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部長項懷誠説,中國執行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取得的成績無庸置疑,但肯定會逐步淡出。因為對一個國家來説,這樣一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從歷史的經驗和理論上都被認為不能是長期的。
項懷誠是在“2002年亞太經合組織金融與發展項目年度論壇”在北京召開期間,接受媒體專訪時作上述表示的。
項懷誠説,作為財政部長,他更多的是從財政的角度來講。他説:“從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兩方面結合來觀察和分析,積極財政政策執行以來取得的成績沒有人懷疑,至於具體的措施,在某一點上可能有不同的意見,但沒有大的分歧。現在大家議論比較多的是,時間長了還是短了,期限到底應該多長,現在是應當收縮還是需要再擴張,我講過‘逐步淡出’這個詞,到現在我還這麼看。”
項懷誠説,長期長到什麼程度很難説,因為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可以就這麼一個理論問題計算出準確的模型。而是需要不斷地、經常地分析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靈活準確地調整政策。
他強調説,我國之所以要實行這樣的政策,從根本上來講是亞洲金融危機出現以後,不執行這個政策不行,實行了以後當然是有效果的,但也是有負面影響的。
項懷誠坦言,第一個負面影響是,很多人覺得自己的錢很好用,希望經常能花這個錢,特別是對於那些想多搞一些建設的人來説;第二就是國債的大量發行。每一筆國債赤字的不斷擴大,都為今後的通貨膨脹種下了禍根。所以,中國政府也認為,這種政策不可能是長期的。
在談到積極財政政策到今年已是第四年,是不是可以慢慢淡出的問題時,項懷誠説,當時為了拉動經濟,所投入的基本建設項目必須要做完,不能留下半拉子工程。而要做完,就必須要投入資金,否則這些錢就白扔了。
項懷誠説,通過計算,把這些已經開工的項目搞完,大概需要一萬多億人民幣,兩年到三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根據這個計算,他提出要逐步淡出。
但是事物是變化的,項懷誠指出,首先,我們國家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這是鄧小平同志生前提出來的兩個大局之一。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一些重大項目的建設,從現有資金裏抽調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再發一部分國債。其次,國際形勢的變化。他説,“我們當時不可能預計美國經濟在2000年後期到2001年出現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甚至在某些季度出現負增長,我們遠隔一萬多公里不可能對美國經濟的脈把得那麼準,但是作為一個經濟方面的負責人,我們必須要對美國經濟對我國可能帶來的影響有所準備,在這個時候,我們把國債的規模調下來,把赤字規模縮小,所以我們這個政策到第四年還維持1500億的水平。”
那麼今後怎麼辦?項懷誠説,“今後積極財政政策肯定會慢慢地逐步淡出。 這在中央的決議裏邊也已經講到,在十五的前期,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十五後期,要根據十五期間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來妥善地作出決定。這是一個實踐問題。”(傅繼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