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逐步擺脫農業薄弱工業畸形服務業低下産業格局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7日 10:12)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13年來,我國通過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産業結構加快升級,逐步擺脫了過去“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畸形發展,服務業水平低下”的産業格局。
三次産業結構逐步走向協調。1990年到2001年間,我國第一、二産業年均分別增長4%和12.2%,第三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3%,雖然仍低於GDP增長1個百分點左右,但縱向來比,這個增長速度既高於1953年到1978年間的年均增長5.5%,也高於1979年至1989年間的7%。
三次産業增長速度的不同導致了産業結構的明顯變化。三次産業增加值在宏觀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關係,由1990年的27.1:41.6:31.3,變為2001年的15.2:51.1:33.6。三産和二産一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與産業結構變動相適應,三次産業從業人員結構由1989年的60:21.6:18.3,調整為2001年的50:22.3:27.7,第三産業的比重提高了9.4個百分點,吸收的從業人員13年間增加了1億,佔全社會新增從業人員總量的57%,成為吸收勞動就業的絕對主導力量。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純農業比重下降,牧、漁業比重上升。在1989年農林牧漁總産值中,農業佔63%,牧、漁業分別佔28%和5%。到2001年,農業佔55%,下降了8個百分點,牧、漁業則分別上升了3個和6個百分點。農産品質量明顯提高,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5%。農産品加工水平和效益不斷提高。
工業結構調整是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經過13年的調整,工業的整體素質明顯增強。經過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中國製造”逐漸崛起。高技術産業成為經濟增長新的亮點。1996年至2001年,我國高技術産業工業産值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於同期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高技術産品出口額佔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比重由9.8%,提高到17.5%。
服務業結構不斷改善。傳統服務業比重有所下降。1991年,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佔全部第三産業的比重為28.9%,2000年降為24.4%。現代服務業比重有所上升。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郵電通信業等在第三産業中的比重明顯提高。旅遊業發展尤為迅速。1996年至2001年,國內旅遊和國際旅遊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諮詢、物流、連鎖經營、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方興未艾。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剛剛出現連鎖超市,到2001年9月末,擁有10個門店以上的連鎖企業已達519家,從業人數55萬人。(趙承 齊中熙)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