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3日 13:47 來源:
| |
瑞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教室裏上課。本報記者 陸健攝 |
光明日報消息: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浙江瑞安市不僅“零門檻”接受外地學生,還為貧困家庭子女發放“教育助學憑證”。然而,此偃吹賈慮襖唇瓚戀耐飫次窆と嗽弊優?悅磕杲?000人的速度遞增,當地教育資源不堪重負。對此,教育界人士提出: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要採取靈活多?
到3月22日,浙江瑞安市的中小學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仍有務工人員子女零散地轉學到這裡就讀。其實,今年春季浙江省瑞安市中小學校並不對外招生,出乎意料的是,居然有3000多名外來務工子女轉學到瑞安。
“外來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鄉鎮現在已出現入學難問題,現有的教育資源日趨緊張!”瑞安市教育局局長葉耀國不無擔憂地表示。“從2003年開始,到瑞安借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以每年近5000人的速度遞增,如今在瑞安借讀的外地學生已超過3萬人。”
在中國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為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中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浙江省瑞安市實行“就學陽光政策”、“零門檻”接受外地學生,此舉深受外來務工人員的歡迎。但是當地政府卻因此陷入困局:教育經費捉襟見肘,教育資源不堪重負。當前瑞安所面臨的問題,是否也正逐步向其他一些城市逼近?如何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學生的經費問題?就此,記者作了進一步採訪。
“就學陽光政策”引來大量民工子女
瑞安是溫州民營經濟的發祥地。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重教的傳統,使瑞安地方財政用於教育的投入,一直在國內同等規模的城市中位居前列。2003年瑞安市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為3.47億元,2004年增加到4.53億元,2005年達4.98億元。然而瑞安教育投入的力度,始終無法跟上就讀民工子女增長的速度。
利用經濟杠桿調節教育公平是瑞安的一大創新,其載體是“教育助學憑證”。2001年9月瑞安開始對貧困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生發放助學憑證進行助學;一年後,重點在民辦高中推行這項新制度。從2003年起,瑞安實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陽光政策”,並將“教育助學憑證”制度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延伸。
該市規定,凡在瑞安的外來務工者,只要持暫住證和夫妻雙方任何一方企業出具的證明,其子女即可無條件地在當地就近的公辦學校入學,享受當地市民“同城待遇”,免除學費。同時,實行本地學生和外來學生混合編班,外地學生的開學錄取評先評優全部與本地學生等同,課程全部按教育部課程計劃開齊開足。
不僅如此,該市還向1000名生活特別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發放“助學憑證”,小學每人每年240元,初中每人每年420元,保證讓他們上得起學,“教育助學憑證”開始惠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據了解,瑞安“教育助學憑證”經費來源主要有四塊:市政府預算內撥款、從人民教育基金中提取一部分、從高中段學費總額中提取10%和社會捐助。“教育助學憑證”在當地教育系統內部封閉運行,以保證助學經費全額到位。這樣一來,外來民工們很快發現,擁有優越教育資源的瑞安,孩子讀書的費用甚至要低於安徽、貴州、江西等一些相對貧困地區。經過口耳相傳,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到瑞安圓了城市“上學夢”。更有甚者,不僅把自己的孩子轉來,還帶來了親戚、朋友的孩子。據統計,截至今年初,該市共接收3.1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佔該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近1/4。
隨打工父母外出的孩子,享受不到國家優惠政策
瑞安總人口112萬,而登記在冊的外來務工者卻達34萬,他們大都來自安徽、江西、貴州、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地。來自江西的務工者潘俊生向記者表示:“與老家相比,這裡的教育更先進,入學政策也很優惠。為了孩子上學,我會安心在這兒工作的。”
瑞安莘塍鎮第六小學由於臨近瑞安最大的一個工業園區,聚集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學校958名學生,其中92%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今年春季開學後,又有133名外地學生轉入。原先坐48鋈説慕淌遙?衷諞鴨返澆?0人。學校不得不將會議室和教師辦公室臨時改成教室,安置新增加的學生。
新學期開始,校長季光榮遇到了更為棘手的問題。外來務工者不僅送來了自己的孩子,還帶來了外甥或侄子。按照瑞安教育局的規定,如果家長沒在瑞安務工且手續不齊全,學校要儘量勸其回原籍就讀。“但真遇到這種情況,學校不收好像也沒道理,既然送上門來,我們還是會儘量收下的。”季光榮説。
更令當地教育部門頭疼的是,從瑞安教育資源的容量來看,如果外來務工者都能聽從統籌安排,該市還可容納2萬名外來學生。可是,外來務工者的法律意識很強,都要求按規定讓他們的子女就近入學。這種供需矛盾就造成在工廠企業集中的區域,學校人滿為患,孩子上學變成了大難題。瑞安現有182所義務教育學校,其中有28所公辦學校中的民工子女超過了60%,比例最高的居然達95%。
“如果這種緊張狀況再持續下去,每年要滿足近5000名民工子女讀書的需求,就要每年再建5所校均規模1000人的新學校。”該市教育局有關人士指出,中央財政每年都要撥款用於中西部貧困省份的義務教育,而跟隨打工的父母轉學到外地的孩子們,享受不到這一優惠政策。可瑞安是浙江省的一個縣級市,在教育經費上是得不到中央財政撥款的。這就意味著,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僅享受不到家鄉的優惠和補貼,還要佔用一塊瑞安的教育資源。
