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結束的“第三屆中國管理創新大會”昆明分會場上,中資銀行醞釀收費的問題,成了與會代表的熱點話題。
交通銀行今年已邁出銀行收費第一步,他們花費200多萬元開發了一套個人理財業務系統,根據客戶對財務規劃要求的不同程度,收取200元至1000元的中間服務費。
“我們為收費理財已醞釀了一年多,至今才推出,是感到時機正適合。”交通銀行雲南分行負責人解釋説,“留住好客戶是時下中資銀行的頭等大事。在交行,一個好客戶創造的利潤,是客戶平均利潤的100多倍;而發展一個新客戶與留住一個老客戶的成本之比,為5:1。”
這位負責人口中的“好”客戶,應該就是麥肯錫諮詢公司在“中國個人金融服務”的調查中指出的,家庭年收入為4300美元以上的城市“中、高收入家庭”。這份調查表明,其中的4%的家庭擁有高達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實際上他們佔到了中國個人銀行存款總額的50%以上,貢獻了整個銀行業盈利的一半以上。對於所有銀行而言,他們是不折不扣的“黃金牛”。
與大多數人的看法不同,世界貿易組織前關稅司司長、法律司司長亞克 林登認為,中資銀行其實在加入世貿組織後贏得了更多機會。現在他們需要做的,是在引入外資的時候,更聰明地運營。比如小銀行就可以從小客戶中發現金礦,特別是那些紮根于地區的地方性商業銀行。但他同時也承認,對有野心的銀行來説,這就會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行為。
經濟學家、全國政協委員艾豐對收費理財之舉做了評價:第一,從客戶角度來講,既然我已向銀行付了費,那就有權向銀行提出服務質量的要求;第二,從銀行的角度來看,既然實行了收費機制,就要體現“優質優價、物有所值”的服務承諾。由此看來,理財服務若真能通過引進收費機制,取得理財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的全新突破,應該是一件好事。
艾豐説,對於銀行收費理財,目前尚處於引入理念的階段。他認為,近期中資銀行不會輕易推出大規模收費理財服務。因為中國的國情是,低端市場潛力巨大。在大家都想賺好賺的錢,而自己又沒有實力賺的時候,有辛苦錢賺總比什麼都沒有好。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俊如院士説:“搶奪優質客戶是中外銀行必走的一步棋,搶奪的關鍵就是服務。”突破點是“中間業務”,如結算業務、代理業務、信託業務、租賃業務、諮詢業務,這將成為主要的業務增長點。
麥肯錫上海分公司負責金融諮詢服務的馮大衛董事,在會議休息時間裏笑説:“10年後,好銀行和差銀行的客戶數量和網絡數量差別不會太大,但好銀行的高收入客戶則多得多,如果願意把握機會,4年的時間足夠了。就好像從昆明走到上海,兩周的時間是足夠的,但你不能過了一週零6天才出發。” (晏清)
|