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航天員替身——飛船工程師揭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4日 15:14 來源:
    專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孫彥新、伍宣)最先“駕駛”飛船的不是航天員,而是被稱為航天員替身的飛船工程師。

  神舟六號的兩位飛船工程師,看上去樸實而斯文,都像在校大學生。他們是27歲的沈朝陽和29歲的侯向陽。

  飛船出廠之前,需要他們進艙實際操作,看儀錶、按鍵的位置安裝是否合適,手控功能是否完備,會不會有威脅航天員安全的地方;飛船測試過程中,他們則模擬航天員,發送指令“駕駛”飛船;模擬航天員的日常生活,模擬進行科學實驗。凡是航天員要做的,他們全要做。

  在美國、俄羅斯的航天部門,從事類似工作的被稱為“隨船工程師”,這個崗位既需要具備專業知識,需要責任心和想像力,同時也充滿了風險,他們相當於在為航天員“排雷”。

  “當時很緊張,生怕一腳踩下去碰壞儀器線路,看到艙內密布的各種管線和儀錶,感覺有些壓抑。”沈朝陽清晰地記得第一次進艙時的感受。之所以能夠成為飛船工程師,首先是因為他身高170厘米,與航天員相倣。其實,最重要的是,雖然他剛剛參加工作四年,但已經是飛船供配電和電纜網方面的行家,神舟六號上600多臺設備共使用了總長度約為30公里的電纜線,各種節點有5萬多個,這一切,都是由沈朝陽任組長的小組完成的。沈朝陽對飛船可以説是瞭如指掌。

  神舟飛船尚未進行載人飛行之時,一位技術人員想進艙工作,艙內複雜的情況讓他眼花繚亂,一不小心滑落摔傷,還踩壞了電纜。對於熟悉飛船的人來説,進艙的最大危險是輻射。

  許多電纜都處於通電狀態,多多少少會産生一定的輻射,儘管他們穿了兩套防微波輻射服,但工作時間長了,仍會感覺到兩眼發澀,“我已經娶妻生子了,侯向陽正在等著當爸爸,所以,艙內的工作我下去做的多一些。”沈朝陽對工作中的隱含危險輕描淡寫。

  更大的考驗還在心理。按照程序,有時一條指令執行完畢後,下一條指令要過半個多小時才能發出,這中間,他們就只能安靜地待命,卻不允許做任何動作。學機械出身的侯向陽回憶:“一次我進艙操作完規定的動作後,不經意地摸了一下一個儀器,誰知出來後受到了嚴厲的批評。主任教育我,該你動的你一定要動,不該你碰的絕不能碰。”

  如果是航天員進艙,他們會穿著可調控的航天服,不會感覺到熱;帶著通訊頭戴及抗噪耳塞,阻斷噪音傳入耳中。飛船工程師什麼“裝備”也沒有。平時進艙,穿普通工作服,一次的時間少則一小時,多則五小時。有時,他們會陪著航天員一同進艙,侯向陽説,這種任務一進艙就不能臨時出來,之前不敢喝水也不敢吃東西。航天員有不清楚的地方他負責解答,航天員坐在坐椅上,而他沒有坐椅,累了就蹲會兒,蹲累了就找塊板坐一下。出艙時,累得幾乎虛脫。

  飛船設計上的失誤,將根據飛船工程師的親身體驗做出修改。有一次,侯向陽按照要求拔儀錶板上的保險銷,4個保險銷之間的間距較小,他本想拔下一個,卻碰到了另外一個,結果4個保險銷全部帶下。之後,沈朝陽操作時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們立即把此事報告給設計部門。設計人員檢查後,進行了優化和改進。

  飛船發射前的幾小時,飛船工程師最後一次進艙,檢查閥門、按鍵、照明燈、儀錶等是不是都能正常工作,一一查後,他們將鄭重填寫一張艙內狀態確認單,確認後航天員方可進入飛船。

  為這代表整個飛船系統所簽的一筆,飛船工程師幾乎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沈朝陽説:“能正常上下班都算是難得的休息。”

責編:扈航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