化解矛盾:須轉變中央財政支持方式
當子女享受到“就學陽光政策”後,外來務工者對務工的關注視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他們是為了務工把子女帶來,現在轉變成為了讓子女到瑞安讀書才到瑞安務工。隨著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舉家遷入,就業穩定性大大提高,因此近年來瑞安基本沒有發生“民工荒”的現象。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到來,對當地教育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學生急劇向城鎮流動,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學生更是急劇減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進入填補了這些學生的缺額。
然而,葉耀國也坦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涌入也給當地的教育帶來很大壓力。浙江省從2006年秋季起將實行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政策,地方教育經費將更加捉襟見肘,長此以往地方財政難以支撐。
他説,外來務工者為流入地作出了巨大貢獻,流入地政府有責任承擔這些孩子的義務教育。但如果僅由流入地政府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埋單,這無疑是個嚴峻的考驗,畢竟流入地的資源是有限的。
“是否可以以‘經費跟著學生走’為原則,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需採取靈活多樣的財政資助方式。”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可以嘗試推行“國家助學憑證”制度。
眼前最為現實的問題是,瑞安是財政總收入達27.5億元的全國百強縣,拿出上千萬元推行“教育助學憑證”並不是難事。但是對於全國許多財政收入並不盡如人意的地區來説,上千萬元可不是一個小數字。“教育助學憑證”能否向其他地區推廣?如果可行,它又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
葉耀國向記者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設想:教育部可以將國家財政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以“助學憑證”的方式直接發到貧困地區每個學生的手中。這一“憑證”可以全國通用,學生持“憑證”就可以在全國任何地方的學校借讀,並以此抵衝相關的學習費用。被借讀的學校最後持“憑證”向國家兌換經費。同時,國家對東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流入地的教育用地、規劃等政策也給予配套支持。
他認為,“這樣一來,能實現教育經費使用和教育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讓《義務教育法》真正落到實處。”具體來説有四大好處:一是便於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轉學和就學;二是有利於流入地學校及時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三是可以防止一些地方截留教育經費挪作他用,真正讓國家義務教育雜費減免政策惠及於民;四是適當緩解流入地教育經費緊張程度,提高流入地政府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積極性。
“當前政府每年花在學生身上的錢,老百姓是看不見的。而用‘陽光就學卡’的形式把補助發到學生手裏,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就變成一種看得見的福利。用政府有限的教育經費,求得教育效益和公平的最大值,這是推行‘國家助學憑證’制度的本質所在。”葉耀國補充説。
鏈結
■200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中央編辦、公安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把佔流動兒童少年的絕大多數、處於弱勢地位的“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從“流動兒童少年”群體中單獨提出,突出強調,這是首次直接把政策焦點對準農民工子女。
意見指出,流入地政府負責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要求全日制公辦中小學充分挖掘潛力,盡可能多地接收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流入地政府要制訂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收費標準,減免有關費用,做到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
■江蘇省昆山市政府規定,對在昆山市從事合法工作,居住半年以上,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戶籍所在地無監護條件的外來人員,子女年齡在6至16歲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持相關證明和申請,都可以與當地孩子一樣平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這不僅明確了農民工子女享受與城裏人子女一樣的義務教育機會,還免除了借讀費等其他費用。
■廣東省義務教育範圍將覆蓋流動人口適齡子女,按照最新規定:凡是在廣東省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來源的流動人口,其6-15周歲有學習能力的子女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流入廣東省的,應列入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範圍。最近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的有關通知,流動人員在同一市、縣暫住5年以上,有合法就業或經營證明、計劃生育證明的,其子女入學與常住人口同等待遇。 (記者 陸健 通訊員 王忠)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