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中國《新聞週刊》:入世週年行業錄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2日 10:15)

  中新社消息:與“綠色壁壘”、“反傾銷調查”相並行,2001年12月10日至2002年12月的一年中,中國各行各業的表現喜大於憂:汽車熱銷、家電受益、農業翻身;諸多專家及政府官員也表示,中國各個行業應對入世表現不俗。

  汽車:車市火爆出乎預料

  中國沒有理由不高興:2002年1至10月份,全國累計生産汽車263.15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4.85%,銷售汽車266.81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5.55%。從銷售方面看,同比增長幅度最大的是轎車,達到51.73%;其次是貨車,增長34.17%;客車同比增長了22.90%。

  與此相反,“洋”車在如此銷售火爆的局面下卻顯得有些慘澹。在整個銷量中,進口車只佔有可憐的3%的市場份額。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今年車市出乎意料的火爆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二是關稅下調的衝擊遠低於消費者預期。

  2001年底,在入世對汽車業影響的眾多討論中,更多人持有悲觀觀點,他們相信入世後的進口汽車將對中國汽車業造成毀滅性打擊。但是到2002年底,這樣的景象並沒有出現。車市之火爆出乎預測者的意料。

  原因在於,儘管轎車的進口關稅大幅度下調,但由於受政策保護,在80億美元進口配額中只有40%用於整車進口,實際上整車的進口數量並沒有大的增加。而且進口整車受到許可證的限制,進口數量遠低於人們的預期。“加上今年新車不斷推出,引發了購車者入世前的持幣觀望所積蓄的需求量,所以造成了入世頭一年的車市繁榮。”賈新光説。

  入世頭一年中國汽車業的另一個意外是大規模的重組。入世以前,人們對中國汽車業最為擔心的事,莫過於進口車的衝擊和跨國集團的獨資要求。但是預測者又一次失望了。這些重組,既不以所謂國際“6(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大眾、豐田、雷諾—日産)+3(本田、寶馬、標致—雪鐵龍)”格局為藍本,也不完全遵循政府扶持“三大集團”的思路。最近有汽車界權威人士用“3+6”概括中國汽車格局。

  “這只是汽車産業過渡期內暫時的模式,一旦産業政策發生變化,那麼汽車産業格局肯定要發生變化。現在説‘3+6’模式言之過早。”賈新光説。

  現在“三大集團”手中的資源增加了,實力增強了,但是獨立於“三大集團”之外的北京現代、長安福特、南京菲亞特及廣州、瀋陽、東南、安徽等“地方勢力”,哈飛、昌河等軍工企業和民營吉利等,並非處於絕對弱勢,中國汽車産業格局充滿變數。

  銀行業:變化中的意外

  11月中旬,淮海經濟區14家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社會計部總經理聚集在江蘇淮安,忙於統一審編一本淮海經濟區名為《城市商業銀行會計與管理》的培訓教材,原因是江蘇、山東、安徽及河南等省份和淮安、徐州、棗莊以及週口的17家城市商業銀行和市區信用合作社計劃在四年內合併成一家銀行。將要成立的這家銀行的名稱定為“淮海銀行”,預計資産總規模超過500億元。

  在上海,一項更大的聯盟已經啟動,10月30日,全國“城市商業銀行資金清算中心”成立,其目的是將全國108家城市商業銀行聯合起來。而更早的時候,《蘇州協議》則表明,適時將組建“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戰略聯盟”。

  “‘愛立信事件’後,中國銀行業顯著的變化是加強銀行合作和銀企合作。”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主任史建平對中國《新聞週刊》説。

  史建平認為,入世一年,銀行業還有其他五點變化值得關注:各個銀行開始業務創新,全面推出個人理財。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明令禁止的情況下,本土銀行通過個人理財“備戰”混業經營業。第三大變化就是銀行開始吸引外資。而繼深發展、浦發、民生、招商四家銀行相繼成功上市後,其他金融企業也都在摩拳擦掌。中國銀行(香港)最近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獲得圓滿成功。因此説爭取上市成為銀行業的第四大變化。第五大變化是各個銀行開始壓縮不良資産。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算盤是:到2005年將其不良資産率降低到15%以下。而百家商業銀行也聯名請求免稅,以解決不良資産問題。第六大變化是銀行開始以積極態度對待風險,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計劃;此前,中小企業想從銀行獲得資金,要費很大力氣。

  外資銀行的不斷滲透也不容忽視。“外資銀行的意圖很明確,就是尋找中國本土的優質銀行參入股票,來和本土的其他銀行競爭,這是我們當初沒有料到的。”史建平説。

  而另一個意外是外資銀行對金融産品進行專利註冊,花旗已經進行類似的操作,而以前從未有過。中國本土銀行的金融産品大多數是移植而非原創的,如果金融産品被外資銀行註冊,一旦使用,中國本土銀行就要付出代價。史建平説:“這説明中外銀行業之間並非幾個客戶的競爭,而是全方位的較量。”

  農業:幸運的一年

  入世前,人們擔心的是市場準入開放以後,農産品關稅下降,對土地密集型農産品衝擊比較大。尤其是大宗農産品,實行關稅配額制度,國外優勢農産品一進來,農業受影響比較大。

  但又是一個意外。今年前8個月農産品出口增長,進口下降,受入世衝擊並不明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入世一年農業受影響不明顯的原因在於國內市場需求平穩以及國際農産品價格上升。

