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記者就“千軍萬馬衝向獨木橋”甚至“非名校不讀”的現象,採訪了幾名成功人士,他們都沒有讀過名校,甚至沒上過大學,但是在各界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梁冠華:主動放棄大學
當記者問及“張大民”:張五民頭一年如果沒有考上大學的話,張大民會不會讓五民復讀?梁冠華肯定地説:“我想張大民肯定會讓弟弟復讀的,首先因為弟弟想上大學;其次家裏就沒有大學生,都希望家裏能出一個有文化、有出息的人。張大民苦呵呵地生活,目的不就是讓弟弟及全家人過好日子嗎!”
但梁冠華也説,世上路有千萬條,不一定非要往上大學這條路上擠。他説,他就沒有上過大學,因為當時正趕上在演戲和上大學之間作出選擇,他選擇了演戲,因為他喜歡演戲。梁冠華説,能幹上自己喜歡幹的事,是最幸福的。
王哲:成功和名校無關
高考復讀,非北大清華不上,一部分人有這種心態是正常的,但這並不能説明一個人的成就與名校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王哲説,我的創業史和名校無關。
王哲沒上過大學,今年只有27歲,眼下是埃坶公司和廣州旭晨廣告公司的老總,在北京西直門購置2000平米商住兩用房,並有一輛自己的奔馳車。而在1995年,高中畢業的王哲從老家來京打工,身無分文,從廣告公司的業務員幹起,1997年,王哲南下廣州,創辦了自己的公司,1999年底殺回了北京。王哲説:“有一個1987級北大畢業的同行,比我大10來歲,儘管他很優秀,我也很優秀,我做得並不比他次,某種程度上比他還出色。”
他認為,在風雲莫測的商界,並不因為你是名校畢業的,就會給你更多的機會。成功的原因很複雜的,承受失敗的能力、自信心、豐富的商戰經驗、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這些和哪個學校畢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路有很多,考北大清華只是一種。
秦全躍:我沒上過大學
“一些名校的營銷教科書已經把我策劃的喝塗料的案例收進去了。”知名策劃人秦全躍告訴記者,他沒上過大學。
秦全躍幹過木工、油工、管理員、服裝廠廠長,後來從事策劃業,策劃過幾起較有影響的案例,在策劃業頗有知名度。他説,我今天所有的業績是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他認為,能考上北大清華當然最好,如果非北大清華不上就有點過了,你所需要的知識並不是只有在某所學校才能獲得的。
【百家爭鳴】
澳大利亞更認大專生
金吉列企業集團董事長張世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在外國並不見得高學歷的人有很多,比如澳大利亞偏偏就是有專業技術的大專生在市場‘吃香’,這樣的比例佔到了30%以上。為此,孩子們盲目追求所謂的名牌大學並不可取。”
據張總介紹,他現在43歲,大專學歷,被當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獲得過“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首都“五一勞動獎章”等眾多榮譽。而且他的金吉列集團已經躋身於全國500家最大的私營企業之列。他告訴記者,從小把知識學好,不在於選學校,而是應該給自己定好位,定好自己未來發展的目標,就能在社會上立足,求得發展。
關鍵是符合企業需要
“讀名牌大學是很多人的願望,談不上誰對誰錯。”華天副總賈飛躍向記者掏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嚮往清華、北大,可以理解孩子們上進的要求。現在的社會需要各種不同學業的實用人才,這就看孩子們如何給自己定位。“名牌大學有名牌的好處,可以為以後的社會擇業提供便利條件。”賈總如是説。
但是,賈飛躍還認為,現在一些高薪企業的職位名額有限,不可能誰都去那裏就職;同樣的,企業也有自己的需求,他挑選的也有可能不是來自名牌大學的學生,有可能就是一些普通大學的優秀學生。“關鍵是看孩子們是否符合企業的需要,假如有需要,就能順利地讓孩子們進入企業,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
衡量人才不看學校名氣
“外企需要的人才是綜合性的,我們衡量人才的標準不是用學業成績和所謂的學校名氣。”並不是畢業于名牌大學的翟嵋副總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她自己是從北京化工大學畢業的。“畢業于北大清華並不一定就等於進入外企”,她向記者舉例説,目前可口可樂中國方面的員工99%都是來自中國大陸,有的雖然是從國外讀MBA畢業回來的,但也有的業務主管並不是出自名牌大學,而是一些普通的大學。
翟嵋女士告訴記者,其實孩子們現在想選擇好的學校就讀,為的是以後給自己的未來提供一個更好的設計。“這也無可厚非,如果能成功,又何妨不去試試呢?”不過,她還向記者表示,以後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人才,學校的素質教育雖然不可缺,但是進入社會以後的鍛鍊和積累還是很重要的。
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中國人事人才研究所王通訊所長説,高考復讀,非北大清華不上,這個問題要兩方面來看,一方面説明這樣的人比較有志氣,目標定得比一般人高,也的確有這樣的例子,通過復讀一年後被北大清華錄取。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名校的人才價值標識有明顯的優勢,對將來的發展是有一定積極影響的;另一方面,要冷靜思考,不要太相信自己,正確估測自己,防止自己的期望值脫離實際,如果規劃錯誤,就會推遲就業年齡,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是有負面影響的。
【編後】問題仍在延續……
三天的採訪中我們發現,除了那些已經走上成功道路的人們之外,更多的學生和家長仍然迷信名牌高校。這的確令人感到困惑和遺憾。
討論已經結束,但問題仍在延續。不敢奢求通過信報的討論改變整個社會的認識,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開始思考,除了陳舊的教育體制考試機制之外,還有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教育發展?(北京娛樂信報:李茂峰 鄭超 朱偉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