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5日 22:12 來源:
●從根本上説,文明約束不能盡如人意,真正原因在於文明開放不足。文明社會的形成,應當是在不斷擴大的開放中一步步完成的,孤立的“不”、“嚴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某報刊登圖文報道,反映內地游客在香港迪斯尼樂園的一些不文明行為。行為不文明的當然不一定全是“內地游客”,不過,從照片上看,以中國游客居多估計不會有誤。
這讓人聯想到兩件事。一是人民網在9月20日,即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佈四週年紀念日暨第三個“公民道德宣傳日”之前,特別推出日常生活“十大不文明行為”調查活動,調查表所列“不文明現象23種”,其中就包括了游客在迪斯尼樂園的那些行為;二是全國文明城市候選名單公佈後,文明話題熱議一時,大家列舉的不文明行為也大多可在那23種當中找到。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大家公認的那些不文明行為或現象,無論是23種還是32種,大多可用“不應”、“不得”、“不準”或“嚴禁”來作一番語句修飾。比如,在一些城市,把“高樓拋物”列為最不文明行為之一,據知曾有人把垃圾袋扔在行人頭上,甚至有扔硬物把人砸死的。因而,文明建設就要“嚴禁高樓拋物”。這就給人一個印象,好像文明建設就是對不文明的行為或現象説“不”,就是要對人們的行為尤其是在公共場所的行為作出種種規定,總體的特點就是“約束”。
其實,“約束”只是文明建設的一個側面。在近百年中國社會發展的文明進程中,還有另一個側面———開放。在封建統治的社會環境中,接受現代文明就是一次大開放。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從衣食住行到社會交往,與百年之前相比,哪有一點舊時的影子?
在談論文明約束的時候提及文明開放,是為了探討一個問題:列入文明約束的種種現象,改起來實在説不上有多難,為什麼總改不掉呢?説起來,這些不文明現象頑強地存在着,與貧窮還是富裕、發達還是落後、城市還是鄉村,説不上有什麼因果關係,那麼又與什麼相關聯呢?
從根本上説,文明約束不能盡如人意,真正原因在於文明開放不足。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村姑到城裏當保姆,做事乾淨利落,偏偏不願擦地板。一問,這位村姑回答,你家廁所比我家廚房都乾淨,我擦什麼呀?這個故事包含一個道理,所謂文明是有標準的。一種行為你説不文明,在另一個人心目中未必不文明。每個人不大可能明知自己的行為不文明而為之,無論是闖紅燈還是在街角小便,他心裏想的一定是“這沒什麼”,倒是你的大驚小怪讓他好生奇怪。因此,在我們天天説這不準那不能的時候,不能忽略文明開放,就是真正知道文明的標準是什麼,為什麼要那樣做才是文明的。比如,當人們真正了解到現代教育是文明的,就會毫不猶豫地拋棄封建教育;同樣,也只有當人們真正知道闖紅燈、亂丟垃圾在方便自己的同時如何嚴重地妨礙了他人,所以是不文明的,這才能逐步養成文明的習慣。
從特點上説,文明的開放是觀念開放的一個方面。一個社會被那麼多不文明現象困擾着,也反映出這個社會從整體上説開放不夠,反映出世界公認的文明標準與我們現實生活還有不小距離。真正文明社會的形成,應當是在不斷擴大的開放中一步步完成的,孤立的“不”、“嚴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顧勇華)
責編: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