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積極財政:轉型重於淡出   
09月05日 11:08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李慧蓮採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


    【採訪背景】

    財政收入增幅明顯放緩是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之一。今年前7個月,我國財政收入增長10.6%,增幅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為近年來同期的最低增速。中央財政收入僅增長5%。同時,全國財政支出增長18.7%,高於同期收入的增幅。面對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已經實施了近5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該何去何從?

    財政收支矛盾雖突出,但赤字仍可控制在預算內,當前赤字和債務規模不會構成大的危險

    記者:您對當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的情況怎麼看?

    張立群:從1998年後我國財政收入增長幅度是不斷提高的,1998年是14.2%,1999年是15.9%,2000年是17%,2001年是22.2%。與1992-1995年通貨膨脹比較高時的財政收入高增長相比,1998年後財政收入的提高是因國家加強稅收徵管,針對國企三年脫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及加強海關管理等措施的綜合結果。由於這些措施的效果不會長期持續,因此財政收入增幅也不會持續提高。今年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的重要原因,就是以上這些階段性增收因素的作用在逐步減弱或消失。

    從長期看,財政收入增長率應該與GDP的名義增長率大體一致。今年前7個月財政收入增幅比上年同期明顯降低,但仍然高於GDP名義增長率(上半年GDP增長7.8%,如果考慮到物價負增長的因素,名義增長率還要低些)。因此,當前財政收入的增長情況還是基本正常的。

    記者:不過,財政支出增幅高於收入增幅的情況還是很明顯的。

    張立群:財政支出方面的情況是有些嚴峻。這是因為,上半年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有所加大,國債資金到位情況比去年要快;外貿出口退稅方面力度也比較大;另外,財政在支持社會穩定方面的支出近兩年也是在增加的,比如對農村、對城市困難群體、對社會保障建設方面的支持力度都是有所加大的。在這種背景下,支出增長比較快。但是就全年來講,在採取了必要的措施後,赤字規模還是可以控制在全年的預算之內。

    記者:雖然今年赤字規模可以控制預算內,但長期看呢?到2001年末,我國財政債務總餘額已達16000億元,2002年財政預算赤字仍高達3098億元,這樣到2002年末,財政預算債務餘額將接近2萬億元,屆時將超過當年的財政收入。而我國的赤字率,即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已超過3%,達到了一般經驗所認為的警戒線。您認為,我國財政會不會陷入債務危機?

    張立群: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必須與財政政策的效果和經濟發展的情況結合起來分析。不能囿于短期的財政平衡,因為控制赤字和債務規模而影響財政政策的實施。要著眼于改革、發展、穩定的目標確定當前的財政政策。如果為控制當前的赤字和債務規模,限制了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影響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就會産生更深刻的危機。最近幾年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是比較好的,我國經濟發展勢頭逐漸轉好,未來的財源將不斷擴大,因此當前的赤字和債務規模不會構成大的危險。

    積極財政政策面臨的問題不是淡出,而是轉型,即不再直接刺激需求,而是向保社會穩定方面轉變

    記者:從趨勢上分析,下半年制約財政增收的政策性因素還將繼續影響財政收入,而預算支出剛性又較大,財政收支矛盾會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您認為長此下去,會不會使我國財政赤字問題成為制訂下一步政策時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

    張立群:應該説存在制約財政收入增長的因素,但是從下半年的情況看,我覺得不是制約因素在增加,而是説有利增收的政策性因素在增加。上半年出現問題後,政府已採取了必要措施。從經濟增長情況看,下半年的走勢還是比較穩定的。因此,下半年財政收入增長情況不會比上半年更差。從預算支出角度看,也有可調整的餘地。比如國債投資規模可以逐步減小;出口退稅的方式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在此情況下,支出壓力會比上半年有所減少。我個人認為,下半年財政收支矛盾可能比上半年要減弱一些。

