾塊小小的黃色瓦片,成為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王爺謀逆的罪證。

琉璃瓦繽紛的色彩來自其表面的釉料,然而,如何調製出純凈光艷的釉色是琉璃行內千百年不外傳的獨門之秘。人們看得見的只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奇妙變化。神秘的釉色,融合了中國人的色彩觀念,使琉璃瓦承載了更深遠的含義。
群瓦之首

 琉璃瓦與建築之間出於承重、美觀的考量,有著嚴格的比例關係,中國古代的宮廷建築,其大小、樣式均有定規,宮殿的高度、屋樑的數量、屋檐的層級都因使用者的身份而不同。這樣,屋頂的琉璃瓦就需隨宮廷建築的規制而改變。數百年來,琉璃匠人們將琉璃的法式總結成口訣,口傳心授,自成體系。吻獸所放置的位置在正脊和殿頂兩坡的交匯處,是屋頂梁柱的支點,要製作琉璃瓦,首先應確定吻獸的大小。按照琉璃行內的口訣,吻獸的高度由大梁決定,為梁高的五分之二。
編導手記
琉璃瓦香
一彈指煙灰從元代飄來,夾雜著琉璃瓦的清香。我循循而去,隱約可見那艷釉的光彩。然而在這單單的清香之中,卻隱藏著將近800年的歷史和無數的故事,這些故事正如故宮太和殿頂上的琉璃瓦那樣歷經久遠,在發掘這些陳年舊事的同時,無意間,我們的發掘過程也成為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