  除了擔心,人們對於農業還有一個期待:勞動密集型的農産品由於具有比較優勢,出口可能增加。但事實上也發生了變化。

  從出口情況看,蔬果、肉類及水産品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在入世後出口有較大增長,但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綠色壁壘正在削弱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的優勢。從1-8月份的實際數據來看,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産品出口額有一定增長,但並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並且出口價格持續下跌。如,畜産品出口額同比下降了2.8%;水海産品累計出口77萬噸,同比增長27.9%,但出口額增長只有7.3%;蔬菜累計出口295.9萬噸,同比增長16%,出口額只增長13.9%;水果累計出口額同比只增長18%。

  徐小青認為,解決的辦法一方面是利用世貿規則消除壁壘,而另一方面就是健全中國對於食品安全的標準和認證程序,針對不同的國際市場制定不同的安全標準。

  家電:專利門檻難越

  對於彩電,入世的第一年並不是一個好的開頭,不必説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單是國際市場針對中國彩電業制定的各種限制措施就足以構成致命威脅。先是歐盟縮小對華進口配額,後來又有法國湯姆遜公司收取中國彩電企業專利費的事件,這倒讓原本是競爭對手的國內彩電企業站到了一起。

  湯姆遜公司此次到中國收取專利費,本緣于中國彩電出口的強勁增長。據統計,去年中國彩電的産量達到4000萬台,佔世界彩電總産量的近40%;出口量在1000萬台左右,而這一數字還在以35%的速度遞增。今年1至8月份的出口量已達1000萬台,預計全年出口量可達1500萬台。

  還有一個原因是,受DVD的啟發。

  中國DVD行業2002年一直忙於與國外企業的專利談判。4月19日,雙方達成每台出口DVD交納專利費4美元的協議。10月份,中國DVD企業再與3C聯盟達成每台出口DVD交納5美元專利費的協議。近日,內銷DVD的專利收費談判已經開始,6C、3C、1C和MPEG等專利企業共開價每台13美元。

  其實,根本解決專利權之爭的辦法就是擁有自己的知識産權,但這恰恰是最難的選擇。

  保險:外資保險難適應

  中國的保險市場和德凱陸開了一個大的玩笑:作為德國第二大保險公司格寧北京首代的他,必須和格寧在北京、上海的代表處一起,離開中國的保險市場。

  而就在中國剛剛宣佈入世的去年,德凱陸以歐盟中國商會保險工作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曾對中國2001年12月22日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提出很多意見:註冊資本從1億提高到2億、一個分公司的營運範圍只能在一個城市等等。

  德凱陸的努力似乎沒有任何意義了:格寧保險公司總部決定撤出中國保險市場。

  這只是2001年以來撤出中國的23家外資保險公司的32家代表處之中的一例。

  而其他如斯堪的亞、美國信諾、英國標準人壽則正在加緊運籌中國事業。美國友邦在北京、上海、廣州的經營則越來越有起色,德國安聯、紐約人壽、英國商聯在中國的公司籌建則進一步得到發展。

  外資保險公司的進進出出在過去的一年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對中國《新聞週刊》評價説:“這才是保險市場的市場經濟。”

  “但我們國家在保險監管方面還是十分謹慎的,所以在外資保險公司審批、開放程度和進度,以及國有獨資保險公司股改方面,都是很保守地推進著的,”郝演蘇説,“這就是中國特色,因為我們國家在保險市場監管經驗不足,做出什麼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包括美國商會的指責。發達國家應該理解我們的苦處。”

  (原標題:入世週年行業錄 作者:黃小偉 張峰)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中國入世一週年 《WTO經濟導刊》在京創刊(2002/12/11/ 18:08)
  • 中國入世一週年:打破不對稱開放的僵局(2002/12/11/ 16:57)
  • 中外專家:入世元年中國經濟表現比預期還好(2002/12/11/ 15:29)
  • 中國入世一週年:中國經濟新突破新臺階(2002/12/11/ 16:08)
  • 中國入世一週年:紡織業踏上“破冰之旅”(2002/12/11/ 14:54)
  • 中國入世使經濟中心上海煥發更大活力(2002/12/11/ 15:05)
  • 中國入世一週年:經濟全景掃描(2002/12/11/ 14:59)
  • 入世一週年之農業篇:真正的大考已然不遠(2002/12/11/ 14:22)
  • 樊綱:對入世衝擊中國不可掉以輕心(2002/12/11/ 11:33)
  • 中國入世一週年:盤點車市關鍵詞逐一點擊(2002/12/11/ 10:53)
  • 中國入世一週年回顧:再談券業應對方略(2002/12/11/ 11:06)
  • 年終經濟回眸:入世一年我國政府全面履行承諾(2002/12/11/ 08:49)
  •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積極效應初步顯現(2002/12/10/ 22:22)
  • 石廣生談中國入世一年表現 兩個"最好"來形容 (2002/12/10/ 20:19)
  • 入世一週年:在規則中游戲,而非遊戲規則(2002/12/10/ 17:48)
  • 入世週年特別回放:2002年基金業大事記(2002/12/10/ 17:58)
  • 回顧:中國入世一週年大事記(2002/12/10/ 17:17)
  • 中國入世一週年之十大流行詞彙(2002/12/10/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