    記者:政府的確正在想辦法“增收”。國家計委副主任王春正説,下半年將出臺“強化對個人、各類企業和重點稅源商品的稅收徵管,依法加強對高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徵管”等措施。您認為這些措施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嗎?據報道,這些措施中有的已引起一些負面影響,比如一些私企老闆將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的行為看作是“劫富濟貧”的開始。

    張立群:這些措施應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想強調另一點,在市場因素起作用的時候,財政政策要為市場的主體——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這個角度來講,不適宜加稅。稅收有些方面應該規範化,原來有些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環境的財稅體制改革方案應該考慮在適當的時機推出。比如增值稅的轉型問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問題,等等。

    記者:能不能從“節支”角度考慮,減少國債發行?

    張立群:從現在的經濟增長情況看,內生性的增長因素在增強,財政政策中直接用於擴大需求的支出是可以減少的。最近幾年我國國債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率反而在不斷提高,這就説明整個投資對國債的依賴度在逐漸減弱。在此背景下,逐漸減少國債投資是可行的。

    記者:那麼您認為已實施了近5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該不該淡出?在這個問題的爭論中,目前支持者越來越多了。

    張立群:在市場因素的作用增加之後,兩極分化的現象有所發展,即好的企業更好,困難企業變得更困難;有些人收入增加更多,有些人變得更差;地區之間的差距也有所擴大。在此情況下,要解決由於兩極分化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的穩定,是財政政策擔負的一個重要任務。從這個角度來説,有些財政支出要減下來,同時另一些支出還要增上去。比如對農村和農民的支持、對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支持,包括增加公務員工資、提高城市三條保障線的水平等。總之,財政政策保穩定的任務加重了。所以我覺得當前積極財政政策面臨的問題不是淡出而是要轉型,它的實施重點要轉變,即不用它直接去刺激需求,而是向保社會穩定方面轉變。

    貨幣政策應該有更積極的表現,解決當前結構性通貨緊縮的主要辦法是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記者:與要積極財政政策淡出的呼聲越來越高相伴的,是要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積極地表現。央行行長戴相龍也曾多次表示,要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張立群:貨幣政策確實應該多發揮作用。當前討論通貨緊縮問題,與貨幣的供給情況有密切關係。當然,我認為當前的通貨緊縮是結構性的,不是所有的方面資金都緊張、融資都困難。而且從貨幣政策角度看也是積極的,因為利率最近幾年不斷地在下調,貨幣供給量的增長比名義增長率的增長也要高好多。問題在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方面,在投融資體制和機制方面。目前居民大部分金融資産,例如儲蓄存款,其運用風險主要由政府承擔。就目前政府財政的情況,承擔這些風險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必然要加強對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控制,以及對金融風險的監管。這就會導致銀行的惜貸、以及對中小金融機構再貸款的謹慎。這一機制性的約束,是導致融資困難,或者我們講的結構性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

    記者:在這方面,您有什麼具體建議嗎?

    張立群:一是直接融資要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像證券市場融資、各種基金等要加快發展,這就把居民資金的風險責任引到整個投融資活動中來。一旦出問題,風險責任的承擔鏈條不會斷。二是一些非國有的銀行機構要加快發展。允許各種非國有的資金進入到這個領域,逐步減少國有銀行承擔的風險比重,也為國有銀行的改革提供必要的條件。

    總之,金融改革的步伐要加快,這是解決目前通貨緊縮問題最關鍵的措施。要讓財産的所有者承擔資産使用的風險,獲得使用的效益。這個關係理順之後,市場的作用會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刺激經濟的增長,刺激金融資産的使用。



責編:楊潔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相關新聞
項懷誠:中國會逐步淡出積極財政政策 (05月30日 14:15)
城鎮居民消費走高是積極財政效應集中反映(07月29日 10:12)
下半年財政收入會好轉 財政收支平衡壓力仍很大 (08月27日 13:24)
中國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放緩 支出增幅加大(07月20日 20:07)
戴相龍説,今年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03月11日 15:40)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