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為何出人意料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6日 09:01)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能達到8%,國內生産總值將跨上10萬億元的新臺階,實現歷史性的突破。”2002中國經濟增長論壇于12月14-15日在蘇州舉行,國家統計局局長朱之鑫就我國今年經濟運行的特點、增長動力和發展前景發表了專題演講。
今年經濟運行軌跡擺脫前高後低,呈逐季回升態勢
朱之鑫説,今年中國經濟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基礎進一步鞏固,內在活力進一步加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分季度看,我國經濟的運行軌跡基本上都是前高後低,穩定性相對較差,但是今年的經濟運行則擺脫了這種狀況,經濟增長呈逐季回升態勢。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分別達到7.6%、8%、8.1%,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能達到8%,國內生産總值將跨上10萬億元的新臺階,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今年前11個月,需求、投資和出口都有不俗的表現。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産投資達到2611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4%,為1997年以來的最高速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實現365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8%,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0.3%,住房、汽車、通訊等消費熱點初步形成。出口累計完成293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6%,預計全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6000億美元。
結構調整有新的起色,特別是製造業的結構調整取得了較好的進展。出口導向型産品、投資導向型産品、高技術導向型産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消費産品在今年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成為工業生産快速發展的助推器。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增加值2826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4%。工業企業實現利潤也扭轉了年初的下降局面並得到鞏固,1-10月份共實現利潤43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3%。
微觀經濟主體的信心進一步增強。消費者信心指數從年初的96.9點上升到11月份的97.6點,企業家信心指數則由2001年3季度的115.5點上升到今年3季度的121.8點。企業投資的增長和城市居民對商品房和汽車消費熱點的形成,有力地支持了第二、第三産業的增長。
四大動力提速經濟列車
朱之鑫説,今年中國經濟之所以令人欣喜,是政策和市場驅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促使今年經濟穩定增長的最關鍵因素。1500億元國債資金較好地發揮了示範和引導作用,今年不僅國債撥付快,民間投資也趨於活躍,前3季度集體和個人投資增長速度達到了18%。在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的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適時下調了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加強了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因之加快。
第二,世界經濟的溫和復蘇及美元貶值促進了中國出口的快速增長。據測算,前三季度12.2%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中,約有2.5個百分點是出口的貢獻,明顯高於去年同期1.1個百分點的水平。
第三,加入WTO以後,中國的市場更加開放,多元化的經濟增長空間得到拓展。從今年的情況看,加入WTO對中國的正面效應要大於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進口關稅降低對某些産品的衝擊沒有預期的大,相反,使得引進先進設備的成本降低,有利於産業結構調整;外資進入中國的速度和力度再創新高,1-11月份實際利用外資48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6%,預計全年可超過5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出口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第四,連續五年來實施的改革開放和擴大內需的政策效應逐步釋放,經濟內在增長的機制有所增強。
經濟較快增長將是長期趨勢
展望未來,朱之鑫表示,中國經濟在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仍處於經濟起飛的穩定增長階段,從一些長期起作用的因素看,21世紀上半葉的中國仍然具有保持較快增長的條件和潛力。
首先,良好的政治、社會環境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的保證。
而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有一個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可以依靠內需、憑藉國內巨大市場潛力實現規模經濟,保持經濟的較快增長。這是中國經濟能夠長期較快增長的重要條件。
另外,中國已經擁有可以支撐經濟快速增長的供給能力。包括: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大大提高;人力資源在數量龐大的基礎上又不斷實現質的提高,目前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人口已達5000萬左右;穩健貨幣政策、外商投資信心、超過27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豐富的民間資本構成了一個比較充足的資金儲備。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科技進步仍將在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
朱之鑫説,結構調整將為經濟增長提供廣闊空間。所有制結構變化已經是並還將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之一;城鄉結構的調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將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産業結構的調整將不斷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和産業結構的差距,為在結構優化過程中實現産業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梯次轉移,使城鄉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在不同産業層次上發揮動態比較優勢提供了機遇。
最後,朱之鑫強調:“現代經濟演進到今天,信心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人們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中國的全面小康將從期望走向現實。”(鄒建鋒)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