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0日 15:47 來源:
經濟參考報消息:房地産宏觀調控的組合拳下,房地産熱已經降溫,炒房者的投機行為受到遏制,居民買房的意願回落。然而,各地對房地産宏觀調控政策的反應卻“冷熱不均”,在宏觀調控下何去何從,各地房地産業走到了十字路口。
既要“清泡沫”也要細心扶持
房子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具有很大的投資性,有相當部分還具有投機性。對於市場來説,一定條件下,“無炒不成市”,這叫存在“經濟泡沫”。但如果投機行為佔到20%以上,就是存在“泡沫經濟”了,有面臨崩盤的風險,廣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蜀健説。
據中國人民銀行7日公佈的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各地對房地産調控政策出臺後的反應並不完全相同。上海居民未來三個月準備購買住房的人數比上季下降了12個百分點,但北京、廣州反而上升了2.2和0.7個百分點。
潘蜀健認為,從目前各地不同的反應看,國家的宏觀調控還是有些“一刀切”的意味。目前,有些城市房價出現了極快的增長,經濟對房地産業過度依賴,這些高風險地區要積極“清泡沫”。對於廣州這樣比較成熟的房地産市場,政府其實不要太深介入市場。在西北的一些城市,房地産業才剛剛發展起來,還是需要細心扶持的,這時候統統“棒打”有些“殃及池魚”的味道。
優惠政策應直接給老百姓
單套建築面積在140平方米左右,被列為普通住房與非普通住房的劃分線,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紛紛出臺樓市“新政”。有關政府部門表示,此次區分標准將會促使樓市的開發結構轉型,引導開發商更多建一些普通住宅,加大中低價位住宅的供應量,使普通老百姓能買到房子。有些地方甚至規定了要從財政中撥一定款項來建經濟適用房。
問題在於,經濟適用房也要一起“上馬”嗎?事實上,經濟適用房曾一度成為“炒樓”者的關注點,經濟適用房不“經濟”成為開發商、政府部門之間博弈的結果之一。政府部門規定經濟適用房的利潤要在3%-5%之間,開發商可以在保持一定利潤率的情況下提高成本,結果經濟適用房的價格也在逐步提高,慢慢地不“經濟”起來。
潘蜀健認為,其要害在於沒有讓民眾直接受惠,政府的優惠政策是直接給了開發商,中間轉了幾道彎後就有可能“走形”。如果政府直接參與建經濟適用房,那就又回到了“大政府”的老路上,增加了腐敗的可能,同時也繁冗了機構。
我們的目的應該是“居者有其屋”,是指讓老百姓都有一個居住環境,並不一定要求人人都有自己的房産。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考慮廉租房的方式,讓低收入者直接享有居住環境。在廣州這個相對成熟的市場,目前正在嘗試推行廉租房,在盤活了房源的同時也更快更輕便地解決了問題。
既要短期政策更要長久之計
一些關注房地産問題多年的專家認為,當前加息、徵稅等這些方式都是調節房地産市場的“短期政策”,並不是影響産業發展的“長期之計”。潘蜀健也是廣州市房地産學會副會長,他強調説,只有更好地解決了土地、信息、市場等根本性的問題,房地産業才能保持長期的健康發展。
——中國房地産開發問題的“源頭”在於土地,而不是銀行金融。一些政府部門官員認為只要“管住”銀行、“管住”資金便可萬無一失,其實政府更應該“管住”土地。政府應當保障土地政策、土地制度落實到位,同時也應該接受人民代表的監督。
——信息建設迫在眉睫。現在有關房地産的分析過於膚淺,有關部門提供的信息不完備,相關部門只是根據均價、供應量和銷售量來進行分析決策。一個簡單的均價很難準確反映整個房地産市場的情況,而且單價與面積並不是純粹的線性關係,到了一定的面積會有跳躍性發展。建議有關部門提供更多、更細分的市場數據信息,杜絕一些房地産企業“暗箱操作”,建立起完全、可靠、公開的房地産信息系統。
——清理市場,考慮取消預售制度。房地産市場日益成熟從賣方轉向買方市場,開發商資金日益雄厚而社會信用面臨危機,消費者上當受騙的事情時有發生,預售制度已經失去了當初出臺的意義。目前,應該還房子的商品本質,一手交錢,一手可以交貨(現樓甚至包括房産證),消費者可以看得清楚、拿得明白。
責編: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