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晉商對中國建築文化與戲曲文化的貢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0日 18:23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十四世紀以後,經濟活動對社會進程的影響明顯增強,晉商通過商業貿易和金融活動,對明清時期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均産生過一定的影響,對中國建築文化與戲曲文化也有獨特貢獻。

  晉商老宅、晉商會館豐富了明清建築的內容和形式

  晉商大院遍及山西全省,其中以晉中的太谷、平遙、祁縣、介休、榆次,晉北的保德、大同、渾源,晉東南的沁水、陽城和晉南的臨汾、襄汾等縣市更為集中。現存的晉商大院以其宏大、厚重、古樸、多樣的特色,展現了明清時期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特別風采。山西現存的晉商老宅院,規模大,建築精,品位高,佔地動輒幾十畝上百畝,屋室少則幾十間,多則上千間,結構多為窯洞和樓房的結合體,院子多以長方形為特徵,高墻深院,美屋峻宇,亭臺樓閣,廊廈榭欄,折射出中國民居建築文化的魅力所在。這些建築物有助於我們了解和深化對明清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認識。

  晉商老宅是明清晉商的鉅額財富與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藝術、科學技術結合的建築實物。工業化以前的屋舍建築,賦予其中的是完全的人工製作,因此每一處晉商老宅都可能成為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標本或明清北方民居的獨有模式。這些建築的美感、韻律,是許多人沉迷其中的主要原因,祁縣的喬家大院就被幾代中國建築師譽為“清代民居建築藝術的一顆明珠”。現存的晉商老院中,喬家大院的渾厚,王家大院的恢宏,常家莊園的閒適,渠家大院的清雅,三多堂的堅實……晉商依託山西人文地理環境,營造出山西民居多姿多彩的建築風格。晉商老院的一土一磚一石一木,一面照壁,一扇門窗,一截煙囪,一段望柱,都蘊涵著主人的生活情調、對生命的理解以及主人或建築者的匠心獨運。這些保留下來的晉商老宅院,以其獨特的人文內涵、商業文化、建築風格和藝術魅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客居他鄉、聯絡情感、交流信息、關照生意的重要場所。康熙南巡時就特別感慨道:“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係晉省之人,而土著蓋寡。”晉商從明代初年開始崛起,到明朝中葉形成氣候,再到清代山西商人的貿易經營遍及天下,晉商在故鄉留下了一處處有價值的老宅院,在外省也留下了足以讓家鄉父老驕傲自豪的山西會館。山西商人在國內經常往來的繁華市鎮建會館,築戲臺,一則招攬客戶,聯絡情感,二則聽聽鄉音鄉曲聊解思鄉思親之苦。各地的會館,屋宇高大,殿舍齊全,華美的牌樓,精巧的戲臺,楹聯、門匾璣珠滿院,石雕、木雕移步換景,成為明清晉商出色經營活動的最好見證。晉商通過山西會館把明清時期的商業建築推至一個新的水準。建築精美的山西會館,是明清晉商對中國建築文化的又一突出貢獻。

  晉商為修建和修繕明清建築物提供了財力支持

  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平遙古城,號稱是中國明清縣城的活標本,除了有高12米、厚5米、周長12華里的古城墻外,還有序地排列著明清時期的各類建築物,形成了東城隍、西縣衙、南觀音、北關公、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佛寺的標準格局。現存的平遙城墻,是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在舊城墻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據史書記載,平遙城墻此後有過四次修繕,而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咸豐年間,這次修繕歷時三年之久,完全由平遙商人出資和主持。明清街是兩三百年前晉商的經營場所,屬於典型風格的北方街面商鋪結構。晉商對平遙古城各類建築的修建維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晉商對城市建築、寺觀廟宇的維護修復也起過比較重要的作用。山西境內的明清建築今有千余處之多,而傳統的寺廟宮觀、戲臺建築佔了半數以上。這些寺觀廟宇能夠很好地保留下來,甚至經常得以重建翻修,有些就得益於晉商的支持。在《儒商常家》一書五百年紀事中,明代的紀事共有5條,其中4條是常家人從明中葉起捐資修廟的記錄:嘉靖三年(1524年)常仲林子常廒為村裏成家寨菩薩廟捐資;萬曆三年(1583年)常廒長子常廷和為車輞村寺廟捐資;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常廷美之子常現為南莊村大雄寺捐資;崇禎六年(1633年)常家5人為村裏的東菩薩廟捐資。清代以來,常家捐資修廟的記錄就更多了,晉中的富商常氏家族如此,其餘商家也不甘心落他人之後,巨商大賈們給寺廟院觀施捨錢財,多少年多少代樂此不疲,留存下來的寺觀廟宇的碑碣中,許多都記錄下晉商在地方上捐資的義舉。廟宇修繕“非一人一家所能辦,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晉商的捐資善行客觀上保護了一批古代建築文物。

  晉商的活動豐富了中國戲曲文化的內容和題材

  明清時期,晉商通過大量的經營貿易活動,把山西的民風民情帶進各地,對中國戲曲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交流和促進作用。明末清初,在晉南蒲州一帶,一種通俗易懂、剛健豪放的新腔逐漸形成。這種新腔被晉陜兩省的商人帶入外地,傳至江浙、兩廣以及雲、貴、川等地,人們稱之為“山陜梆子”。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蒲州梆子出現了一位著名的藝人“小元元紅”郭寶臣,他在北京的演出引起了梨園同行的敬佩,郭寶臣多次被延請入宮,為清代皇室貴胄專場演出,得到賜黃馬褂、賞四品銜的隆遇,紅極一時。晉商經常來往于邊塞,也促進了蒙漢民之間的廣泛交流,在內蒙、河北的一些地方,許多人至今喜歡山西梆子,喜歡晉劇。這是由於十九世紀以後,山西梆子隨著山西商人進出省內外,進入了各地的繁華市鎮,當年的山西會館就是傳播山西戲劇文化的重要陣地。特別是山西梆子在向外省發展的過程中,與當地的聲腔結合之後,還演變衍生出一些新的劇種,像河北梆子、山東梆子等戲種,都不乏山西梆子的影響成分。

  晉中商人不僅僅愛聽戲文,愛看劇目,他們還研究戲曲,創作劇本,扶持戲班子。祁縣的渠家大院裏,有一座造型精美、佈局合理的古戲臺,渠家在這裡組建了戲班,聘請名師,常年演出。在當地有“金財主”之稱的渠元淦,在同治年間聘請當時最有名的蒲州藝人,組成晉中最好的戲班子,對音樂唱腔、伴奏技巧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進,承前啟後,推陳出新。晉中的祁太秧歌、社火以及流傳至今的一首首美妙動聽的山西民歌如《走西口》、《桃花紅杏花白》等,都凝聚著晉商濃郁的思鄉思親之情,這些都與當年晉商的商貿和文化活動不無關係。(孫麗萍) 

責編:史冬蓮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