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消息:討論社會公德話題,也許並不討一些青年讀者的歡心。因為一談道德,似乎便帶上道學家的氣息,而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天性不喜歡道學家。
但我們探討的公德問題,其實與青年有着很深的關係,從青年角度思考公德問題,可引申出一些意義深遠的啟迪。
公德指人們在公共場合和社會公共生活中應遵守的道德理念和行為規範。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私德在公共生活舞臺上的表現。有的人在熟人之間的私人交往中似乎是私德典範,卻缺乏公德,在公共場合行為醜陋、無所顧忌。這種現象在我們社會的公德缺失中可以説相當普遍。那些在風景區隨地亂扔雜物的人,在自家和朋友家裏或許沒有這種習慣;那些在售票窗口插隊、在紅綠燈前越軌者,可能待親人和熟人卻如謙謙君子。
公共生活領域的職業道德很大程度上可以歸於社會公德的一部分。很多中國人身上存在着職業道德與私德的人格分裂,在私人關係中顯得有情有義,而在職業行為中卻顯現出敷衍、冷漠。
當下社會的公德缺失,主要體現為公德與私德的人格分裂。我們以為,這既與我們文化傳統的舊賬有關,也與我們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所欠的新債有關。
舊賬是我們長期在“家天下”的環境中生活,缺乏一套完整的公德倫理,雖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多數人其實是與治國、平天下無緣的,能修身、齊家就不錯了。我們的傳統中有一股強勁的潮流,把人分為親疏遠近,因此行為準則也分檔調級,不講求一以貫之。
新債應歸咎於我們這些年來在教育和制度建設上存在的種種不足。我們的教育體系一直忽視公德的培養,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説,我們在小學中對孩子進行共産主義教育,最後卻不得不教大學生不要亂扔垃圾、不要闖紅燈。
而制度建設在社會公德的形成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有人總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視為社會公德滑坡的原因,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市場經濟是倡導誠信和公平規則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發展相應地需要建立很多規範和制度,顯然,搞市場經濟並非是道德水準下降的原因,搞市場經濟而不變革和完善制度,才是引發很多公共生活發生道德問題的重要原因。
在公德問題上,我們所欠的舊賬新債都需要儘快還上,否則公德的危機將變成經濟的危機和整個社會系統的危機。公德敗壞的鏈式反應過程有時就像一個拋接球的循環亂仗,別人的惡劣行為施加於你的頭上,就像把一個球砸向你,然後你如果在公共生活中仿傚對方的惡劣,相當於將球又砸向別人,如此循環往復,最後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青年是活躍在公共場合和公共領域的積極分子,是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傳播手段的踐行者,對形成、示範、帶動社會公德有很大影響作用。我們對青年有着特別的期待,在知識方面,我們已經進入一個青年更有競爭優勢的網絡時代,在公德風範方面,作為青年的我們又當如何表現?當許多人都在紅燈下往前涌動時,你是不是那個堅持等到綠燈亮的人? (評論員 劉縣書)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